风云潮滩,君子流氓两面派。提到杜月生,相信很多观众朋友都应该梦想那场战争,军党斗争的时代。
一副墨镜,一袭长袍,还要有一把暗藏的刀,这样的“夺命书生”形象是否是大多数人对杜月笙的印象?但如果我说,这个在上海一手遮天、结交名流的大佬,其实一生都是半个文盲,各位看官如何想?这位慷慨大方、广交志士的所谓豪杰真的如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潇洒吗?流氓君子,还是君子流氓?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在外丧权辱国,在内争斗不断的乱世。正所谓“以夙遭闵凶”,杜月笙四岁就失去了亲生父母,由继母养大。另外,杜月笙可不是这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的名字。出生于一个旧社会普通家庭的他原名杜月生,后来改名叫镛,意思嘛,就是古代一种敲击的钟乐器。
而广为人知的“月笙”实际上是他的号,倒也和名字一样是一种乐器。按年代来算,杜月笙还算是做过半辈子的清朝人。但在同龄人还要上私塾的年纪,他就出来闯荡社会了
一、不吃没文化的亏
刚刚说过,杜月笙出生于旧社会一个普通的家庭,还正处于乱世,父母也早早地就去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走上社会。按现在来看大概是小学毕业的年纪,而实际上文化课有没有小学生的水平还难说。当时又很难自学重考,还处于那样的一个年代,还有我们也都知道杜月笙后来主要在干一些什么事。所以很显然,这位未来赫赫有名的帮派头目,实际上居然是一个半文盲。为什么要加这个半字呢,当然不排除他在小学年纪还学过一些知识的原因,还有就是,杜月笙一生都打从心底里尊敬文化人、学习文化人。
观众朋友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堂堂打家劫舍、走私鸦片的一个流氓组织的头头,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印下了一个白面书生形象?同样威震上海的黄金荣,为什么就非得是个满脸横肉、霸道蛮横的形象呢?这显然不公平。实际上这都是杜月笙自己为自己打造的形象,也反映他内心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和敬仰。相信有观众朋友看过冯小刚出演的《建国大业》,里面被人尊称为“陆先生”的角色,原型也就是杜月笙。这个角色还被杜月笙的女儿评价,和自己的父亲极为相似。
《建国大业》里的冯小刚
杜月笙在道上也是被人尊称为“杜先生”的,帮派里的头目们也都是什么“张先生”“黄先生”,不知道的人,恐怕要错以为这是个教书先生或者是文化才子们的交流会了。而杜月笙也是常年一袭长衫,这个形象在任何电影或者文学作品里似乎成了“标配”。为什么要穿长衫,这个可有讲究。长衫呢,在古代一向是文化人才能穿的,而且夏天不管多热都不能撸起袖子。
为什么?因为卷起袖子、努力干活在那时是农民、苦力才会做的事。秀才们、先生们都是穿着“文化衫”,略微撩起一片衣袖,折扇轻摇,只有笔杆子和嘴皮子动。而且长衫一拉到底,走路、干活都不是很方便,也就只有平时不做什么重活的文化人,穿着不会一不小心绊到自己摔跤吧。形象的例子请参照只有全身上下摸出九块大洋,也不脱下破旧长衫的读书人孔乙己。
言归正传,杜月笙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人”外在形象,也十分愿意和知识分子打交道。但一开始就在帮派里混迹的杜月笙,并不太了解文化人的打扮是什么样的。他去参加高端人士聚集的宴会时,还穿着是一派流氓暴发户打扮。直到见到那些知书达理、满腹学识的人,他才羞愧地摘下了自己的黄金大链子和四克拉的钻戒。这就是杜月笙一件长衫坚持到底,宁愿自己捂出痱子也坚决不换衣裳、不解扣子的强大动力了。
不过杜月笙也不是光粉饰外表,他也很注重内在的修养。上流有钱人的看报、读书、写字还有艺术鉴赏课,杜月笙一样也没落下。什么?不识字,不会写?没问题,花钱请人读,请人讲故事,请人写,照样玩得好。连家里的下人也因为杜老爷严格的规则,大夏天不能光膀子、打赤膊了。杜月笙还邀请一众文士名流成为自己的座上宾,这其中就包括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和被称为“国学泰斗”的章太炎。俨然一派魏晋名流请门客的风派。这“镛”之名和“月笙”之号,就是后来成为杜帮主老师的章太炎给取的。
章太炎
二、不存钱,只存交情
而这“请门客”的做派,在杜月笙给自己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是广交人脉的一种形式。
“不存钱,只存交情。”这是一句被传播极广的现代励志名言,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句话出自这位杜先生。所谓“甲等人,本领有,脾性没”,杜月笙从小就注重与人为善,打好关系。当时还是小月生的14岁少年,就已经独自一人在上海闯荡社会。因为在水果店打过工,经常有人戏称他为“水果月笙”。朋友到杜府做客,调侃他,“水果月笙,给我们削个梨。”他也不恼,不吝于展现自己在水果店修炼出的完美连皮削梨法。走在街上,几个小乞丐追着他喊,“水果月笙,给点钱。”他也不觉得掉面子,还要多给他们一点钱。这样的风度做法,也成为当时熟识杜月笙的朋友们之间的一桩趣谈。
章太炎
之前提到的,给杜月生改名字的章太炎,一开始也是瞧不起这个混黑社会的流氓的。但杜月笙对章太炎的名声可早有耳闻,一直想要邀请他做客,却始终不得其法。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章太炎的侄子在英国的租界地盘惹了麻烦,被抓进去了。再博学的大师到这个时候也束手无策,还得看黑吃黑。杜月笙帮忙救了人出来,还因为知道章太炎生活拮据,又顾及文化人的骨气,偷偷留了一张2000大洋的钞票。从此以后,这个“章老师”的交情算是结下了。
青帮三巨头
当然,作为黑社会大佬,杜月笙结交最多的自然还是混道上的人。而且他广结好友,黑道白道通吃。必要时拜在黑社会老头子门下,需要时和国民党勾结帮助清理共产党,有利时也给八路军一堆堆送武器,还帮工人讨工资,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地传播着好名声。说到和国民党之间的交情,杜月笙开始的可算早了。从未来的“蒋之佩剑”戴笠,还是个小赤佬的时候,杜月笙和他就结拜了兄弟。据说当时戴笠在赌场成天出老千,被人发现自然少不了一顿揍。
戴笠
但戴笠却口出狂言:我是杜月笙手下的人。还要见杜月笙。好嘛,于是就有人找到了杜老大,给他通报这事。杜月笙回复:没错,他是我的兄弟。这下不光报信的人傻了,戴笠自己也傻了。随后戴笠被带到杜月笙面前,杜月笙说:来,给我看看你的技术。杜月笙知道,这个戴笠以后肯定有一番事业。果不其然,戴笠在国民党坐上了二把交椅。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背后也少不了杜月笙的帮助。
杜月笙的原则是,不要怕被人利用,这说明你还有价值。不过在面临民族大危难时,杜月笙没有甘愿被日本人利用,对中国共产党抗日也提供了不少经济上和武装上的帮助。但在英法租界和军阀时期,他领导的青帮又作为外国人统治中国的中介,这真是让人矛盾。
蒋介石和戴笠
三、不存钱,存得了交情吗?
还是那句话,“不存钱,只存交情。”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呢,可以称为处世名言,但在另一种角度来看,实际上这句话容易引导人进入误区啊。没错,交情是很重要的。所谓出门靠朋友,处事靠人情。但话说回来,杜月笙本人可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富商啊!这就好像哈佛大学的学生告诉你,学历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可没有学历加持的努力,终归有限度吧?
杜月笙的青帮,暗地里一直做的是走私鸦片、牟取暴利的行当。尤其是英国租界那边禁止了鸦片贸易,青帮地盘所在的法国租界这边表示,我们不管,随便做生意,之后,杜老大的帮派可谓是吃尽了油水。后来法租界也不给卖了,杜月笙又通过鸦片贸易的垄断之争,和国民党合作上了。杜月笙也和国民党军队的财政扯上了很大的关系。
黄金荣
坐拥万千资产,杜月笙搞文化、请宾客,顺便救济一下“穷文人”,自然也是风雅友善之事,但从钱的角度说起来,人家也不差那一点。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再多的交情,也只能落个“老好人”的称号。而像杜老板这么有钱的人,再不吝啬钱,再广结好友,我们就得叫一声,江湖侠士了。
不过,利益堆起来的交情最终还得由利益散了。“有事就找杜老板”的名声是打出去了,但杜月笙还是看错了人性。在租界消失,青帮作用不在时,蒋介石玩了一手过河拆桥。当杜月笙在抗战结束后,抱着当市长的希望,回到上海,却发现街头写着醒目的大字:“打倒恶势力”,“打倒杜月笙”。最终杜月笙在香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文盲还是雅士,君子还是流氓,善人还是恶人,钟鸣笙乐消散,留与后人定夺。不过一个人,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