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平定了华南王的叛乱。在回家的路上,裴贤、智久裴公、宴会裴忠路过老儿们,也可以算是服装锦还乡。
酒过三巡,菜尝五味,酒酣耳热之下,高歌一曲即为《大风歌》。兴奋之余,承诺免除沛地世代徭役赋税。众所周知,刘邦起于丰、沛。然而此时却没有免除丰邑的世代徭役赋税,难道说刘邦忘记丰邑了么?显然不是,否则刘邦也不会置酒高会十余日,更不会在长安画地设置新丰了!但这一切又是为何呢?丰沛父老自然也有此疑问。追问之下,刘邦方将原因细细道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此时已经是汉十二年,然而刘邦仍然耿耿于怀,难释其心,显然对此人那是恨之入骨!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刘邦的同乡故人——雍齿。这一切都要从刘邦起于草莽时说起。雍齿出身沛县豪族,公元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刘邦对他信任有加并委以重任。次年,刘邦率军攻薛,命雍齿留守老家丰,但他却率众以丰降魏。致使刘邦无所归处,甚至刘邦两次攻丰,都未能拿下。
你说刘邦能不生气么!没有根据地,那就心无安处,军心也容易散。刘邦后来功高兵众被封为汉王,都南郑,很多兵将因思乡日夜逃归,甚至韩信都骑马而逃,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何况是此时,他刚刚起兵不久,将不满百,兵不满万?刘邦无奈之下,只能往投项梁,借兵五千人,方才夺回。
雍齿在刘邦创业最艰难时刻,背后捅刀子,都不愧是“插刀教”祖宗了。刘邦平生岂能不恨之入骨?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并没有杀他,反而封其为什邡侯——两千五百户,位列五十七。
雍齿背叛,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封侯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史记》中对雍齿封侯写得清清楚楚。汉六年,刘邦因初定天下,诸将争功,采取张良计策,封雍齿为侯以安定人心。但是,这只解释了“雍齿先封”的原因,却解释不了刘邦不杀雍齿。汉三年雍齿就已经再次归降刘邦,中间整整三年的时间。
刘邦没杀雍齿,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为其功多,故不忍”,但遍翻史书却找不到关于雍齿具体功劳的任何记载。没有记载并不能否定功劳。雍齿功多当然是没有被杀的主要原因,但也许并不仅仅如此。细思来大约如下:
1、虽曾在刘邦起兵之初背叛,但在楚汉之际,雍齿野战出力甚多。《史记汉初功臣侯者年表》“什邡侯”条下记载:“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侯,两千五百户。齿,故沛豪,有力。”
2、刘邦虽常侮慢人,但对有才之士留而用之,会聚拢人心。汉三年,正是楚汉之际两虎相争,当时诸侯将领叛而复叛者为数众多,从而人心汇聚至关重要。雍齿留而不杀恰恰能显示刘邦的心胸——虽然我恨你,但你有功,我就容忍你,并使用你。所以,刘邦征项羽虽多次失败,但人心未散,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3、刘邦用人唯才是举,有容人之量,而不太考究人的品性。刘邦对陈平的使用和评价,就是最好的注脚。
但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丁公遽戮,雍齿先封。”丁公为季布的弟弟,在刘邦兵败彭城时,曾放过刘邦一马,致使刘邦逃归荥阳。说起来,他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在项羽兵败被杀后,季布、丁公俱归刘邦。“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就是从季布来的,刘邦后来拜他为郎中。而丁公则被刘邦杀于军前示众,理由是不忠于其主。但丁公背叛的是项羽,而不是他刘邦啊。于刘邦而言,丁公妥妥的是无过而有功,但却被刘邦杀了!
如此看来,雍齿背叛刘邦没有被杀,反而封侯,也是人品好的爆表,运气到家了!只是曾任丞相的王陵,因与雍齿交好,在汉初封侯时被晚封,也算得上是无辜躺枪了。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