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防洪正在进行。我国历史上也有大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祸。
1938年6月,日军侵占开封,逼近郑州,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在黄河南岸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黄河水就此一泻千里,所到之处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这就是当年震惊中外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此事件已过去78年,但仍有些问题被大家争论不休。牺牲无数百姓的性命抵挡日军到底值不值得?花园口决堤真正起到阻挡日军的作用了吗?
决堤黄河谋划已久
早在台儿庄大捷之时,陈果夫就建议蒋介石在河南武陆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防患未然:“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时且恐敌以决堤致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致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 低下,如在下游南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黄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我之大厄可解,而敌反居危地。”对于陈果夫的建议蒋介石还是很重视 的,4月蒋批示军令部和程潜说:“查所陈颇有见地,预制机先,实应注意,特电转达,即希核办为盼。”但由于当时徐州会战战事正酣,且日军尚未对黄河南岸的国军构成真正的威胁,所以陈果夫的建议并未立即实行。
决堤引发的水灾,图中的是撤离的难民
徐州会战失败后,国民党高层逐渐对黄河决口达成共识。
罗仁致电蒋介石,建议在开封东铜瓦厢决口:“徐州沦陷,豫东紧张,可否采用水攻战略,就兰仪下游铜瓦厢之间决黄河水,由旧黄河故道顺流而东,直攻徐州,截断津浦、陇海,阻寇西进,我方亦可从容布置,挽此颓势。”
6月黄新吾和陈诚向蒋介石提请在开封黑岗口决堤:“查黑岗口地方,如尚为我方掌握,即由该处掘堤,则溃决之水,可冲至杞、淮、拓 城、涡阳、蚌埠,而入洪泽湖。是水线经过之处,即敌人主力所在之地,其受创必无疑议,如我方再加以有计划之反攻,即可以致敌全军覆灭,不推陇海线之威胁可减,整个战局可望好转。虽此种办法不免有若干县催于水灾,然为整个国家着想,亦不能有所顾全,与其失陷后受敌宰割,不若用此非常手段而歼敌寇。”豫西师管区司令部的刘仲元、谢承杰也致电蒋介石提请决开黄河阻挡敌军。
蒋介石终于在武汉最高军事会议上“决定黄河决口,企图作成大规模之泛滥,阻敌西进”。 决堤的任务由第1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组织实施,地段选在中牟与郑州之间的赵口。
黄泛区泥水中作战的国军官兵
因为赵口河堤多系沙土而且开口太小,不久就倒塌淤塞。驻守花园口的新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改在花园口决堤并得到蒋介石及程潜的批准。花园口决堤于6月7日开挖,9日9时完工放水。当时正值大雨,决口愈冲愈大, 水势漫延而下,12日又与赵口被冲开的水流汇合,沿贾鲁河南流,使贾鲁河、涡河流域的乡村、城镇一片汪洋。7月13日冲断了蚌埠淮河大铁桥,蚌埠至宿县一 带,亦成泽国。
蒋介石嫁祸日本,带动抗战热情
程潜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特别指出:“此间己拟定对外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 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掘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1938年6月11日,蒋介石复电程潜,指示如下:“(1)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 黄河堤。(2)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3)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人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日本报纸上对日军宣传照
这就为花园口决堤的对外宣传确定了基调。根据这一口径,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迅速展开宣传攻势,连篇累赎地宣传日军炸开黄河大堤,水淹我抗战军民。在中央社的 引导下,国内各大报社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纷纷谴责日军的严重暴行。中共的《新华日报》也在6月12日发表题为“豫东战场:敌因屡犯被 阻,竟决黄河大堤,黄水汹涌处庐舍荡然,敌妄图消灭我战斗力”的电文,声讨对敌暴行,号召赈济受灾同胞。《申报》(汉口版)还振振有词地详细分析了日军炸 堤原因:“敌开掘黄河之企图不外:(一)冲毁我军在中牟郑州等处紧固阵地,淹没我大军。(二)将郑州开封及其以南地区造成泽国,借以掩护其侧背,俾以全力 进犯武汉。(三)我豫东民众素称强悍,敌此次侵掠豫东后,均纷起抗战,故企图淹没我武装民众,以免后顾之忧。”
国民党的公关策略可以说相当成功。7月16日,《新华日报》发文称:“黄水泛滥,灾况奇重,郑县、中牟、白沙、尉氏、鄢陵、太康、西华、沈丘等县,就是说整个中原已成泽国,受灾人民起码在二三十万以上,这是日本法西斯强盗炸毁堤防的结果,要报这个仇,要清算这笔血债,只有加紧抗战。”
弗兰克·卡普拉拍摄的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的第六集《中国之役》(1944年)指出是由中方决堤。随着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资料陆续面世,以及日本和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档案的公开,事件才逐渐明朗。
花园口决堤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灾难?
虽当时国民政府《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出黄泛区灾难图: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日军和难民心战宣传照
据中央社等报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凡几。洪水所致,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 溯想。间多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寻,往往横尸道路,亦九死一生。 艰辛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花园口下的中牟首当其冲,全县三分之二陆沉。幸存的难民扶老携幼,纷纷两逃……
花园口决堤事件给豫、皖和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
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的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了穿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河泛滥区,人们将其简称为“黄泛区”每年汛期时,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蝗灾复至,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无法耕种,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破坏。这次决口直接造成了1941年至1943年连续两年的旱灾,并由此引发著名的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300万农民死于饥饿。几百里黄泛区使百姓丧身洪涝。
花园口决堤给日军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洪水之后日军于6月17日以航空兵团全力援助困于河水的第16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不计其数。6月29日,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第二军在徐州会战中战死、病死、伤死的人员总数为7452名。
决堤后,由于形成黄泛区这一钜大地障,迫使日军于平汉路以东停止前进,从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汉水中游面临的威胁。原本的“军事重地”郑州因往东的铁路被淹没失去对日军的战略价值,直到1944年4月才被攻陷。学者易劳逸认为,花园口决堤让武汉战役被向后推迟了大约三个月,因此为国民政府赢得了更长的战争准备时间。
中央赈济委员会第七救济区救济黄灾第一队
国军趁着日军被洪水围困的时机,围歼了小股豫东日军并收复了一些失地。
决堤到底该不该?
支持蒋介石决堤的观点大概是:“阻敌西进,保障豫中、豫西及西北,功不可没”;使得“通往武汉之最佳接近路线——平汉路在武汉会战中未为敌所用,反而须绕越崎岖难行、道路稀少之大别山区……换得最珍贵之五个月时间”;使“我东凭汛区障碍,北连黄河天然地障,与敌对峙达六年之久”。
然而,花园口对整个战局的影响真的有如此重要么?
马仲廉认为肯定论者三个观点都有待商榷:他们认为日军推迟进攻武汉,并非决堤的功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兵力不足;“决堤的军事价值仅在给日军造成了一些困难,使其主力沿淮河推进改为沿长江推进;与豫皖苏人民因黄水泛滥遭受的损失相比,这点军事价值不足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