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来了,母亲被困在废墟中动弹不得,女儿有机会逃脱。是选择逃跑,还是和妈妈一起死?
这种残忍、两难、折磨人性的话题使儿童文学家殷建玲在新作《废墟上的白鸽》中部署。
4月7日,殷健灵与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相聚上海静安区少儿图书馆,与小读者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活动现场,右为殷健灵。
《废墟上的白鸽》描写了少女白鸽在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前后的故事。两个亲密无间的少女,两对迥然相异的母女,瞬间的天地倾覆,两天两夜惊心动魄的心路旅程。书中对灾难突发时人的极端遭遇和心灵世界的描写既细腻传神,又生动深刻,有如临其境的现场真实感,同时也呈现出牺牲与救赎、执着与放弃、死与生等美好和残酷并存的人性矛盾。
这部新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两个真实故事。殷健灵介绍,2015年3月11日,日本天皇参加纪念东日本海啸活动,有一位19岁少女作为海啸幸存者参加了仪式,发表了令人震惊的演讲。这位少女回忆,当时大地震引发了海啸,自己与母亲被洪水冲走,她幸运地被冲到了瓦砾堆上,暂时得救,而母亲被压在瓦砾下无法动弹,可少女也毫无施救能力。
《废墟上的白鸽》
此时洪水再次涌来,面对母亲的呼救,少女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逃生还是留下来和母亲一起死亡?在看到女儿有去意时,母亲哀求她:“不要走。”少女最后说:“谢谢,我爱你。”少女游到了一个高地而得救,母亲丧生于洪水之中。
母亲过世的四年来,少女在回忆中痛不欲生,她承受着无法忍受的忏悔自责。但是在仪式上,她发表演讲道:“只有积极向前看,努力活着才能报答家人。”在媒体报道这一事件后,也在日本社会引发巨大争议。
第二个故事,则来源于殷健灵的一位朋友,“我这位朋友刚出生没多久,她的母亲就因支援建设而去了西藏,将孩子留给了奶奶照顾。即便后来母亲回到她身边,母女的感情也并不深厚,始终有着淡淡的疏离,在她长大的过程中她始终怀疑母亲是否爱她。”
这两则故事促使殷健灵写下了《废墟上的白鸽》,“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境和谜题,我借着这次作品想和读者们一起去寻找摆脱困境的方式。”殷健灵说。
与当下儿童文学写作的主流情绪——轻松和快乐不同,殷健灵更偏重苦难的叙述,关注生活中的挫折与心灵成长,关注人性的书写与剖析。在《废墟上的白鸽》中,灾难面前主人公白鸽抛下母亲一人逃生,引发了现场读者们的热烈讨论。轮到发言的小读者们无一例外选择了逃生,“留下来也没有办法救妈妈,虽然很爱妈妈也很悲伤,也是没有办法的。”其中一位小读者如此说道。
梅子涵听到小读者们的发言,感慨时代的变化,“我们小时候,大家受的教育是明知救不了,也要去保护人、保护公共财物。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想法也在变化,现在小读者们的想法客观上也是对的,一个故事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就是有意义的。”
殷健灵则从情节的设定上进行了解读。她在书中对主人公白鸽没能援救妈妈的原因和母女间的关系都进行了铺垫,从而也更加凸显出“救赎”这个主题。“白鸽获救后非常执着要救好友双爱的妈妈,通过救人来弥补内心巨大的谴责,从而实现自我的救赎,小说后半部分的主题就是这个。”殷健灵说到。对于白鸽这个角色的刻画,殷老师表示“写一个好人,能写不好的部分就能写活,如果只写好的地方,就只是一个平面的人物”。
殷健灵被誉为青少年的“成长知己”,她从不避讳孩子成长中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青少年心理世界的探悉和描写。“人和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我在《废墟上的白鸽》中刻画了一些充满矛盾的人物,结局也是开放式的,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废墟上的白鸽》同样是一部关注家庭、关注亲子关系的作品。作品中殷健灵描写了白鸽母亲对她隐晦的爱,“虽然让她不要走,但洪水将至还是把白鸽推开了”,以及双爱母女间坦诚的爱,“每当母亲生气,双爱唱起母亲喜爱的歌谣,她就消气了”。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也探讨了家庭生活中的相处之道,鼓励小读者和家长们创造一个沟通的密码。
“这部作品适合进入课堂,因为其可讨论性比较强。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强,能想到的就会很多,”谈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梅子涵表示教育应该符合小孩子成长的规律,“父母有父母的心愿,但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心愿不全都是对的,在这个火车已经是高铁的时代,如果父母还用绿皮车时代的要求去对待孩子,是没有用的。家长要与时俱进,心平气和看现在小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