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战友情谊浓厚
2017年3月5日至6日是难忘的一天。原来,第13军39师116团2对5连的老兵们在泸州团聚了。
泸州是我们的营地,是我们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别后重逢也是我们老兵多年的期待。
我作为1974年12月入伍的5连一员老兵,带着思念,带着友情,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背着早已准备好的行囊于3月2日从家乡祖国大陆最南端徐闻出发,赶赴湛江与高州的邓汉辉、刘增瑞战友相汇一起跨上16:00湛江至重庆K872次列车于3月3日17:40到达重庆。在重庆,我们欣赏了重庆著名的解放碑,参观了白公馆、渣宰洞以及游览了千年古街磁器口,感受了红岩精神和古街文化。3月4日中午,我们一行3人与重庆的邱兴文战友相约在重庆白公馆大门口一起乘小车于下午5点钟到达日夜思念的泸州。
当天晚上对所有参加聚会的5连老兵来说是一个难忘的今宵。来自全国13省市的130多名战友以及战友家属在泸州唯逸酒店新华酒楼大厅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宴会。会上老指导员申家寿代表组委会对前来参加聚会的全体战友以及战友家属致以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原116团政委张志昌也应邀参加了宴会并对前来参加聚会的战友以及战友家属表示热烈的祝贺!
战友久别重逢,相见恨晚,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诉不完的离别情。宴会气氛热烈,举杯畅饮,热闹非凡。
更让人回味和铭记的是3月5日战友相聚活动。活动以“深深战友情·重逢在泸州”为主题拉开序幕,先是在五味轩台阶处照集体相,留下开心的笑容,幸福的时刻,永恒记忆,然后是步行至警苑食厅举行相聚大会。
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始终充满着欢快喜悦的融融气氛。会上李可永、赵远祥、申家寿、张帮堂等老首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以及战友代表谢志熙满怀激情的发言博得了战友们的阵阵掌声,勾起了大家对那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
作为一名老兵,谁都不会忘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们这批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出自于对军人的崇敬、出自于对祖国的热爱,怀着梦想,小小的年纪就报名参军,告别了父母、离开家乡从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进绿色的军营。火热的军旅生活锻炼了我们强壮的身体,锤炼了我们坚韧刚强的意志,凝结了我们深厚的情谊,形成了我们淳朴谦逊的军人气质,以及美丽广阔的胸怀。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人到暮年,可谁又能想到在阔别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欢聚在第二故乡泸州,真是战友情深,老兵情浓,有缘千里来相会!
在会议大厅里,我们唱着《打靶归来》的军旅歌曲,嘹亮的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当年的训练场。当年,我们青春不悔,顶烈日,挥汗如雨,磨爬打滚,苦练杀敌本领;打靶归来,我们豪情满怀,排着整齐的队形,迈着轻盈的步伐,在夕阳的映照下,在满天的红霞中,愉快地返回军营……
老兵谢志熙、黄瑞东的“补带大红花”富有故事性的精彩表演,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我虽然在部队只有3年,没有经历过76·4工程、援藏施工、彭县种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但看了“补带大红花”的生动表演,我似乎身临其境。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美女、李明的军嫂子演唱的《血染的风彩》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人在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情景,再现了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彩。还有黄瑞东自作词曲的演唱以及李清演唱的《驼铃》更道出了战友含泪式离别和期待佳讯的浓浓战友情,令人为之动容!
二、故地重游
5日下午前往奢香法治公园、团部旧址、老窑池、滨江路、百子图广场,寻访当年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故地,见证变化中的新泸州。
朦朦的细雨阻挡不了我们的出行。我们首先来到位于泸州主城区最大的开放式法治文化公园――奢香法治公园。这是一个以纪念奢香夫人为主题的新建公园。老兵胡新华似乎是个泸州通,他向我们介绍,奢香夫人元末明初人,出生于四川泸州市的古蔺县,摄理贵州宣慰使,通九驿、兴汉学、教农耕,促进民族团结,积劳病故,。为了让世人铭记奢香所做出了重大贡献,泸州市便在这里建成了以纪念奢香夫人为主题的公园。
走进奢香公园,雨过天晴,空气新鲜,广场上绿色的花圃点缀着色彩斑斓的花朵,穿过雕刻有农耕文化的五孔大门,沿台阶拾级而上到达公园最高位置的平台,平台上屹立着奢香夫人白色雕塑。雕像高大巍峨,雍容大气,端庄柔和。站在雕像下,仰望奢香夫人的高大形象,我感慨无限,思绪万千!
离开奢香公园,我们来到原116团旧址、也就是现工兵团所在地去寻芳当年的记忆。记得退伍以后,2005年参加116团重庆战友聚会我回到泸州来到这里,团部的大门依旧。如今团部的大门变了,两支棱角分明的长方体柱墩上贴有土红色的瓷砖,显得凝重、简朴而又大方。走进团部大门,昔日通往团司令部办公大楼大道两旁的特务连、军人服务社等建筑不见了,团司令部办公楼也被折除,当年的灯光球场、也就是我们常在那里看球赛、看电影的地方,如今变成了训练场,训练场上长满青青的小草,其北面为工兵团的办公楼。值得庆幸和令人欣慰是我们团的“军官训练中心”没有被拆除,依然屹立在训练场之西。不过我在1978年3月退伍时好像“军官训练中心”还未建设。据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回忆说,当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命令就是在这里下达。“军官训练中心”记证了步兵116团的过去和工兵团的今天。站在训练场的草坪上,心情颇感复杂,时间过去几十年了,眼前的一切似乎熟悉而又感到陌生,让人大有物换人非的感觉,顿生一番感悟,也表现出难以割舍之情。
老窑池也是我们这次老兵相聚要去的地方。记得当兵的时候,年轻的我那会喝酒?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第一窖”,更不知道其产地在泸州。后来回到地方,有时陪伴朋友喝点酒,玩点酒文化,才知道“中国第一窖”在泸州,但深感遗憾的是在泸当兵时没有喝到泸州老窖酒!
老窑池位于泸州市区三星街国窖广场。曾以为老窑池是产酒的地方,谁知这里也是国家4A旅游景区。它拥有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群”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双国宝,是泸州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酿酒作坊,是品味中国浓香型正宗白酒、探寻泸州老窖“四百年老窖飘香,九十载金牌不倒”传奇旅游胜地。
泸州老窖景区的灵魂是厚重的泸酒文化。走进景区,竖立在我眼前的是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上面镌刻有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中国第一窑”五个红色大字。走过“中国第一窑”刻石,我们游览了酒史浮雕图、几百年沿用至今的泸州老窖酿酒水源龙泉井。我用手机拍下酒史浮雕图简介文字图片,打开一看酒史浮雕图长79米,泸州人也称“吃酒图”。“吃酒图”反映了泸州老窖历史悠久。龙泉井位于翘角的龙泉亭内,水井用酷似伞子、也有点像“皇帝帽”的白色木盖盖着,井后竖立着刻有“龙泉井”三字石碑。据清嘉庆十二年《重修龙泉井碑》记载,泸州很早以前就用龙泉井酿酒。以此泉水酿酒,醇香,浓郁,清冽甘爽,饮后唇齿留香。龙泉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水经龙泉成佳酿,风过泸州带酒香”。据载1983年12月28日,胡耀邦同志到泸州视察。车到泸州,一阵风过,酒香扑鼻而来,胡耀邦情不自禁地称赞道:“酒香,好香呀!”陪同人员答道:“我们刚才过的地方叫小市,那里有泸州老窖酒厂的酿酒车间,大概是开窖了吧。”胡耀邦听后连声赞叹道:“酒城泸州,果然名不虚传,风过泸州带酒香呀。”(《泸州日报》)这副对联用胡耀邦的“风过泸州带酒香”成对道出了用龙泉水酿出的酒,只要泸州起风,满城都是酒香,一股股香味扑鼻而入,沁人心脾。
随着如织的游人,吮吸着酒香,我们到了“中国第一窖”酿酒厂房。厂房很大,空间很宽。据导游介绍,酿酒厂房为纯手工酿制技艺生产现场,是我国建造最早,保存最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酒窖池。厂房内的窖池排列于车间内。看到车间里的窖池以及大小缸等酿酒器具,酿酒升腾着的烟雾,以及酿酒工人的忙碌身影,我感叹泸州老窖酿酒技艺的博大精深、泸州老窖的浓香正宗!
与酿酒厂房相邻的是泸州老窖博物馆。泸州老窖博物馆酒史陈列室内无数实物图片展示了泸州老窖发展的悠久历史;酒陈列室内陈列着各种包装的酒不可胜数,可谓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在品赏厅内,盛放着大缽的、小罐的、瓶装的老窖酒,以及排放着一排排的坐位,游人可心情舒畅的坐在古色古香的椅子上,喝一杯“酒中泰斗”泸州老窖,甘甜清冽满口余香,顿生醉意,飘飘欲仙!
滨江路是泸州一条最亮丽的景观,泸州人的得意之作。我们从老窑池走进滨江路。记得当年的泸州,只有一条从小关门到沱江大桥的街道,酷似一个小城镇。如今的泸州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大了,街道变多了。当年沿江一带是堆放垃圾堆放弃土的地方,如今沿江北岸建起一条从第一长江大桥到第一沱江大桥的滨江路。滨江路上,高楼林立,食肆酒楼风生水起,空气清新,垂杨依依,美丽如画。
滨江路的尽头是百子图广场。百子图广场位于沱江之滨,因拥有清代石刻“文王百子图”而得名。站在百子图广场上,天飘零着细雨,撑起雨伞,眼下的下沉式的运动场和表演台非常壮观,抬头仰望沱江对面,当年这里隔江的对面曾经是我们火箭茼打靶的靶场,如今高楼林立,根本找不到当年的一点感觉,一切就是那么的陌生。啊,昔日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泸州似乎难于追寻,今日的泸州永远回不到过去的岁月!
三、感受习水土城
3月6日早上我们从泸州赶往贵州习水土城。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土城位于习水县西部,赤水河中游,地处川黔两省区域结合部。
一路走来,细雨朦胧,翠竹苍苍,清新的绿色仿佛在细雨中流动。经过2个多小时路程我们顺利地到达习水土城。
土城是一个因航运而兴的古镇,历史悠久,其建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距今2100余年。土城镇“滨播枕永,襟合带泸”,水陆交通方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毛主席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其兵也使这里驰名中外。
习水土城,一座活着的土城、一座穿越时光的古镇圣地!
在土城先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这是一座具有黔北民居风格的建筑,柔和简朴。入口处上方嵌挂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馆名。馆门口左侧安放着一门加农炮。纪念馆分为序馆、主馆和辅馆三大块,设计颇费心思,内容非常丰富,翔实地再现了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性转移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凸显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在展馆里,凝视着一幅幅雕像, 一张张图片 ,一件件实物 , 声光电结合的场景展示,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顽强斗争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绝伦、驰名中外的军事行动。毛主席曾称此役是他平生得意之笔。
雨后的土城长征街湿漉漉的。我们在宋窑餐厅吃完午餐后,接着游览千年古镇土城。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右侧进入,穿过一栋栋富有历史感的老木板建筑,便进入土城古镇石板街。漫步在土城古镇2.5公里长石板街上,清风悠悠,脚踏错落有致的石板,一步一景,步换景移。街上,那参天古树、小桥流水、层楼叠院、曲径回廊,犹如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令人目醉神迷,还有那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如赤水河航运历史博物馆、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室、土城古镇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十八帮”文化体验馆……火神庙、范家大院以及客栈、老茶馆、餐馆、书吧等,让人在悠然自得中感受到土城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土城,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土城“十八帮”文化。过去,土城石板街生存着盐帮、船帮、马帮、铁帮、袍哥等共18个帮类。当年在水运交通发达的赤水河流一带,土城“十八帮”不但控制着土城各个行业的商业进出,而且也给当时土城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土城古镇石板街,岁月蹬踏出脚窝窝的石阶铺成的一条陡街,街坊点缀着一组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像。这就是18个帮类的雕像群。这些雕像群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土城石板街18个帮类的生活情景,给游人带来了土城18帮文化体验和旅游乐趣。此外,土城石板街的石板路、青砖黛瓦、马头墙、斑驳的门板、各家各户挂在门梁边的店号、灰瓦白墙上悬挂着的蓑衣斗笠草鞋、一串串的玉米棒,以及来来往往的脚步声、石板街头的叫卖声、酒店里吃酒划拳的吆喝声、街坊小孩你追我赶的嘻戏声、翅角墙头黛瓦小鸟的吱喳声,声声入耳,诉说着土城石板街曾经的沧海和今日的桑田。
土城古镇不但有古朴典雅的风韵,而且点缀着的许多红色历史印记。在土城古老的石板街上还保留着毛泽东、周恩来住居、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朱德住居、朱德四渡赤水陈列、耿飚住居以及耿飚长征陈列室等等。走进一间间点缀着红色记忆的住居、陈列室,品赏土城厚重的红色文化,那红色岁月的一幕幕潮水般地涌现在我的眼前,心中升腾着无限的敬意。想当年战斗硝烟弥漫,如今日战争的烽火已经远去,红色记忆永存。愿红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
唐赵芳,广东省徐闻县人。大学本科毕业,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原现代书法研究会会员,蔡文姬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和“签约作家”。喜欢弄文舞墨,以我之笔写我之心。作品散见《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广州日报》《中国文学》《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作家报》等报刊杂志。参加全国性比赛多次获奖。获“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全国文学艺术精英人物”、“德艺双馨优秀作家”称号。出版论著《改革与发展研究》、游记《一路风吟》、散文评论集《芳草闲谈》。
投稿邮箱:chinazx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