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庶子,化浓妆总是合适的。这是苏轼的文章。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湖,以抽象画为形象,巧妙地说西湖,无论春天、冬天、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
就像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人,在先秦的文献中,有多次提及。
蒋勤勤版西施形象
关于西施,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献身吴王"和"泛舟五湖",前者是说她的生平,后者是说她"功成身退"的故事。
西施原本是越国苎萝村人,原本姓施,叫施夷光,父亲是卖柴的百姓。由于她家居村西,所以也叫西施。
西施长大后,貌美异常,她去河边洗衣服,连河里的鱼都看呆而不由得沉下去了。当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俘,后来因为问疾尝粪,骗过吴王夫差,勾践才得以回国。
回国之后,文种献七个灭吴计策,其中之一就是美人计。
陈道明饰演的勾践形象
于是,勾践下令搜寻天下美人,最后找到了西施。以后,在范蠡的住持下,西施在封闭环境下学习化妆、穿衣、走路甚至跟随妓女学习悦人技巧,三年学成,送给夫差。
夫差大喜,从此耽于美色,不理朝政,并大兴土木,搞得民怨四起,终致灭亡。
问题是,吴国灭亡后,西施到底去哪里了呢?
最流行的说法,是说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二人远离朝政和斗争,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泛舟五湖
"泛舟五湖"这种说法来源于《吴地记》引《越绝书》,但《吴地记》并不太可信。比如说里面提到了西施在送给夫差之前,竟然跟范蠡生了一个孩子。
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
西施送到吴国之前,还偷偷摸摸和范蠡生个孩子,这就很扯淡了!夫差要是知道西施是个孩子他妈,还不分分钟把勾践抓回去活剥了?再说,以范蠡的智商,恐怕也不敢做出如此荒唐的事。
另外《越绝书》也不可尽信。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没提到范蠡和西施的事,只说了范蠡在勾践灭吴后,连夜打包走人。
邬静静版西施形象
历史不是童话,西施没这么幸运,实际上,他很可能被勾践沉于江中了。
《吴越春秋》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范蠡化名。《史记》记载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但这里是说范蠡离开越国以后才叫"鸱夷子皮",而且即便是范蠡,为什么勾践要让西施跟着范蠡?再结合前面的"越浮西施于江"也说不通,把西施漂浮在江上,跟着范蠡终老?
陈坤饰演的范蠡形象
所以鸱夷只能是第二种意思,革袋。
吴王愠然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取子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入之于江。
这里的鸱夷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袋子。这样也就解释了"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说明勾践把西施盛在袋子里,放在江中漂泊,即使不沉江也饿死了。
勾践这么做,自然是怕西施会亡越国。
《墨子》中也提到了"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可见西施确实被沉入江中了。墨子距离西施不过百年,很有说服力。
西施影视形象
可怜美人,从出生就沦为男人争权夺霸的工具,惨死之后还要被戴上"红颜祸水"的帽子,真是悲哀啊!
读史至此,颇有感慨,遂吟诗一首,以记西施。
《叹西子》
曾在溪边浣纱忙,可怜生死为君王。
来世愿做东家女,嫁与邻村多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