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准军事周刊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约6600字,配图27张,原件不容易。谢谢你的谅解。
)1943年9月,在非洲军的丧钟敲响四个月后,柏林和罗马之间的友谊小船终于倾覆了,巴多格里奥政府宣布向盟国投降。早有准备的德国人迅速动手,解除了意军武装,尽可能地攫取意大利的军事资源为己用。在爱琴海上,德国与英国为了争夺墨索里尼的另一份遗产——多德卡尼斯群岛而展开交锋。英军享有海军优势,德军拥有空中优势,而夹在两者之间的是摇摆不定、士气低落的意大利人……
爱琴海锁钥
多德卡尼斯群岛位于爱琴海东南部,靠近土耳其海岸,其字面直译为“十二个岛”,实际上包括了15座主要岛屿和150多个小岛,总面积为2714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岛屿是罗得岛,约占群岛总面积的一半。多德卡尼斯群岛自古以来就是爱琴海的咽喉要地,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罗得岛巨像就位于罗得岛上。1912年意土战争后,意大利占据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将其作为控制东地中海的前哨,经营多年,在罗得岛上建立了军事基地,而拥有深水良港的莱罗斯岛成为海军基地,被墨索里尼吹嘘为“地中海的科雷吉多尔岛”。在1943年时,意大利在多德卡尼斯群岛上部署了约55000人的部队,由罗得岛总督伊尼戈·坎皮奥尼海军上将兼任爱琴海驻军司令。
■ 这幅地图展示了多德卡尼斯群岛在爱琴海的地理位置。
■ 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主要岛屿。
夺取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主意来自英国首相丘吉尔那个充满奇思异想的脑袋。自从一战时主导了加里波利登陆后,丘吉尔始终对东南欧抱有浓厚的兴趣。随着北非战局的好转,他再度提出在爱琴海方向采取行动,攻占克里特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他认为此举可以拔除轴心国在东地中海的前哨据点,对保持中立的土耳其造成压力,促使其加入盟国阵营,最后他还宣称:“经多德卡尼斯前往俄国的航线将取代北极航线。”
■ 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前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前左)及英美高级幕僚的合影。丘吉尔在会议期间指示参谋部门制定爱琴海作战计划。
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丘吉尔指示参谋部门策划了代号“荣誉”的作战计划,准备动用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进攻罗得岛和卡尔帕索斯岛,而克里特岛由于德军防守严密而被排除在目标之外。计划的主要难点是缺乏空中支援,盟国空军基地位于塞浦路斯和中东,远离战区,而实力强大的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却掌握着爱琴海的制空权。此外,美国方面对丘吉尔的想法不予支持,认为此举更多出于战后政治利益的需要,还会分散进攻意大利的兵力,因此英军只能单独行动。1943年8月,意大利脱离轴心国的迹象已经愈加明显,丘吉尔认为利用德意分裂的良机容易达成目标,英军制定了规模缩小的作战计划,以第8英印师为主力登陆多德卡尼斯群岛,争取当地意军的支持,进而实现控制。但是,美国人依然拒绝提供远程战斗机进行支援。直到意大利宣布投降一周前,英军才着手作战准备。
■ 德军E集团军群司令亚历山大·勒尔空军上将(左)和德军罗得岛突击师师长乌尔里希·克勒曼中将(右)。
对于意大利人的三心二意和英国人的蠢蠢欲动,德军已有觉察并做出防备。负责东南欧作战的德军部队是由亚历山大·勒尔空军大将指挥的E集团军群,其主力部署在巴尔干,而在1943年之前在多德卡尼斯群岛没有德军的一兵一卒。德军屡次试图控制爱琴海地区的意军部队但未能成功,于是在1943年1月提出向驻罗得岛的意军提供2个连的88毫米高炮以加强防空,并派出人员帮助训练意军炮手,可是这些德国教员抵达后以各种借口滞留,后续的德军部队借机进驻罗得岛,在4、5月间陆续有3个营及支援单位开到。6月底,乌尔里希·克勒曼中将抵达罗得岛,将岛上的德军部队整编为“罗得岛突击师”,总兵力约7500人,下辖4个掷弹兵营、1个装甲营、4个自行火炮连、5个高炮连,拥有17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及150辆装甲车辆,包括25辆IV号坦克。这支德军部队就在距离罗得岛首府罗得市仅11公里处大张旗鼓地举行军事演习,其威胁和监视的意味十分明显。
角逐罗得岛
罗得岛是多德卡尼斯群岛的心脏,意军重兵驻守。在1943年9月驻罗得岛的意大利陆军部队包括第50步兵师主力、3个守备炮兵群和1个高炮群及各类支援单位,总兵力约34000人,装备数百门火炮和数十辆装甲车辆。意大利海军在岛上修建了8处海岸炮台,配备33门岸炮,并部署了10余艘轻型舰艇,兵力约2100人。意大利空军在岛上有三座机场,仅有一座能够使用,部署有60~65架飞机,兵力约3000人,但是飞机状况很差且缺少飞行员,比如40架战斗机中有30架可用,却只有20名飞行员。综上所述,罗得岛意军部队总计约39100人,相比德军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是训练不足,士气低迷,装备也相当老旧。
■ 意大利军队装备的M1911型75毫米野战炮,意大利陆军的装备多是一战时期的老古董。
9月8日,多德卡尼斯群岛的意大利驻军从广播中听到了巴多格里奥元帅的停战声明,但是没有收到任何来自总部的直接指示和书面命令,这让坎皮奥尼和他的下属们举棋不定。在得知停战后,坎皮奥尼与克勒曼取得了联系,要求德军不要轻举妄动,后者平静地表示愿意合作。晚间,坎皮奥尼在司令部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有人建议解除德军武装,但他考虑到克勒曼之前的承诺,没有同意,会议无果而终。相比陆军的犹豫,海军更为果断,罗得岛海军司令达维索少将命令主要舰艇向莱罗斯岛集中,海岸炮台加强戒备,如果德军进攻就以武力回击。在同一天,位于群岛最东端的卡斯特洛里佐岛的意大利守军投降,英军于当晚登岛,但是更多的英军还在集结中。
■ 意大利爱琴海驻军司令兼罗得岛总督伊尼戈·坎皮奥尼海军上将,他后来因为拒绝与墨索里尼的傀儡政权合作而被处决。
9月8日午夜,克勒曼要求调动部队防备英军可能发起的登陆,遭到意大利人的严辞拒绝。此后,坎皮奥尼与克勒曼发生了激烈争论,意大利人坚决要求德军留在原地,任何行动都要得到意方的准许。同时,一架英军飞机在罗得岛投下传单,敦促意军与盟军合作,但坎皮奥尼对于传单内容仍有怀疑。
不甘坐以待毙的德军于9日中午抢先动手,向意军发起进攻,双方发生交火。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了意军第50师师部,俘获师长斯卡罗尼亚少将,迫使他下令部队投降。同时,德军分头出击,切断交通线,并于14时30分占领了马利特萨机场。达维索少将建议从莱罗斯岛调一艘驱逐舰炮击机场,但未获批准。部分海岸炮台向机场开火,击毁了几辆德军坦克,但很快就被德军炮火压制并遭到围攻,稍作抵抗便缴械投降。
■ 德军罗得岛突击师装备的IV号坦克,该师共有25辆IV号坦克。
9月9日夜间,一个由朱利安·多尔比少校为首的英军谈判小组携带电台在罗得岛跳伞着陆,被带到意军司令部。多尔比告知坎皮尼奥英军至少在一周之后才能抵达,在此之前希望意军能够坚守阵地,而眼下英方无法给予任何帮助,这无疑让坎皮奥尼大为失望。9月10日,德军编成数个机械化纵队继续向岛上的重要目标进攻,遭到意军炮火阻击,限于兵力有限,德军一时间也难以解决全部意军。晚间,英军代表带着一封求援信离开罗得岛,而坎皮奥尼得知驻希腊和克里特岛的意军部队已被德军缴械后更加动摇。
■ 德军部署在罗得岛上的III号突击炮。罗得岛突击师装备了150余辆装甲车辆,相对意大利驻军的装备有明显优势。
9月11日清晨,德军空袭罗得岛,摧毁了一处炮台和海军电台。上午10时30分,德军派出军使向坎皮奥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意军无条件投降,否则将轰炸罗得市。虽然意军仍控制着罗得市和港口,在岛上仍有部队坚持抵抗,但大部分炮兵阵地都被摧毁,英军的增援遥不可及。迫于压力,坎皮奥尼于15时30分同意投降,德军答应在解除意军武装后不解散部队,同时保留坎皮奥尼的总督职位,军官们可以保留武器。但是,部分意军部队拒绝放下武器,他们以各种方式逃往邻近岛屿。罗得岛最终落入德国人的掌控,在持续三天的冲突中,意军有447人阵亡,300余人受伤,超过30000人被俘,看押战俘成了德军的一大包袱。
■ 罗得岛的意军部队投降后被德军缴获的意大利巡逻艇。
争锋科斯岛
罗得岛的陷落无疑给英军的计划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未能阻止英国人继续行动。英军指挥部认为德军兵力分散,仍有机会抢占其他岛屿,尤其是较大的科斯岛、莱罗斯岛和萨摩斯岛,并与意大利军队合作向罗得岛发起反击。从9月10日至17日,英军以第234步兵旅为主,加强了来自海军特别舟艇队、沙漠远程侦察队、伞兵团等单位的特种作战分队,组成远征部队,由马耳他岛启航,陆续占领了科斯岛、莱罗斯岛、萨摩斯岛等6座岛屿。德军也不甘示弱,派出部队登陆了卡尔帕索斯岛、卡索斯岛等4座岛屿,双方形成对峙态势。9月23日,驻克里特岛的德军第22步兵师师长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中将接到命令,对科斯岛和莱罗斯岛展开进攻。
■ 德军第22步兵师师长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中将,他奉命组织实施对科斯岛和莱罗斯岛的进攻作战。
在英军占据的各岛中以科斯岛最为关键,因为岛上有英军在前线唯一掌握的机场。英军于9月13日派出舟艇突击队和伞兵登陆该岛,未遭抵抗。次日,南非空军第7中队的“喷火”和“英俊战士”就进驻机场,随后增援部队通过空运和海运陆续抵达。守岛英军以达拉谟轻步兵团第1营为主,并有约一个连的海军突击队员及伞兵,总兵力约1600人,由凯尼恩中校指挥。原驻岛上的意军第10步兵团的3500名守军在雷吉奥上校指挥下加入盟军阵营。
9月17日,德军的反击以第10航空队的猛烈空袭揭幕,大群的Ju 88和Bf 109飞临科斯岛,犹如不祥的阴云撒下钢风火雨。南非战斗机升空拦截,仍难以阻止炸弹接连在地面炸响,机场上未及疏散的飞机和物资遭到破坏,机场暂时无法使用。这只是开始,在随后两周时间里德军的空袭从未间断,英军飞机远远不够,而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仍然拒绝增派飞机支援。与之相对,德军从其他战线调来100余架飞机,至10月初第10航空队可用飞机数量已达362架。9月26日,南非第7中队的飞机消耗殆尽,仅剩4架可用,只能撤离科斯岛,由皇家空军第74中队接替。科斯岛守军缺少防空武器,意军的防空火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困难的是机场周围是坚硬的岩石地形,无法挖掘构筑工事。德国空军的持续攻击还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削弱了科斯岛的防御力量。
■ 1943年9月间,德国空军的Ju 88轰炸机编队飞往科斯岛进行空袭。
10月1日,英军侦察机发现克里特岛港口有大量船只集结,次日又发现有德军船队出海。英军判断德军很可能对科斯岛发起进攻,于是调集5架运输机向岛上运送了一批物资。10月3日凌晨,一支由10艘舰船组成的德军舰队靠近科斯岛,代号“北极熊”的登陆行动启动了,德军第22步兵师抽调部队组成战斗群实施作战,还从大陆调来了勃兰登堡特种部队的精锐两栖突击队和伞兵。
■ 1943年10月初,准备登陆科斯岛的德军部队正在登船,夺取该岛的“北极熊”行动于10月3日启动。
4时30分,德军开始在科斯岛北岸登陆,未遭抵抗,并在黎明后向内陆推进,成群结队的Ju 87以精准的轰炸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至中午时分已经有1200名德军携带轻型火炮和装甲车登岸,而在他们身后一支由7艘运输船、7艘登陆艇及大量渔船小艇组成的船队正运来更多的援兵,在岛屿多处展开登陆。在中午和下午,勃兰登堡部队的伞兵又实施了两次空降行动,给守军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意军几乎一触即溃,四面受敌的英军只能收缩兵力,坚守机场和港口,形势危在旦夕。到傍晚18时,登陆德军已达4000人,战斗持续到夜间,至次日清晨6时,英意军有组织的抵抗基本停止,德军俘获了1388名英军和3145名意军,仅有少数守军在夜间逃往邻近岛屿,德军仅阵亡15人,负伤70人。
■ 1943年10月3日,德军进攻科斯岛时的战场照片,爆炸激起的烟云升上半空。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德军占领了科斯岛。
科斯岛的失守对英军来说是灾难性的损失,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前线机场,难以为各岛守军提供空中掩护,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德军倾斜。在占领科斯岛后,德军犯下了一项暴行,以叛徒的罪名将雷吉奥上校等91名意军军官枪决。
飞兵莱罗斯
莱罗斯岛是多德卡尼斯群岛中设防最严密的岛屿,作为意大利在东地中海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岛上修建了13座海岸炮台和12处防空阵地,装备44门76~152毫米岸炮和48门76~102毫米高射炮,在1943年9月时驻扎于此的海军舰艇包括1艘驱逐舰、2艘摩托鱼雷艇、6艘快艇、11扫雷艇、2艘布雷舰等,驻岛兵力约7600人,大多是海军部队,其中仅有1000人为一战作战人员,编成1个步兵营和2个重机枪连,其他多为后勤、防空及后备役人员。9月初由其他岛屿撤退到莱罗斯岛的意军部队使守军人数增至8320人,由海军基地司令路易吉·马斯切帕海军上校统一指挥。
■ 左图为莱罗斯岛海军基地司令马斯切帕上校,右图是战斗结束后一名德军士兵在观察被空袭摧毁的意军岸炮,莱罗斯岛拥有较强的岸防火力。
意大利宣布停战后,马斯切帕上校倾向于加入盟军阵营,但对英国人并不充分信任。根据停战协议,所有意军舰艇都要前往英军基地投降,但马斯切帕以对抗德军为由将麾下舰艇留在莱罗斯岛。9月12日,一个英军代表团抵达莱罗斯岛与马斯切帕洽谈合作事宜并考察防御状况,结果令人失望,所有炮兵阵地都缺乏防空掩护,难以抵御空袭。次日,德军提出宽松的条件要求马斯切帕投降,遭到拒绝。
9月17日,首批英军约400人登岛。马斯切帕得知英军第234旅旅长弗兰克·布里托勒斯少将即将前来,特意请示意大利海军总部将自己晋升为海军少将,以便与英方平等交流,获得批准。9月20日,布里托勒斯少将刚抵达就宣布拥有全岛的最高指挥权,将马斯切帕置于自己的指挥下,令两人的关系骤然紧张,为此后的合作蒙上了阴影。到10月间,岛上的英军部队增加到3500人。英军原计划集中兵力防守岛上的高地,但在11月5日到任指挥防御的罗伯特·蒂尔尼准将将部队沿海岸布防,使得本就不多的兵力更为分散,他与马斯切帕的关系更加势同水火。为了从空中支援莱罗斯岛,英军集结了260架飞机,包括144架战斗机和116架轰炸机,但它们大多部署在北非和塞浦路斯,远水难救近火。
■ 在11月初登上莱罗斯岛指挥防御的英军罗伯特·蒂尔尼准将,他改变了原有的防御部署,对待意大利指挥官的态度也不友好。
与此同时,德军也在积极筹划进攻莱罗斯岛的行动,代号“美洲豹”。德军第22步兵师从下属各团中抽调3个营作为主力,加强了第2伞兵团第1营和勃兰登堡师海岸突击营第1连,准备以两栖登陆和空降突袭双管齐下,夺取莱罗斯岛。德国空军调动2个Ju 87大队和1个Ju 88大队提供直接支援,同时第10航空队主力将对莱罗斯岛进行先期压制。“美洲豹”行动原计划于10月9日实施,但在10月7日夜间,一支德军船队在航渡途中遭遇英军舰队截击,损失了数百人和为数不多的重型登陆艇,迫使行动推迟,代号改为“台风”。德军用铁路从后方运来补充舰艇,并将部队和舰艇分散隐蔽在爱琴海诸岛上,以免重蹈覆辙。
■ 1943年11月,准备进攻莱罗斯的德军士兵们整装待发,他们面带笑容,对胜利充满信心。
德军对莱罗斯岛的攻击仍以空军先行,早在9月间德军飞机就在岛上抛撒恐吓性的传单,而在9月26日传单换成了炸弹,在当天的首轮大规模空袭中,德军飞机就炸沉了2艘驱逐舰和1艘快艇,潜艇基地、海军兵营、维修车间和5座油库中的4座均遭到破坏,德军损失飞机7架。在此后一个月中,德军一直保持了高强度的空袭,平均每天出动37~41架飞机发动4~8次空袭,岛上设施受到广泛的破坏,至少20%的炮兵阵地被摧毁,大量舰船被炸沉,到10月底英军只能使用潜艇向岛上运送物资,守军的困境日趋严重。11月初,德军为了积蓄力量暂停空袭一周,随后从11月7日开始187架轰炸机连续五天出击,实施了40次空袭,重点轰炸了登陆滩头附近的海岸炮台和英军集结地。
■ 德军在登陆莱罗斯岛之前实施了长达40多天的轰炸,图为德军飞机投弹后拍摄的照片,炸弹正向地面坠落。
11月12日凌晨,德军舰队抵达莱罗斯岛东北部外海,于4时30分开始登陆。由于通讯不畅,守军未能做出及时反应,德军先头部队在黎明前顺利上岸。随着晨光初现,英意联军发起反击,战斗趋于激烈,在个别地段击退了德军的登陆,但由于守军兵力分散,联络不利,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空军支援建立了数个桥头堡阵地,逐步向内陆扩展。12日下午,约600名德军伞兵乘坐Ju 52在岛屿中部空降,但其中一半人因为飞机被击落而殒命,着陆的伞兵迅速集结,从后方攻击海岸炮台和守军阵地。战至日暮时分,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进展,战况陷于僵持。
■ 1943年11月,参加莱罗斯岛作战的德军伞兵在做战前准备(左)并登上运输机(右),此次作战是德军伞兵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实施空降作战。
■ 一架在莱罗斯岛战役中被击落坠海的德军Ju 52运输机,它的残骸于2003年被打捞出水,现在被陈列在希腊空军博物馆内。
11月13日上午,德军又实施了另一次空降,并继续发起进攻,遭遇异常顽强的抵抗,甚至爆发了白刃战,个别阵地反复易手。令人惊讶的是,一向羸弱的意大利人居然表现出少见的坚韧,以至于在英军撤走时都不肯后退,战至最后,德军出于报复把部分被俘的意军指挥官就地枪决。英军舰艇冒着德军的空袭运来援兵和物资,并以炮火支援守军作战。从13日至15日,英军先后从萨摩斯岛调集4个连增援莱罗斯岛,但是德军的后援更多,并逐渐获得了兵力优势。在14日至15日夜间,德军部队逼近莱罗斯城和其他主要城镇,到15日晚间,整座岛屿已经被德军一分为二,守军的处境近乎绝望。
■ 1943年11月中旬,在莱罗斯岛上作战的德军MG 42机枪组。德军经过四天的战斗才粉碎了守军的抵抗,占领全岛。
11月16日,战局已经明朗,德军胜券在握。17时30分,当德军冲进英军指挥部时,蒂尔尼准将选择了投降,随后这位之前嚣张跋扈的英国将军竟无耻地和德国人一起对马斯切帕进行劝降!后者于22时无奈地放下武器,并命令部队停止抵抗,但个别意军部队未能接到命令,坚持战斗到17日。经过四天血战,德军成功占领了莱罗斯岛,但遭受了较大损失,有512人阵亡,超过900人受伤,守军方面有254名意军和约600名英军阵亡或失踪,5350名意军和3200名英军被俘,另有5艘驱逐舰被炸沉,损失飞机115架。
■ 莱罗斯岛战役结束后,被俘的英军蒂尔尼准将(右一)与德军第22步兵师师长米勒中将(左一)交谈。此战中德军俘获了3200名英军。
尾声
莱罗斯岛上升起的白旗宣告了英军占领多德卡尼斯群岛的计划彻底破产,英军连夜从其他岛屿撤军,被抛弃的意大利守军只有投降。11月22日,驻守萨摩斯岛的意军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屈服了,至此德军控制了除卡斯特洛里佐岛之外的全部岛屿,取得了完胜,此后直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多德卡尼斯群岛一直处在德军的占领下。
■ 1945年5月8日,多德卡尼斯群岛德军司令奥托·瓦格纳少将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英军及希腊军队投降。
多德卡尼斯群岛战役是二战时期英军遭遇的最后一次失败,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取胜的战役,但从全局来看这次战役对于战争进程并无决定影响,即便英军取胜,德军仍然控制着克里特岛等主要岛屿,土耳其也未必倒向盟国,而当时地中海战场的重点是意大利本土。德军能够取胜的原因在于制空权的优势,英军的失败首先在于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只能实施一场小本经营的作战,加上组织仓促,计划不周,未能与意军通力合作,最后导致落败,后来有评论称这次战役是丘吉尔主导的另一次加里波利式的惨败。英军的失败还引发了一场人间浩劫,德军在占领期间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当地的8000名犹太居民中有超过6500人遇害。
■ 今日位于莱罗斯岛上的二战阵亡将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