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某出身于姓氏,在松潘《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
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梁姓主要分布 广西、广东,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
嬴姓后传十四氏,其中秦、梁姓是其重要的一大支流。
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三家分晋侯,魏国因为据旧梁,都大梁,也称梁。魏亡后,魏国人也有姓梁的。
以封地得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将属于周天子管辖的霍邑封给儿子姬唐,改邑号为梁(今河南汝州)。是为梁邑姬唐的后裔,以封地为姓,是为梁姓。战国时期,梁邑归韩国,改梁邑为南梁。秦灭东周后将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造迁至梁城,其后人亦有改姓为梁。
回族中的梁姓,为宋神宗(赵项)时的赐姓。北宋神宗熙 宁年间(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专家由阿拉伯来华定居,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帝还赐给他了一个中国名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氏从阿拉 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 元代时,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代,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 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再有,在元至元中年和大德初年分别任参知政事和中书平幸政事的回回人暗都剌,也改姓为梁,名德圭。(参见《宰相年表》)
梁姓回族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源流一
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据姓氏典籍《姓撰》的记载,秦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秦姓源于嬴姓和姚姓,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被舜赐姓赢姓,赢姓出现,梁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且给舜给他的女婿伯益赐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住在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该支梁姓以国为氏。嬴姓后传十四氏,其中秦、梁姓是其重要的一大支流。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为氏。梁氏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与水工建筑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氏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在史籍《沈隐侯集》中记载:“梁氏源于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赢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鳣的第45代后裔后唐天平节度官梁惟忠,举族定居于山东东平,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时期成为科甲鼎盛的望族。梁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嬴康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等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史籍《潜夫论》中记载:“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史籍《国语》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则居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负责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中都认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源流四
源于回族,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梁氏,为宋神宗赵项执政时期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医学者由古波斯(今伊朗)来华 ,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神宗还特别赐给他汉名为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柱从古波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典籍《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到了元朝时期,回族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朝时期,回族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另外,在元朝至元中年担任参知政事、在元大德初年(公元1297年)任中书平章政事的阿拉伯回回人暗都剌哈蛮,被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改汉姓名为梁德圭,曾担任同知都元帅,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为梁氏。
梁氏回族在今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籍《魏书》中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图形推行改汉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氏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而当时地处代北的鲜卑拔列兰氏,则在汉化过程中被改为汉字单姓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著名明朝学者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一书中就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鸯,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为姓氏,是为山西梁氏。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氏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氏。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由于河东梁氏族人能征善战,入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氏。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记载,“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都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姬诡诸攻灭魏国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国号“魏”。战国初期,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惠成王魏罃(魏婴)于周显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亦被史家称为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又被称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魏国到了魏文侯少子魏毕统治的时候,在秦王赢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毕的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称梁氏,形成一支河南开封梁氏。
源流八
源于职业,出自两州时期围梁以鱼的渔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典籍《诗经·大雅》中记载:“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在典籍《国语》中也记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地处黄河古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就称为“大梁”,之所以如此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在典籍《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有许多人皆以“梁”为姓氏,世代称梁氏,其族人数要远远超过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数倍而无计。
源流九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梁国儿,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国有一位著名的将领梁国儿,出自匈奴族孤独部,原名待考,史籍称其为“西胡人”。由于梁国儿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到八十多岁,这在那个时代可算得是长寿之星,甚受世人景仰。
在梁国儿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得赐之姓为姓氏,世代称梁氏至今,是为陇西天水梁氏。
源流十
羌族梁氏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在史籍《北史》上记载为“梁懃”。据史籍《周书》的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西部,东西千里,带水南部,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据史籍《前秦录》中的记载:“梁谠,字伯言,略阳氐人也(今甘肃天水),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前秦国宣昭帝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这些羌族梁氏名人的后裔子孙,大多称梁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氐族是西夷民族的别种,汉籍中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原始的国家制度。秦、汉以来,白马氐族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汉族梁氏的发源地交融,故而白马氐族人中取汉姓梁氏的人为数不少。
白马氐族梁氏中,略阳氐族人梁平老十分著名,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当时前秦国宣昭帝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了莫逆之交。
源流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氏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进的蒙古族梁氏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孛尔只斤·也先帖木儿,是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汉名史彦昌。孛尔只斤氏·也先帖木儿的儿子孛尔只斤氏·和克齐在元朝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为营王,其女儿奉旨嫁给了蒙古高丽国沈王(王暠)。汝阳蒙古族梁氏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在明朝时期曾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此支蒙古族梁氏前后出过进士一人,举人九人,贡监二十一人,三品官一人,四品官一人,五品以上官十七人,八品以下官十五人。有九十岁以上的老寿星二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八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二十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三十一人。如今大学生、研究生、教授、工程师、将军等数不胜数。
源流十三
源于朝鲜族,属于本土氏族改姓,起源于古耽罗国(今韩国济州道)始祖良乙那,后改姓梁;韩国梁氏主要分为南原、济州两派,共十一本贯;本族历史名人:梁乙那、梁宕、梁万春、梁吉、梁诚之、梁彭孙、梁应鼎、梁庆遇、梁宪洙、梁起铎。
梁氏始祖
伯益、嬴康、梁鸯、姬唐、魏毕、梁国儿、梁勒(梁懃)、梁平老、梁柱、梁彪、史彦昌(孛尔只斤氏·也先帖木儿)、良乙那。
根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鳝是康伯的九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到郓州(今约山东沂水县附近)。西汉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大约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开基宗祖;还有一支移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的地区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梁氏居民。西晋时,有梁芬,其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跟随晋室渡江,子孙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等地间繁衍。梁芬之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为桓玄纂位,被迫跟随随晋安帝逃到福建洛阳县三山里,后来在此定居,就成为了梁氏入闽的始祖。
迁徙分布
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84%。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省人口4.7%,全国汉族梁姓人口35%在广东。
历史上梁姓的分布与迁徙
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山西,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福建、陕西,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梁姓总人口的14.6%。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梁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梁姓的人口已达到1100多万,为全国第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梁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i河北、山东,这四省又集中了17%。广西为当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总人口的28.5%。全国形成了两广为中心的梁姓聚集区。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梁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东端、黔湘赣南部,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08%以上,在中心地区的比例高达6%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3%,居住了大约46%的梁姓人群。在黔湘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部、云南东部、四川大部、渝鄂、陕宁、晋冀豫京津、安徽北部、广东大部、内蒙古大部、甘肃南部、辽吉黑西部,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1.0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2%,居住了大约41%的梁姓人群。
折梁氏名人
历史名人
梁冀,梁肃,梁颢,梁楷,梁兴,梁储,
梁令瓒,梁师都,梁红玉,梁震,梁辰鱼,梁佩兰,梁诗正,梁章钜,梁同书,
梁国治,梁化凤,梁士诒,梁启超,梁实秋,梁方仲,梁思永,梁思成,
梁漱溟,梁宗岱,
开国将领
梁从学中将,梁必业中将,梁兴初中将,梁秉治中将
梁天喜少将,梁中玉少将,梁仁芥少将,梁玉振少将,梁达三少将,
梁金华少将,梁辑卿少将, 梁军少将
折叠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省镇原东南),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一带)。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静宁、泰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汉高帝改秦三川郡而设置,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贾鲁和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市。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年时(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朝宋时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当于现在江苏省雎宁县西北一带地区)。相当于现在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当于现在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
堂号
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安定堂: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今甘肃省平凉西北)在东汉的几十年中是梁姓最为风光的时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现在所称的安定堂。见《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
梅镜堂:台湾省的梁姓,不论是河洛,还是客家,绝大多数都属于“梅镜堂”,是宋朝名相梁克家的后裔,详情已如上述。梁客家是距今八百年以前的福建晋江人,很显然,今天台湾岛上的梁姓省籍人士,不管“唐山”的祖籍是福建或广东,他们的根源,都可以初步追溯到福建省的晋江。
此外,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保善堂”、“怡庆堂”、“集贤堂”等。
梁姓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三清居士;
七序名言。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浙江钱塘人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历官礼部、吏部侍郎,户部、工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翰林院掌院学士。曾奉命选《唐宋诗醇》,任续文献通考馆总裁,草定《续文献通考》体例。常随高宗出巡,凡重要文稿,多由他起草。著有《矢音集》。因职位清高而掌握枢要,他的同乡、《四库全书》总裁王际华称他为“三清(玉清、太清、上清)居士”。下联典指东汉安定乌氏人梁竦,字叔敬,少年时好读书,钻研《孟氏易》。因受兄梁松案的牵连,被流放九真,经沅、湘时,感悼伍子胥、屈原,作《悼骚赋》,后闭门自养,作《七序》。章帝时,两个女儿为贵人,被窦皇后所忌,他和两个贵人都被害。
夏阳绩绪;
沂谓流源。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梁姓的源流来历。
眉齐鸿案;
庐结石门。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家贫而博学,与妻子孟光隐居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章帝时经过洛阳,见宫室华丽,作《五噫歌》以讽刺,为朝中忌恨,于是改名换姓,逃往齐鲁。后来到吴,为人做佣工舂米,每天回家吃饭,孟光都举案齐眉,表示敬爱。下联典指明代新喻人梁寅,字孟敬,家贫,靠自学博通百家。太祖时,征召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成书后,要授官职时,他以年老有病为由推辞回乡,在石门山中结庐,学者称梁五经、石门先生。著有《礼书演易》、《周礼考注》、《春秋考义》、《周易参义》、《诗演义》、《石门集》等。
眉齐鸿案;
老踞龙头。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梁鸿,家贫,娶丑陋女孟光为妻,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下联典指宋·梁颢,世传八十二岁中状元,谢恩诗曰:“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安定世泽;
魁首家声。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梁颢,八十二岁始中状元,金殿对策,独占鳌头,为多士之魁首。
石门教授;
吴市高风。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历史名人梁孟敏事典。下联典指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人。家贪,父死卷席而葬。初受业于太学。博通群籍,竟业后入上林苑中牧猪,为当地人所敬。旋归乡里,娶同县孟氏女,名光,貌丑而贤。共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出关过洛阳,作《五噫之歌》,讥讽统治者奢侈,章帝闻而求之。他改名易姓,复与妻隐居齐鲁之间。后又往吴(今江苏省苏州),寄住皋伯通家,居于廊下,为人当佣工舂米,深得妻孟光敬仰,每归,妻“举案齐眉”,奉上饭食,后世传为佳话。
京口桴鼓;
金谷坠楼。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梁红玉,偕夫韩世忠击金兀术,红玉亲执桴鼓助战。下联典指晋·石崇被孙秀杀,其侍妾梁绿珠坠楼自尽。
灞陵亮节;
安定名宗。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鹤山县官洲梁公祠联。
折叠六言通用联
政惟求平便民;
事皆可与人言。
——梁章钜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梁章钜自题联。
折叠七言通用联
满江还响红玉鼓;
新派常吟卓如诗。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名人梁红玉,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妻。建炎四年(1130年),世忠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时,她击鼓助战,激励士气;金兵突破江防后,她上疏请治世忠罪。绍兴六年(1136年),世忠置府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与士卒披荆斩棘,她亲自织帘为屋,深受将士爱戴,曾封为安国夫人。下联典指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钦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举人出身。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人称“康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有《钦冰室合集》。
少白宏篇红线女;
卓如杰作墨经书。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梁辰鱼,字伯龙,昆山人。雅擅词曲。邑人魏良辅能喉转音声,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调,辰鱼填浣纱记付之,是为昆曲之始。作有昆曲《红线女》等。下联典指梁启超曾撰有《墨经校译》等著作。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钜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巡抚文学家梁章钜(1775-1848)撰题苏州沧浪亭联。梁章钜,字闳中,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有《文选旁证》、《楹联丛话》等多种。
闲为水竹云山主;
近得风花雪月权。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1723-1815)撰题联。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举人,赐殿试,授庶吉士,任翰林院侍讲职。工书法,与翁方纲、王文治、刘墉合称“清四家”。著有《频罗庵遗订》。
南中喜得秦淮海;
天下愿识韩荆州。
——程春海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程春海赠梁茞邻联。
折叠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桴鼓助夫,争传红玉;
坠楼殉主,不愧绿珠。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梁红玉事典。下联典指晋·梁绿珠事典。
凤质龙文,光华相映;
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张岳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张岳赠梁章钜联。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
教后来恒业,曰读曰耕。
——梁山舟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梁山舟撰书联。
建阙修宫,周翰献五凤楼赋;
为官作宰,清慎勤三字符方。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翰林学士梁周翰的事典。梁周翰,字元褒,管城人。以辞学为流辈所许,有文集及《续因话录》。下联典指明代良吏梁孟敏的事典。
族谱字辈
江西铜湖锦溪梁氏族谱字辈排行:“彦公肇世业 嗣绪大显扬 贻燕鸿图远 传家厚德彰 人文济凤美 仕学启龙光 祖烈冠裳茂 孙谋钟鼎芳 三元应捷发 五桂永腾香 宠命逢天锡 云礽万[礻冀]昌”
天津市静海县梁氏字辈:“朝学天元春秀继续正大光明”
河南元岗梁氏字辈:“永振洪万应殿作克中连建广耀生瑞明玉长承魁”。
河南坞西梁氏字辈:“敬景节科魁国民其之直士永文浦荣作吉龙元恒”。
河南陕县梁氏字辈:“公魁兴学希升祥乃顺安”。
河南新乡梁氏字辈:“怀名孟志宝孔学圣贤泽成龙继先德世传宗家兴旺延万通苏锡常联海杭来忠臣永盛长”。
河南洛宁梁氏字辈:“幸有篁林万年青品兼南山苍劲松虚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叶抚育情”。
河南光山梁氏字辈:“树德培家本,维思世绍之。光昭启可大,建学庆前熙”。
河南南阳梁氏一支字辈:“德广振建…建如勋,士之共和立。…”
河南南阳梁氏一支字辈:“士永辛荣学文大成业传万世振德光明”。
四川岳池梁氏字辈:“昌道汉贤定 梁盛肇秉邦 嘉庆伯世运 宏文克自开 恩任恒绍景 应受鼎钟龄 ”
四川毗泸梁氏字辈:“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元珠安定郡学道光明廷万全隆盛举庆益喜青新”。
四川泸州梁氏字辈:“应承永怀思祈天,绍启文明仕克贤。宗茂洪昌世泽远,鸿图玉后复光先”。
四川内江梁氏字辈:“国正天新顺家和万世兴文化有光辉”。
四川绵阳梁氏字辈:“仁义安邦志道同德”。
四川仪陇梁氏字辈:“光兴才华安邦”。
四川南部梁氏字辈:“先民志文应天开正”。
四川成都梁氏字辈:“先荣华富贵永”。
四川峨眉梁氏字辈:“方明登月贵茂绍德”。
四川梁氏一支字辈:“国公启毕成明仕正朝廷”。
山东阳谷梁氏字辈:“利道成家永”。
山东郓城梁氏字辈:“于乃衍尔邦作福照其光”。
山东历城、登州、莱阳梁氏字辈:“士节一永万玉世明学敬吉维振凤(春)延桂友”。
山东昌乐梁氏字辈:“学礼俊国全”。
山东滕州梁氏字辈:“学景西大庆(东沙河镇蔡村或北辛梁场村)或宜广金生玉振(东沙河镇王母店村或龙泉郭庄)”。
山东茌平梁氏字辈:“全家增福禄和泽敬献仪”。
山东高唐梁氏字辈:“登万永春升俊秀”。
山东东平梁氏字辈:“毓兴传绪久兆吉延开长作法诚树本广建庆贵祥鸿运少英志名源由正芳”。
广东大埔梁氏字辈:“日启文星佐昭佑穆桂馥兰馨世裕裔孙奋发求知科学兴业强国富民繁荣昌盛实现理想”。
广东信宜梁氏字辈:“世宗福仲王庸超章为人以德(昌大文学)承其祖业”。
广东英德梁氏字辈:“世代相传克昌厥后兆协振家声丕谟绍显明祖贻恒赐庆先荫克延荣积善昭蕃衍传经启彦英修和敦序乐作述达才宏天献嘉祥萃人安福复成奋兴贤济美挺秀士扬名守业斯攸耀嗣徽正可赓典章时式著垂裕益咸亨”。
广东英德梁氏字辈:“良桥华美景超显万世兴定泰传天久长发真有余”。
广东连州梁氏字辈:“文伯国朝积守时之梁祖兴万世昌显扬发达家声远富贵荣华贤受长历代光宗成大业子孙后裔科登祥”。
湖南湘潭粱氏字辈:“开怀振祖德 佑启大荣昌 忠孝承先志 家声继世长”
湖南长沙梁氏字辈:“应世明仕立经国大文章克孝敦伦理培元锡吉祥光先声远显裕尔福延长”。
湖南新化梁氏字辈:“忠伏福益淳千仁延仲富思万文天守正(希)大士光名耀开基耒赵宋承先积长熙和绵厚泽佑续北祯祥端本休佳训勋铭焕典章俊贤培植远继序允传芳”。
湖南沅江梁氏字辈:“朝孟楚思文寿星拱瑞云英才贤达士工代永兴隆礼义传家远诗书祫后长端本宜善则立学绍前光”。
湖南湘西梁氏字辈:“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湖南耒阳梁氏字辈:"七正九千万应泰廷景庆朝五六集均政明必文存零道大守任时国成盛缔人宗俊彦毓钟瑞承先积善长熙和绵厚泽佑启兆嘉祥端本修家训铭勋焕典章英贤培植广循序远传芳新增元亨利再昭日月光诗书润后世祖德肇兴邦 "。
湖南涟源梁氏字辈:“元朝崇顶治伯益经伦巨仁心积厚长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登朝崇鼎治学裕经纶钜承先积善长熙和绵厚泽佑启兆嘉祥”。
江苏徐州梁氏字辈:“奉立开端正大广先夫座邦家士喜忠贤”。
江苏宿迁梁氏字辈:“汉文保堂正建荣昌贤公启化”。
湖北天门梁氏字辈:“德业应祖培,诗书传世亨”。
湖北宜都梁氏字辈:“世为文成立德本胜启先著设辉精远书生广继传”。
广西三江口梁氏字辈:“喜馀进梁文仲尚云英廷万饬中光体春兆世常兴君臣多德泽邦国定昭明景福生民庆时和日月新(明)”。
广西梧州梁氏字辈:“宏志海华安”。
安徽肥东梁氏字辈:“民学忠正建立端方绍来先业长发其祥”。
都匀莽山梁氏字辈:“治德安邦永世朝庭文兴发国正大光明”。
河北乐亭梁氏字辈:“万世福国起立可文永庆志”。
江西瑞昌梁氏字辈:“蒨之人竤太膺泰器性善良子孝季元必彦福金玉文梁吉有大用”。
辽宁营口梁氏字辈:“玉世明学敬吉维振凤延桂友”。
辽宁本溪(原山东文登)梁氏字辈:“广文诚士学,诗书济世深。忠厚传家远,万福希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