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去东北有人参、水貂、草这三个三宝。
但是比起《三宝》,绝不逊色的就是托比。
东北土匪,民间称胡子,或红胡子。
关于胡子的来历,说道不少,且颇具趣味。
接下来,咱便开侃。
说,很早以前,有一双兄弟,为躲避战乱,便带上老婆孩子不远千里,闯了关东。
初到东北,无甚根基,两兄弟靠给地主打工谋生,日子过得格外紧巴。
特别是夜晚,不像现在,既没朋友圈可刷,也没公众号可看,黑灯瞎火的,只剩下一项娱乐活动可做。
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娱乐吧。
结果不消说,日子一长,家底不见多,孩子倒是争着抢着,一个接一个地落了地。
有一年,庄稼歉收,给地主婆缴完租子后没粮了,断炊了,直饿得肚子咕咕叫,孩子哇哇哭,两妯娌也嘟嘟囔囔:再弄不来吃的,我俩就找东家斗地主去。
也难怪,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都饿得慌。
老大一咬牙,说,老二,与其等着饿死,倒不如去抢。
万一被人认出,闹不好会被剁了脑瓜子。
老二犹豫道。
这好办。
老大说,咱用红布剪成胡子粘嘴巴上,抢时喊,我们是胡子,打劫!
好主意。
从此,“胡子”这一称谓便在东北横空出世。
不得不说,两兄弟乔装打扮的做法值得点赞。
假如用绿布做成帽子,往下一拉遮挡面目,行抢时喊:我们是绿帽子,打劫!
估计,会笑场。
当然,这只是流传民间、茶余饭后的八卦说词,杜撰的可能性很大,不足为据。
倒是下面的钱公来的考证更确凿一些。
02
钱公来(1886-1969),奉天镇安(今辽宁黑山)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25年,曾任东北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率队讨伐东北王张作霖。九一八事变时,曾组织东北义勇军抗日;
1949年撤往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因其土生土长于东北,对胡子自然不陌生,后在《辽海小记》中如是说:
东北胡子最早起于明末清初。
彼时,袁崇焕设计诱杀了颇负众望的辽东半岛守将毛文龙,毛的余部“既不降清,也不服明,聚啸山林,落草为寇,重演瓦岗寨、梁山泊之故事,作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之红胡子。”
意即,东北胡子是官兵集体跳槽,转行过去的。
但纂修于民国二年(1913年)的吉林地志《鸡林旧闻录》,则给出多个不同版本:
其一,清朝中末叶,“东三省马贼,号红胡子。或云昔年多用土枪,枪口有塞,系以红绒一绺,当射击时则去其塞而衔之于口,远望之如红须然,此一说也。”
土枪,枪身长者称“大抬杆”,短称“老洋炮”。
数十年前,我二爷就有两杆。
枪管很粗,做工朴拙。
往枪管里装填完火药枪砂,哐哐哐,需以平头铁棍狠怼。怼完,用系着红绸的塞子塞住,以防受潮。
为啥用红绸?
红色辟邪啊。
但赶上阴天下雨,可就邪门了——
拔塞,衔于口,若清风徐来,红绸飘飘,呼啦飞扬,那阵势绝对神气牛逼;
接着,瞄准,扣扳机。
我扣,我扣扣扣,咋没动静?
NND,火药潮了。
可掉转枪口刚要抠出火药,重新填装,噗,枪管里蹿出一股烟,把自己眉毛给烧了。
写到这儿,又想起一则略带荤味的胡子传说来:
从前,强盗剪径,常手持“大抬杆”,藏身于树上。为了不让火药从枪管里淌出,就将手伸进裤裆,歘,薅出一把毛来塞住枪口。
啥毛?自行脑补。而树下的被打劫者听闻动静,仰脸一瞧,强盗正眯眼瞄准呢。堵塞枪口的毛和嘴巴,两点成一线,自然会错看成了胡子。
所以,在东北某些地儿,强盗又称“胡匪”,或“马胡子”。
啧啧,若大当家贪心,天天剪径打劫,一个个不把裆下那三分自留地给薅光薅秃才怪。
03
闲话少扯,再回《鸡林旧闻录》:
其二,“或又云,当时匪人行劫,多有戴假红须以恐吓人,如梨园所演《新安驿》之类者,此又一说也”;
嗯,这一说法,跟此文开篇所言两兄弟的故事大致相仿,不多白话。
其三,“或又云,俄国流放罪人,多在边界,往往越界勾结匪人劫掠,以俄人多须而红,故以名之,此更一说也。”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刑罚的一点共性:不论中国,还是沙俄,都喜欢将罪囚流放到东北边界。
事实也是,在中国古代,大约从西汉以后,历朝历代皆有流人被流放到东北。
尤其清朝,发配流放到东北的流人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明朝流,清朝流,沙皇俄国也流,流啊流,一批又一批罪囚刑徒,就这样来到了地广人稀、山高皇帝远的东北苦寒之地。
天寒地冻,吃不饱穿不暖,咋整?
反了吧,占山为王去。
于是,为了生存,不少流人落草为寇,当起了胡子,杀人越货,无所不为。
一江之隔的沙俄罪囚伸脖一瞅,乐了:
瞧人家,天天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多牛,咱也反!
于是,东北胡子越做越大,不少帮派还搞起了跨国胡子联盟。
04
俗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天地悠悠,广袤空旷,也便孕生了众多粗犷剽悍的匪类。
他们飞马快枪,打家劫舍,令人畏之如虎,久之久之,演变为“胡子”。
从明清至民国,再到解放前,东北大大小小的土匪有上千股,胡子人数有上万、上十万之多。
数量如此庞大,绝非夸张,《四野战史》亦有记载。
这可真真的是个大“集团”!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东北胡子也不例外。
在其发展、壮大、消亡的过程中,自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规矩、行为准则和处世观念。
从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胡子的几句台词便可窥见一斑:
胡子:蘑菇,你哪路?(什么人?到哪里去?)
杨子荣: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来了。(找同行)
胡子: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胡子: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你不是正牌的。)
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就此打住。
此文只侃东北胡子的初源由来,至于其他,欲知详情,那便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