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名6岁男孩坠落确定遇难,还有多少“杀人干井”张嘴?
11日凌晨,聪明的爷爷跪下向救援人员表示感谢。
救援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河北蠡县 今晨1点现场摄影报道
11月11日凌晨,北方的冬夜彻骨寒冷,冷风让人心悸。如果从高空俯瞰河北蠡县中孟尝村,就能看到一个直径超过120米的大坑赫然入目。寂静的夜里,大坑里还残留着点点灯光,救援人员、志愿者、村民们站立在侧,无声,静默。
就在这个冬夜,他们刚刚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坠井男孩聪聪,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500余人近5天接力生死营救,终于有了一个结果,然而,人们盼望中的奇迹,最终没有发生。
夜太黑。聪聪的爷爷突然跪在地上,用一个农村人最朴实的方式向救援人员道谢。周围的很多人,看到这一幕,都湿了眼眶。据记者了解,孩子爷爷之前已经2天没吃下饭了。孩子爸爸事发后这几天也一直待在现场,等救援结果。
蠡县本次营救工作副总指挥吴素杰现场宣布,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对类似枯井的大排查。对于如何善后,目前救援成本多大、该由谁支付,吴素杰并没有谈到。
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中国最普通的村落之一。但小村庄的平静,在11月6日这天被打破。
当天11时许,该村6岁男童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掉落40多米深的枯井中。孩子父亲万分焦急,写求助信息发在微信朋友圈,之后被转发出来,引发网络巨大关注。
意外发生后,当地立即开展救援,社会自发组织的爱心团体也加入救援当中。连续近5个昼夜的救援中,救援现场共出动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165辆参与救援。
直到男孩坠落枯井106小时后,救援人员在井底找到了聪聪。遗憾的是,聪聪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掘地三尺”,已是极言斗志和决心了。那掘地三十尺,一百尺呢?一个北方寒冬旷野里的枯井,井口只有30厘米,最初救援设备和资源有限,施救难度不难想象。几天来日夜关注营救进展的人,都愿为聪聪、为这个家庭祈福,愿孩子生还。
虽然井底没有奇迹,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值得点赞,也不该再纠结全面开挖是否科学,我们该反思的是,田间地头,还有多少口这样的“杀人枯井”正张着大嘴?聪聪悲剧之后,是否应该有一场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检修,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现呢?
生死救援
500余人接力近5昼夜
化解四次土方裂痕塌方险情
聪聪究竟是怎么落到井里的?
据当地营救工作副总指挥吴素杰介绍,2016年11月6日上午11时30分,蠡县鲍墟乡中孟尝村村民赵向阳带领女儿和儿子赵梓聪,到地里挖白菜,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不慎落入这口废弃机井内。事件发生后,赵向阳及时拨打110报警,并向村“两委”求救。接到报警后,当地公安干警和消防人员及乡村干部立即赶赴现场,展开救援。
蠡县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指挥机构,展开了有序救援。与此同时,许多志愿救援队伍和群众陆续赶来,加入营救。在营救过程中,当地营救方同各专业救援队伍、公安、消防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协商研究,制定营救方案。
蓝天救援队通过设备初步测量救援深度约40米左右,且通过生命探测仪、专业红外线视频、专业打捞机械手臂等设备对井底进行扫描、探测,仅发现孩子玩具,没有探测到生命体征。
由于孩子家人和有关人员,都坚称孩子就在井里,且通过排查周围环境,没有发现其他能够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水坑、水井等危险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并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做好家属思想疏导和安抚工作。
这次救援共获得500余人参与,参与救援的挖掘机、铲车、运土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车辆达165辆,挖掘土方近30万方,多地志愿者无私自发赶来救援,在掘进过程中,成功处置了四次土方裂痕塌方险情,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和恶劣天气的影响。
关注焦点
救援后期,救援速度为何减缓?
地表土松动,地下情况复杂影响救援速度
网络上不少人称,救援期间为何速度会有所减缓,甚至挖到距离井底只有几米了,怎么会还挖了那么长时间?对此,记者了解到,由于现场多次出现土方裂痕,挖掘救援工作不得不几次暂停,救援人员撤离,救援速度因此大为减缓。
北京市门头沟公安消防支队永定中队中队长于立达表示,从天气来说,河北夜间温度较低,会加大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如果孩子还有生命特征,对孩子生命的维持,会有一定影响,所以挖掘的速度才有所放缓。
此外,记者了解到,挖掘接近井底后,这样大面积的挖掘,差不多有30万方土被挖出,如果表层周围的土方没有及时清理,救援机器震动大,容易造成地表土松动并塌方,不及时撤离或者进行安全防护,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同时该救援已进入到沙层,更容易出现流方或者塌方现象。其次,如果再继续往下深挖,根据之前的案例,有可能会挖到地下水,出现泉涌,对救援的过程,对参与救援的人员,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在救援后期,速度有所减缓。
为何迟迟没法确定井底是否有人?
生命探测装置,受环境影响
对这个网络上的焦点问题,于立达表示,在救援中,会使用到两种生命探测仪,一种是雷达探测仪,需要通过超声波来进行搜索,比如地震塌方中埋有生命,尚存有体力砸墙,呼喊,有可能探测到,但对于这次救援来说,雷达探测仪难以发挥作用。
另一种比较常见,类似于蛇眼探测仪,前面是传输装置,装有摄像头,有灯光照射,后面连接有线,作为接收装置,一般用于比如地震灾害、或者房屋倒塌,空间狭小的人员搜索情况。但会受到环境影响,比如井下能见度低,影响观察效果,也难以清晰地探测出其具体位置和生命体征。
大规模开挖是否科学救援方式?
井口太窄,无法启用井下救人机器人
当聪聪坠井3小时后,600公里外的蓝天救援队救援“老司机”老仔,就收到现场救援队的急电——询问竖井打捞技术和设备情况。老仔本名曹春雨,是安徽阜阳蓝天救援队的老战士,自称“蓝天老仔”,今年51岁,从事救援工作十多年,曾发明狭窄空间救援提升器,但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从阜阳到保定,最快也要7小时。他询问救援队,井多深,干还是枯,摄像头下去拍了吗?前方反馈,近40米深,枯井,看不到小孩。
随后,救援队在井底发现一个玩具,没见小孩。玩具很新,男童父亲也证实是儿子的。
而参与本次救援行动的蓝天救援队队员王东升则说,因设备使用条件受限,最终采用的是挖掘的方式。他介绍,只有井口直径超过50厘米,才可使用井下机器人。
对于大规模开挖救援是否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罗云教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针对井下救援,我国设备相对落后。
罗云称,若采用钻井工程的非开挖技术,或建筑工程施工的大口径灌柱桩技术进行导洞式的方式,救援速度会更快。但是这种救援方式显然需要更专业的设备,而现场条件并不具备。
而挖掘机开挖,也导致工程量大、耗时长。且挖掘现场容易造成塌方,对被困者和救援者都有安全隐患。针对网友质疑开挖进度太慢,老仔则解释,救援中很多实际困难是没法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没经历的人体会不到。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京报》、央视、宗欣、北京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