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感叹大志》—— 《大内群英》主题曲歌词写得很有意义。
中国电视剧中最忙的皇帝,非雍正莫属。一来他离我们比较近,档案和野史记载都比较多。二来黑点多,九子夺嫡来位不正的传言早已有之,三来自然是这位皇帝性格十分鲜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后世的我们特别有另类“亲和力”。他也是开启中国帝制社会巅峰的皇帝,正是他在位时建立了军机处,成为皇权空前集中的一代“暴”君(对那个时代而言,或许同时也算“明”君吧。)
而武侠剧了,自它诞生之日开始便和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期的武侠小说无不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成了武侠的代言。但这份家国之情很容易便和权力斗争绞在一起,所以清末以“七侠五义”为代表的公案小说,以“杨家将”为代表的忠烈故事,后来的《碧血英雄传》、《火烧红莲寺》乃至《书剑恩仇录》、梁羽生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将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或隐或现背景。直到到了古龙那里,武侠才算是真正开始将兴趣的一部分,分给“人”自身,分给有喜有怒有爱有愁的人自身,开始探索个人的命运,个人的选择,于是架空或是模糊掉历史,剥离政治因素便成了这类武侠故事的首选。
当然,我无意评论这二者的高下,武侠和权力的碰撞大约好几本书也写不完,于是我捡了个在那个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武侠连续剧《大内群英》,来窥测一下人们对于历史夹缝中武侠的心态。
1980年版本的《大内群英》在10多年后才进入开放了的中国大陆,和《怒剑狂花》一样,他的背后,是有线电视的兴起(还记得电视只有十几个频道天天守着县市的有线台看的童年么?),中国影视剧市场的不发达以及社会飞速转型中人们对于新类型文化产品的渴望。来自港台的武侠剧纵然今天看来万般粗糙,在当时可都有万家空巷的效果,《大内群英》也确实也是香港丽的(也就是亚视)当年的心血之作,当年在香港播出时,也是赞誉声一片。
故事就以九子夺嫡为背景(难道是因为这段历史是中国权力斗争的巅峰吗?),而且把雍正黑得十分彻底:不择手段,性格乖戾、弑父杀兄,逼母夺位,大杀亲信。可即使是这样的雍正,对吕四娘的一往情深却也相当令人动容,即使那份爱中怀着太多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万梓良的演技没得说,年轻时就已能诠释复杂难言的人物。而故事的绝对女主角,年轻的米雪美得特别有灵气,虽然当时的她还有些婴儿肥,甚至还有些黑,但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就已足够了。“雍正黑历史”中大名鼎鼎的吕四娘爱上了一个杀了她全家,夺走了她一切的魔鬼,可她还是爱他,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最后黑化的十四皇子,逐渐在权力斗争中迷失了本性,最后甚至为了嫁祸他人不惜杀害一直一来完全信任帮助自己的亲信。至于又一个“于连”一般人物的年羹尧,即使权力欲望太大,可他的雄心壮志和胆识却也深具魅力。
年轻时米雪扮演的吕四娘,活泼纯真,聪颖倔强
23岁的万梓良,其实,到最后我也没能恨上这个人物,反而对他怀有很深的同情。
同情他的野心,同情他为权力欲所激发的所有生命的热情。
然后——然后就是全片的灵魂人物,第一次拍摄电视剧的姜大卫。(也是我对姜大卫的第一印象。当时,还不知道狄姜这对CP啊……)
姜大卫毫无疑问是武侠片中的时代性人物,他和帅到惨绝人寰的狄龙不同,他更像是一壶酒,一杯茶,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品味。他儒雅,风流、低调、内敛,这种气质让他更可以征服岁月。在当时电影普遍式微情况下,姜大卫转向了电视剧。这个领域中,年华已过巅峰的他依然风度翩翩。三十二岁的姜大卫仍称得上人间绝品,一顶小轿,一只完美的手,一杆烟枪,然后则是一袭白衣,一张温柔明朗的脸,这大概就是当时的女孩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全部了。他才华横溢,神采飞扬,威望极高,声名极盛,玉树临风,少年得志,还是全剧中最高的武林高手,无人能抗衡。而且那时的他还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和一份士大夫都有的抱负——匡扶社稷。于是他认定了十四皇子为仁君,尽心竭力的辅佐。而十四皇子也视他为第一谋臣,心腹肱骨。但这一切都只因在皇宫中无意邂逅了一位蒙面女子而改变了,她遗落的一枚玉镯,让他徒惹了一生的情债。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女子进宫的目的,正是为了盗取立十四皇子为太子的诏书,也正是这个女子盗诏书一举,才让后来的历史有了改写的可能。
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他慢慢失去了一切,抱负、理想,爱人、信仰乃至生命。
剧中的姜大卫
23岁时的姜大卫
这个悲剧中,似乎无人是完全的恶,无人是完全的错,但悲剧就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姜大卫扮演的曾静,曾是那样的完美,可他却始终无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一直深爱的女子的心也从来不曾属于自己,即使他为她做了能做的一切。(有人说吕四娘最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爱上了曾静,所以才会替曾静报仇而去刺杀深爱的雍正,殊不知唯有这次才是真正的陷阱,曾静的死和雍正毫无关系。但我想并非如此,直到最后她也不曾爱过曾静,只是感激,只是依赖,因为在她见到雍正后,她并未第一时间杀了他,而和他有过一番缠绵缱绻,这正是她爱恨纠结心态的显示,而杀了他以后,四娘自己也自杀殉情,恐怕殉得还是那份初恋时就已经种下的刻骨爱恨,而不是为了曾静。)这样一个道德完美智慧超群的盖世英雄,只能一步步踏入自己的人生末路,甚至还染上了毒瘾。为什么他会走到穷途末路?他到底踏错了哪一步?或许唯一的解释就是,他骨子里是个江湖人,还是一个文人气太浓的江湖人,江湖人从来都不适合权力的漩涡,政治的游戏适用的不是道德和智慧,而是阴谋和野心,是超乎世俗标准之上的激情和斗志。抛不下舍不了,无法真正走到最巅峰——不止曾静如此,十四如此,就连始终舍弃不了吕四娘的雍正也是如此。
大内群英的编剧是萧笙,剧中的权力谋算部分在宫斗横行的今天看来简直小儿科。不过他擅长的是塑造人物,将每一个人都投进一张巨大的身不由己的大网中,让观众看着他们越挣扎便收缩得越紧,直到完全被网网住动弹不得,最后死或是生不如死。这张网,大约就是人性,而编织这张网所用的材料,则是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剧似乎完美的体现了当武侠遇上权力的苍白虚弱。
在中国,所有的价值观一旦遇见政治权力便变得分外弱势,即使在快意恩仇,义薄云天,讲究善恶分明的武侠中,政治依然显得太过强烈,那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软肋,是让我们最无助最恐惧却最身不由已飞蛾扑火般冲上去的东西。这个东西,吞噬了我们的一切,爱情,善良、公理、正义、生命,却神奇的激起了我们空前的热情和能量……这样的尴尬,在《大内群英》中是一次空前深刻的探索,虽然当时的人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它拥有强大感染力的深层次原因吧。
之后,传统武侠剧就此式微,“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国在何处?民是何人?武侠却永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古龙剑走偏锋,靠“个人主义”翻开了新的一页,徐克、王家卫的电影都更有趣的用另外的角度来处理了这个问题,但对武侠来说,这一页终归是翻不过的。
而翻过这一页,或许也是开创新武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