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很多老奶奶级人物,也有很多是家族定海神针的老奶奶团,是家族走兴盛之路的航海者和护卫者。
比如面对丈夫宠妾灭妻,忍辱负重,带领儿女重振家业,将家族经营成宥阳首富,并且在孙女淑兰遭遇极品渣男时,大显神威,周密计划,帮助孙女摆脱了和渣男的无赖虐心的婚姻,重新嫁人获得了幸福生活,却总是低调不显眼的盛家大房的大老太太。
有精明能干、一手好医术,可以帮女性解决闹心的不孕不育,能够把花心老公收拾的服服帖帖,把丈夫的花花草草治理的井井有条,还把儿女教养的听话孝顺,不敢反抗,同时管得了糊涂的儿媳,治得了牛皮糖一样的打秋风亲戚,外带顺手帮孙子解决难缠的贵妾的贺老太太。
有虽然做过豪门之家奶妈,却始终保持初心,不慕富贵,一直坚持不入奴籍,保持清白的平民身份、过着清贫生活的常嬷嬷。正是由于她的正确决策,她的孙子常年能够参加科举,考上进士,之后仕途一路顺畅,成为和长柏一样入阁的名臣。
常嬷嬷还有着火眼金睛,看出了朱曼娘的心机伪善。在明兰被小秦氏刁难时,出手相助,既帮明兰解了围,又巩固了和侯府的关系,既与富贵双全的侯府关系紧密,又保持了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的品格。最后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
还有一个房妈妈,从年轻时就懂得为自己的未来筹谋。她出身贫寒,从小就被卖身为奴。但是这种悲惨的命运,生生地被她自己的头脑和努力改变了。她在得知自己将会被卖时,就努力做活计挣钱,然后将自己的积蓄给了人贩子,拜托人贩子将自己卖入一个好人家,最后如愿以偿进入勇毅侯府。
入侯府后,房妈妈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不计得失,成功成为了侯府嫡长女身边最贴心的大丫鬟。陪伴小姐嫁入盛家后,又凭着对盛老太太的忠心耿耿和得力助手,成家生子,儿孙和自己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并且摆脱了奴籍。
更不用说盛家的定海神针盛老太太,在盛家即将倒塌的时候,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盛家的天空,历经艰难培养了庶子成为进士,做官成名。每每在盛家遇到危难和难题时,指陈利弊,分析结果,找出办法,解决问题。更何况培养出了长柏、华兰、明兰这几个出色的孙子孙女,并最终跟着长柏安心养老,海阔天空。
这些祖母级的人物,是《知否》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的奶奶团,因为她们的聪明才智,用心经营,才为儿孙们打下了一片生机勃发,繁荣兴盛的江山,再经过家族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努力,整个家族走上了一条前途似锦的康庄大道。
除了这些神仙奶奶们,《知否》中还有一些地狱级别的奶奶们,正是由于她们的不作为或者瞎作为,或者不明事理,胡搅蛮缠,或者私心作祟,权势熏天,导致家族鸡飞狗跳,混乱不堪,甚至家族败落,最后自己也身败名落。
这些奶奶级的人物包括余阁老夫人,华兰的婆婆、忠勤伯爵夫人,圣德太后,盛家的三老太太等人。
余阁老夫人
严格的说,余老太太并不是反面人物,她和明兰的祖母盛老太太交好,并且疼爱失去生母的嫡长孙女余嫣然,也喜欢嫣然的闺蜜明兰。
但是她在家族出现问题和危机时,表现的像个白痴,手足无措,糊里糊涂,还受人怂恿,助纣为虐,差点导致余家的败亡,
她生的嫡长子余大人贪婪势力,自私无情;她教养出来的孙女余嫣然,和她一样,除了单纯善良之外,遇事无主见,遭遇危机时只知道哭泣,毫无解决办法。
所以,她的表现,与前面神仙奶奶们比较,属于地狱级别的。
余老夫人的一生是许多女性梦寐以求的幸福一生,只要余阁老在世。
拿余老夫人来说,她早年出生于山东大儒之家,父母温厚,家规严谨,这命是很好的;后来许的夫婿余阁老是父亲的得意门生,余阁老于贫寒之时受恩师赏识且嫁女给他,便十分感激,与余老夫人一生恩爱,便是后来仕途顺遂青云直上之后,也不改夫妻情义,与妻子一心一意同至白头,余老夫人这运也是极好的。
如此,余老夫人便是搏斗能力为零也无所谓了;可以说,余老夫人一辈子都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也不需要耍心机使手腕,温室花朵般的幸运儿。呃,也就是因为这样,她压不住嫣然她后妈,有时候还需要余阁老亲自出马教训儿媳。
“哎——没本事又如何?架不住人家生的好嫁的更好呀!”房妈妈十分嗟叹。“看来投胎很要紧呀!若是爹妈好,便事成了一大半了!”明兰由衷感慨,余老夫人的爹妈挑女婿的本事着实不错。谁知房妈妈不甚赞同:“那也不见得,嫣然姑娘生下没多久就没了娘,爹又是个狠心的,可她有余阁老和老夫人护着,但凡自己有些本事,将来也能立起家业来,就怕……她随了余老夫人呀!”
“是吗?”明兰拒绝苍白无力的理论,要求事实说明。
余阁老是余老夫人父亲的弟子,老先生慧眼识珠,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余阁老也不负恩师所望,把余老夫人当做公主一般地宠爱了一生。
她负责貌美如花,他负责挣钱养家;她娇弱如花,他强悍如虎,她十指不沾阳春水,他摒弃一切花花草草,一心一意宠爱娇妻。两人的婚姻应该是羡煞很多女性的美满婚姻。
余阁老属于上得了厅堂,当得了家宅,管得了国事,宠得了娇妻的十好男人。正是因为家里家外余阁老一把抓,使得余老夫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温室花。成为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女人。
余老夫人既不会当家理事,也不会教育子女,最后养出了一个利欲熏心,无情自私的嫡长子,并且娶了一个与他步调一致的余大太太。
而养在余阁老夫妇膝下的余嫣然,也被教养成了一个无能软弱,遇事只会哭泣的温室花朵。
余大人在余大太太的怂恿下,准备将前妻留下的嫡长女余嫣然嫁给声名狼藉的顾廷烨。婚事还没有谈定,顾廷烨的外室朱曼娘就闹上了余家的门。
余阁老被气昏过去,留下余老夫人和余嫣然手足无措,只会哭泣,任凭曼娘闹得四邻皆知,路人围观,败坏着余家的名誉和嫣然的清白名节。
如果不是明兰恰巧撞见,拔刀相助,赶走了曼娘,保住了嫣然的名节,恐怕余嫣然今后会落得名声扫地,无人敢娶的地步。
余阁老苏醒后,使出雷厉风行的手段,将余嫣然远嫁云南,解除了余家暂时的名誉危机。
然而余家的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余大太太又开始兴风作浪。
因为垂涎顾家的豪门富贵,余嫣然远嫁后,余大太太不死心,背着公公余阁老,再次怂恿老公余大人,将自己亲生的女儿余嫣红嫁给了顾廷烨。
结果余大人夫妇教养出的余嫣红,骄横跋扈,却没有心机,被顾家四房的顾廷炳引诱失身,又被小秦氏联合朱曼娘下手毒害,堕胎死亡,一尸两命。
而顾廷炳引诱余嫣红的真相是很残忍的,并不是因为爱慕,而是为了算计余嫣红的陪嫁钱财。余嫣红失人又失财,可悲又可叹。
这一切被顾廷烨查了个水落石出。
而愚蠢又贪财的余大太太,在小秦氏的蛊惑之下,以为顾廷烨不知情,在明兰婚后,顾廷烨出门不在家的情况下,又来顾家讹诈。以顾廷烨原配余嫣红没有子嗣为借口,要求明兰答应将朱曼娘的儿子昌哥儿过继给余嫣红为继嗣。
这是小秦氏的毒计:昌哥儿过继给余嫣红后,明兰的儿子就丧失了继承顾廷烨爵位的权利。而昌哥儿的亲娘朱曼娘身份低微,将来就会被小秦氏拿捏在手,顾家的权势、地位以及爵位最终会落到小秦氏的儿子顾廷炜头上。
而愚蠢的余大太太以为与小秦氏的联手,昌哥儿就成为了她名义上的外孙,余家就和侯府攀上了关系,余家也就可以在侯府的富贵中分得一杯羹。
可她却没有用脑子想想,自己的女儿干的丧尽廉耻的事,将来就会是余家的把柄,被小秦氏牢牢攥在手里。这样就会导致余家声名狼藉,家族败亡。
余大太太还乘着余阁老病重,拉着糊涂的婆婆余老夫人,利用嫣然和明兰的感情,余老夫人和盛老太太的交情,来逼迫明兰答应她们的要求,
这时候余老夫人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她不仅不明是非和来龙去脉,还利用明兰的感情,声泪俱下的请求明兰答应她们的无理要求。
余老夫人的表现,不仅仅是愚蠢无知,而且彻彻底底的自私糊涂。可惜了明兰对她的尊敬了。
事情败露后,余阁老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强势铁腕,力挽狂澜。他迅速的命令大儿子余大人休了败家精余大太太,送回娘家。之后立即为儿子另娶了一门门当户对、但性格温婉善良的妻子,并托人把儿子调出京城,外放遥远的外地做官,断了余大人和余大太太复合的可能。之后举家离开了京城,斩断了所有的风言风语。及时地挽救了家族的名誉。
在这起风波中,固然有余大人和余大太太自私贪婪的原因,但也反映出余老夫人白痴一样的能力。如果当时余阁老病故,以余老夫人的无知无能,余家会陷入到小秦氏布下的陷阱中,身败名裂,家族也会跟着败落,名誉扫地。
另外,余大人作为余老夫人的嫡长子,他的品行反映了余家的教养失败,这个责任,余阁老不可推卸,但是更重要的是余老太太的无所作为,无知无能导致的。总之一句话,余阁老夫人就是余家败家的根源。
很多女人羡慕那些结婚后被老公宠成公主的女性,可是很少人能看到,温室花朵的女性是经不得一点点风雨的,一旦靠山倒塌或者离去,这些“公主”们的结局,多半在风吹雨打之下,迅速委顿下去。现实生活中,刘雪华和安雯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奉劝想做“公主”的女人们,被人宠爱是有风险的。自身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求人不如求己啊!
华兰的婆婆、忠勤伯爵夫人
华兰属于高嫁,嫁给了忠勤伯爵家的嫡次子袁文绍。
原本这是盛紘为华兰千挑万选的好人家,门第高,门风清白,公公疼惜,丈夫恩爱。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华兰遇到了一个恶婆婆。
华兰的婆婆,忠勤伯爵袁夫人,她的问题是极端的自私偏心,她偏的是谁呢,不是自己的嫡长子,也不是自己的嫡次子,更不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她偏心的是自己的大儿媳妇,因为大儿媳妇是自己娘家的外甥女。
也就是说,忠勤伯爵夫人,她偏心的只有自己的娘家人,她不爱自己的老公,不爱自己的儿女,也不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她真心爱的,是自己的娘家。
哪怕父母都没有了,她还是在不遗余力的为娘家做着不合时宜的贡献。哪怕她事实上是袁家的人了,她的心里装的还是娘家,甚至会不惜损害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去维护娘家的一切。
小说里写的很清楚。
华兰的婆婆苛待华兰,让华兰管家,却经常不出管家的费用,让华兰从自己的嫁妆里出。让华兰用自己的嫁妆补贴家用。
想想看,一个豪门富贵的伯爵家,居然让儿媳妇用嫁妆补贴家用,说出去是很丢人的。
不仅如此,当华兰以怀孕为借口,推掉了管家之责后,这个婆婆又出幺蛾子。
袁老夫人和大儿媳妇管家,不用家中公用的钱,却经常问华兰要钱来支付家中的开支,以至于华兰的日子越过越艰难,最后不得不靠当自己的首饰来过日子,甚至老公应酬,都要用华兰当了首饰的钱来支付。
除了钱财,老太太还各种虐待华兰这个二儿媳妇。怀孕后抱走孙子,让华兰寝食难安,不顾华兰有孕在身,天天在她面前站规矩,给新婚的儿子送了很多妾室通房,以破坏新婚夫妇的感情。
这位伯爵夫人还虐待华兰的儿女,自己的亲孙子孙女。她把华兰的儿子实哥儿从儿媳身边抱走,名义上说是自己抚养亲孙子,实际上是放任不管。结果一岁多还不会走路的小孙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从炕上掉下来,还撞翻了熏炉,被熏炉里的火炭和热灰烫伤了身体。
如果不是华兰的女儿,六岁的庄姐儿偷偷去看望弟弟,拼命从炉灰中救出弟弟,后果不堪设想。结果庄姐儿也被烫伤了双手。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无德无行的忠勤伯爵夫人,华兰的婆婆,却还是推卸责任,根本无视亲孙子亲孙女所受的伤,简直有些丧尽天良。
此外,这位一心想着娘家的糊涂女人,经常从自家账房中支取钱财,从家庭开支中贪污钱财,送去娘家,给娘家哥嫂做生意用,结果赔得一塌糊涂。而这位伯爵夫人却心甘情愿填娘家的无底洞。
最后解决问题的是明兰,她给华兰出了一个馊主意,让华兰找婆家的姑姑给自己的公公纳了一个良妾,让婆婆自顾不暇,再也没有精力整治华兰,同时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同盟军。
华兰婆家姑姑是寿山伯夫人,也是一位伯爵夫人,是华兰公公的亲姐姐。一直关心娘家,而且对华兰很好。
原文是这样写的:
明兰干脆道:“不是帮你,是帮她自己的娘家!等她从老家回来后,必然会来看你,到时候,你屏退众人,把一切跟她摊开了说。先说你的苦楚,你的委屈,把受伤的孩子给她瞧,把伤处往厉害了说!然后再和她讲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故事……”
“我知道!”华兰眼中终于泛起了光彩,“春秋时的郑庄公和共叔段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可是因武姜太后偏心,一意偏袒共叔段,倒行逆施,终于酿成兄弟阋墙!最后……”
“最后,郑庄公亲手杀了他弟弟共叔段!真论起来,这泰半是武姜太后之过!”明兰补上,“这不单单是你们婆媳之间的纷争了,要知道再这样让袁夫人癫狂下去,袁家两兄弟不离心也要离心了,到时候,袁家非得分崩离析不可。”
这句话一说,整个事件立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变成了维护家族团结。
华兰把事情来回度量了两遍,觉得很有可行性。让寿山伯夫人找个门第清白的贫家女子,美貌温柔,头脑清楚,她会知道二房才是她的助力。做大姐的给身子不好的弟弟送个妾室来服侍,只要老伯爷自己同意,谁也没资格说什么,若袁夫人闹腾,就是犯了‘七出’——她给儿子塞女人时,就老喜欢拿这个来堵华兰。
清苦了大半辈子的袁老伯爷多半会喜欢那女子的,就算生下庶子也不打紧,反正有没有庶子,二房都分不到什么财产。说到底,做婆婆的可以天天为难儿媳妇,可做儿媳妇的不好天天去找公公告状;索性安个得力的枕头风来吹吹,到时候看袁夫人还有力气天天来寻衅!
华兰越想越觉得美满,神采大好,几乎要下地走两圈了。
这个忠勤伯爵夫人,不仅糊涂的一个劲的护着娘家,填娘家的无底洞,导致袁家损失了大笔钱财;而且偏心太过,直接让自己两个儿子之间也有了嫌隙,闹得家中鸡飞狗跳,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有这样一个偏心失德的伯爵夫人,有这样一个丧家败德的当家主母,袁家的声誉在整个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内满地狼藉,袁氏家族的女孩儿的婚嫁也变得艰难起来。再这样下去,袁家将会家财丧尽、声誉败光、家庭也会走向衰败。
古人说,娶妻娶德,娶一个好女人,家族可以旺三代。好女人会让家族兴旺团结,而丧德败家的女人会让家族走向分裂,走向衰败。这话一点都不错。忠勤伯爵夫人就是丧德败家的代表奶奶。
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别偏心娘家,有些人为了娘家不惜损害自己小家的利益,夫妻矛盾加深,最后劳燕分飞。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中,婚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好两个家族之间的利益和矛盾,是很考验我们的婚姻智慧的。
既要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养育好后代,又要照顾好双方的家族,这项工作,不亚于营建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付出努力、心血和智慧。
很多人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家庭却经营的一塌糊涂。并不是不善于经营,也不是没有头脑。而是多数人结婚后就觉得婚姻家庭的任务完成了,可以放松下来歇一歇,而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事业上。最后的结果就是事业很完美,家庭很失败。
工作事业和婚姻家庭同等重要,同样需要经营,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哪怕付出的不如工作事业多的精力,也一样会获得美满的婚姻。
圣德太后
圣德太后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丧家败德了,而是祸国殃民的地狱级的魔鬼奶奶了。
圣德太后是仁宗皇帝的德贵妃,“申辰之乱”后,八王爷上位做了皇上,封自己的母亲李皇后为圣安太后,先帝仁宗的德贵妃为圣德太后,两宫并立,并且可以垂帘听政,这为以后的圣德太后谋反留下了隐患。
仁宗皇帝在位后期,一直没有立储,在三王子和四王子也就是三王爷和四王爷之间摇摆不定。三王爷的母亲是德妃,四王爷的母亲是淑妃。
仁宗心中的储君是三王爷,三王爷仁爱忠厚,缺点是没有子嗣,也就是将来帝位后继无人。四王爷倒是儿子不少,但是性格暴虐。
仁宗心里属意的皇位继承人是三王爷,但是子嗣众多的四王爷不满意,两人之间为了储位闹得水火不容。
后来三王爷想了个办法,过继了六王爷的小儿子为继子,最后被皇帝立为太子,四王爷更加不满,叛乱的种子就此埋下。
此时,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齐衡小公爷上线了。
六王爷家的嘉成县主看上了齐衡,而皇帝的宠妃小荣妃的妹妹也看上了齐衡,一根肉骨头两家争抢,都是权势熏天,最终必然会两败俱伤。
六王妃派人伪装成强盗抢了小荣妃妹妹,导致她名誉受损,身败名裂,羞愤自尽,这下子捅了马蜂窝。
六王爷和三王爷因为过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家。所以,三王爷和小荣妃也就成了仇家。一旦三王爷上位,小荣妃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因此权衡之下,小荣妃和四王爷勾结在了一起,发动了“申辰之乱”。
齐衡就是这个“倾国倾城”的祸水,幸亏明兰没有倾心于他。
“申辰之乱”的结局,三王爷、四王爷统统完蛋,谁也没有捞到好处。连带着六王爷一家和齐衡的县主老婆被一锅端。只留下了一个过继给三王爷的继子。
紧接着其他王爷为了夺位,又爆发了“荆谭之乱”,在八王爷之前的所有王爷统统丧命,一个天大的喜蛋砸在了八王爷的头上。
八王爷被立为太子,母亲李淑仪被封为皇后。为了安慰德妃,仁宗封德妃为德贵妃。而没有朝廷根基的八王爷即位后,为了稳固朝政,又尊德贵妃为圣德太后,与自己的生身母亲圣安太后并立为两宫太后,并且垂帘听政。
这是后来一切祸乱的根源。
圣德太后垂帘时间长了后,开始迷恋权利。加上她手中有一个三王爷过继的继子,也就是有了夺位的理由,再加上她家族插手盐业、航运、和在西北盘踞多年,控制着当地的军政大权,所以有和皇帝分庭抗礼的资本。
所以,圣德太后不淡定了,皇帝也一样不淡定了。
这就犹如棋局,你来我往,你占我一块地盘,我吃你一颗黑子,双方在朝局上,权势上,巨额利益上,军事大权上,明争暗夺,你死我活。
后来沈国舅、小段将军、老耿将军、包括顾廷烨的一系列事情,都是皇帝和圣德太后明争暗斗的结果。
当然,我们知道,结局是皇帝赢了。
皇帝借口西北用兵,派遣大军平乱,布了一盘大棋,既派人平了乱,又借机清除了盘踞在西北的圣德太后家族的人,同时反攻回来,消灭了圣德太后在宫中发动的叛乱,顺便把三王爷的继子也灭了,这就把圣德太后的最后的希望也灭掉了。
与家族间的财产和继承权利的争夺不一样,皇位的争夺从来就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
做为圣德太后来说,她已经在权利的顶端了,享受着普通人哪怕是权贵都享受不到的特权,却还不知足。
她的家族控制了朝廷的盐业、航运,几乎控制了帝国的经济命脉,却还不满足,还在西北控制了当地的军政大权,俨然一个另立的小朝廷。就这样,她还想再上一层楼,登上巅峰,俾睨天下。这种野心就很可怕了。
在圣德太后的角度来说,她确实是很不甘心的。
一来,帝位原本应该是她儿子三王爷的,即使三王爷死了,还有个继子,就这样把皇权让出去,她当然是不甘心的。
二来,她作为太后,垂帘听政,尝到了最高权势的滋味,就再也放不下去手了。那种完全掌控天下所有人、所有事的命运的权利,任何人一旦尝过了,就会如吸毒一般,上了瘾就戒不掉了。
三来,她的家族获得利益,毕竟还是通过很多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对于新帝来说,要想掌控天下,治理天下,必然要收回很多权利和利益,整治盐业,将盐业的利润和税收收归国有,这是皇帝必须要做的事。
这样一来,圣德太后家族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这是她和她的家族所不愿看到的。为了保有这些既得利益,就要得到更大的权利。
没有比将帝位夺到手,用地位和权势名正言顺的获得利益更方便的了,她不夺位就是脑子不正常了。
当然,作为国家来说,决不能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手中,即使是皇家也不行。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圣德太后的败亡是必然的的。
但是对于她的家族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的家族因她而崛起,也因她而最终覆灭。
祸国殃民、丧德败家也都是她,于国于家,圣德太后都是那个罪魁祸首,也是地狱中骨灰级的败家能手了。
结语
知否中还有一些老太太,如盛家三房的三老太太为老不尊,经常到大房打秋风,明兰嫡母的母亲王老太太,偏心长女,包庇纵容康姨母的为非作歹,使得王家和盛家、康家不断地掀起风浪,家宅不宁。这些都属于败家无德的老人家,也是家族走向衰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每个家族的兴盛,都有一些让人敬佩和值得学习的人物和事件。而家族的长久兴旺,与家族中的领军人物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领军人物的做派也影响了家族的一代代人,成为了家族保有荣光的定海神针。
同样的,每个家族的败亡,也都是从内部开始的,也有一些让人痛恨和叹惋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层层叠加,终有一天会导致大厦的倾颓。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旦家族中有一个败家丧德的人出现,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补救,家族裂痕会越来越大,丧钟迟早要敲响,家族迟早也会灰飞烟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