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11:00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郑晓飞
昨天晚上,圣经的花开了。
大雷山下的十里桃林勾勒了我整个童年的梦。推开记忆里的那扇木门,寻一条幽径,看奇峰环列,静水带罗,黄花红叶,我徜徉在灵魂最温暖的画里故乡——白水洋。“大雷山之东有白水山”。白水洋地处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交界处,距临海市驻地西北20余公里,南侧为灵江上游之永安溪。地势自南北两侧向中间河谷平原逐渐降低,大雷山、赤峰山等山体环绕镇域,是连接台州与金华的交通咽喉,镇域面积广,人口众多,也是周边近百里方圆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当年走马锦大雷,曾为桃花醉如泥。二十里路香不断,白云深处涴花溪。大雷山主峰为浙东南第二高峰,海拔1294.4米。徒步山路,一路好风光。云雾妖娆处,挑一处幽径,飞鸟与我欢歌,清风与我私语,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林在朝阳清辉下,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拾级而下,拐过几条街口,几条小巷,透过瓦缸红的热烈的满天星,我看着这一条200米青石铺地的老街,目光灼灼,心口颤颤。这条南北走向的老街萃集绝佳风水,曾经的老街商市的繁华和喧闹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今斗转星移,徒留街旁老屋诉说着沧海桑田。沿着一面古朴的红砖墙,走进历经百年的白水洋老街,几处别致的装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在水缸里种上花草,在草帽里填上新绿,过去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几番装点,成了承载老街在时光隧道里记忆下的符号,再往里走,则是成排的木结构宅院。编箩筐的老者告诉我,原木结构的老屋遗留了大部分,那些老屋主要为木结构的上下层,下层至今还保留着商铺,只是早已物是人非,零散的摆着一些日用品而已。廊沿即是从前的街道,廊沿前是条小溪,老屋廊沿东侧是个圆拱门,从前这一带也称管洞街。几家店面主要出售席子及其它生活用品。屋前则摆了一个早餐摊点,老屋早餐点的豆浆和油条都很美味,物美价廉。老街中街北端往东为继光东路,旧时的菜市场就设在这里,每当集市日与节日之际,场面热闹非凡。2017年在镇政府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下,老菜市场已搬迁至原先的老车站处。如今蹋鞋前来,这里少了几分拥堵和杂乱,却多了几分宁静和古味。而那边灰雕为饰,青砖灰瓦旧居,在遮风挡雨的老街里,越发缠绻这历史的韵味。问起此情此景始于何时,只曰,大约明清时分。我静静站在泛青的老街上,一眼望不穿历史的残卷。
沿着老街往南,穿过一条大马路,民族英雄戚继光文化公园巍巍而立。
嘉靖四十年(1501年)戚继光在白水洋平息倭患后,倭寇从此不敢侵犯台州沿海。白水洋百姓于普堂下建造戚继光祠,塑像纪念,永奉香火,于正月十四日家家户户食用的“菜羹”即是对军民共同抗倭的纪念。同年以钦差旨饬台州兵备分巡浙东按察司佥事唐尧臣和仙居知县姚服话,立碑纪功,记载了“大明嘉靖辛酉岁夏五月甲子,以参将戚继光与倭贼战于此大败之,斩首八百。”年久此碑断损不堪,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警备队第七营第二哨会同白水洋首事罗金铉、朱友亭、王嗣官重立记功碑,现移藏在戚公祠内保存。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戚继光祠惨遭“落壳”的袭击,火烧一空。1942年,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路过住宿白水洋,对这一文物古迹非常重视,即拨国币壹万元,饬令白水洋乡乡长胡伯英等重建戚继光祠,拆了象坎寺三间大殿,在白水洋原址重建,嗣后作小礼堂施用。1978年为了改善为学条件,又将该殿拆除改造建教学楼。四百多年来,这位民族英雄一直受到白水洋人民的怀念和歌颂。
石塔冷孤灯,不是山巅不寄身。搭一个热心村民的三轮车,我来到罗渡石塔门前,所见处梵花开满心头,安静祥和又庄严肃穆。据村里人口述,罗渡石塔始建明朝万历年,当地人称为石鑫。空心造,六角七层,通高12·3米。塔基为六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之下盘石厚15厘米,边长2.42米,上盘石厚23厘米,边长2.20米。束腰先砌条石,外包石板,每面宽2.10米,高0.84米。底层每边宽2米,逐层收分。西面中央开一门,其它各面开一假窗,层高1.4米,内收24厘米,门两边各雕刻一尊天王像,造形拙朴。每一转角处有三只牙子出跳,牙子的三分之一嵌在盘石上,牙子已部分损坏,估计出跳的牙子上盖有石板作檐。塔身以长方形条石错缝砌筑,坚固结实。第一层外以石板贴面包砌,垒叠构建,对缝严密。自第二层开始,一概采用横条石干砌,条石高一般都为20厘米,长度不等。第二、第三层各砌条石八重,第四、第五层各七重,第六、第七层各六重,依次递减。每层均有石板做成的平座,平座支出一般在26厘米左右,石板厚8厘米左右。第五层上端棱角上有云纹牙子顶托,第七层平座伸出塔身较其它各层要多,约有40厘米。塔身每层每面都开有一个小窗,塔顶收分较急,各面亦开有小窗,惟顶部三分之二已毁。塔壁厚度在70至76厘米之间,塔的内壁有条石出跳盘绕而上,以供登攀。
乐安古道
乐安古道临海白水洋镇的店前村到天台雷峰乡的桥棚村,全长10余公里。(据天台县志记载:“永和三年(347年),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县),属临海郡。)”由于古时乐安县地理深僻幽阻,先人们在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开辟了这条盘山古道,它是当时官吏往返、商贾经商、乡民结亲交友之道。这条古道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堪称奇迹。这条古道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传说。据范氏宗谱记载,范氏一世祖“讳宏,字开绪,号潜庵,世居顺阳,少英颖,资性殊常,人长读书”。“会隋大业间,帝荒淫,怠于政治,顺阳左右兵刃绎骚,公慨然兴叹曰:“时势不可为矣”。遂为避隋时乱世,由顺阳坎坷千里,隐迹天台亮坑,历经五十多世,后裔散居在桥棚、上塘、下徐、后塘、孟塘、黄家塘、桐桥、歧石山、前杨、洋岙及临海的前塘、东岙、白岩下、山头王、安头、双港等村。这些村沿古道而建。是范氏氏族之间联络、乡民结亲交友之通道。公元861年,范氏第九世云崖公,在无相岙创建“戏龙院”。 公元979年,范氏第十九世乐庵公,创建“永陆寺”。桥棚村原名岙头村。村中有支溪坑,是里坑、头陀岙、方四岙、支长岭四条支流汇合而成。支流汇合处成三角丁字形。溪坑上建有木板桥,题名“亮坑文峰桥”。桥上塔棚,百姓间逐渐流传“桥棚”的叫法,“桥棚”村也逐渐演变为岙头村的官方称谓。(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公元1540年,范氏守丰公,在桥棚村建造宗祠“孝友堂”,供子孙读书。公元1788年,范氏在桥棚村开始建造范氏宗祠“追远堂”,到1793年“追远堂”即将建成时,又重修了这座廊桥。桥上塑有(范蠡,关公,赵元坛)三财神像。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生日时,百姓杀牲祭神,祈祷丰收。两岸住户开饭馆、客栈、酒肆、药铺等,热闹非凡。南宋时,桥棚是永嘉(温州)走陆路通往都城杭州的必经之道。抗战时,是当时抗日军队南来北往的通道。前几年,桥棚村耗资三十多万元,又重修了这座古廊桥。使其成为该村村民休闲相聚场所,经常有商贩赶来在桥上设摊经商。
安基山
安基山是临海市白水洋镇的第二大高峰,地处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交界,海拔880米。站在主峰,山水景致尽收眼底,可领略括苍山、大雷山的宏伟雄姿。独特的地理环境、优渥的自然条件,使得安基山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大放异彩。安基山滑翔基地地处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安基山顶,起飞场位于北纬28°59′41″,东经 128°53′03″,基地总占地面积60亩,是台州首个也是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滑翔伞基地。起飞场至降落场相对高度700米,基地项目首期工程于2016年3月正式启动,耗资850万元。安基山的优势,造就了安基山滑翔基地在行业内独一无二的地位。起飞场整体山形呈扇形180度朝东南方向打开,可同时建两个起飞场,目前第一个起飞场已经基本完工,待第二个起飞场完善,这里将是全方位均可起飞的五星级滑翔场地。起飞海拔780米,从起飞至降落平均留空20分钟,整体滑翔时间长,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前来体验的游客均是不错的选择良地。山下是该区最大的界岭水库,蓄水474万立方,充足的热气流、宽阔的水面及水上降落场,对于滑翔伞运动员来说,这里就是滑翔的殿堂。起飞场周边,无不是连绵起伏的茶茗世界,500亩茶园淡淡茶香萦绕,春日的清晨,如仙侠之境!
黄坦梯田
黄坦位于临海古城西北约25公里处,公路直达,面积30多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成为天然屏障,风景秀丽。境内分布着百余村落,2万多村民,10公里主车道纵贯黄坦腹地。一头翻山,一头穿峡,峡深五里,两岸连山,一涧中流,形势险要。然而人们口中都说梯田最美的时刻是在春天灌水的时候。层层叠叠的梯田在光影下泛着片片银光,千余米的山谷中因气象原因会充满云雾,随风飘散、变幻莫测,笼罩在梯田之上形成奇妙的云海景观,十分漂亮。尤其是那秋色里的梯田,更是叫人惊艳沉醉。你瞧,黄坦拥有上千亩梯田,从山脚至山顶,梯田像一条条彩带绕山而行,大的像球场,小的像水缸,重重叠叠,高达上百层,像一架架天梯伸向空中,尤为壮观。梯田上方是一片片树林,穿行其中,头顶时而浓荫蔽空,时而豁然开朗。山路曲而陡,不时歇脚,回视来处,一刻一刻地变化着。登上顶峰,俯瞰梯田,只见层峦叠嶂,荡漾着光与影,恍若梦幻般神秘,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俗念皆消。相传古时候有个财主,想开发整座荒山,他提出,如果哪个小伙子能够在半年内把这片山林开发出108块梯田,就把独生女儿嫁给他。有个小伙信心满满地接受挑战,眼看时间已经到期,还只完成107块,刚好看到路边有个水缸,把它移开后,正好是一块天然的梯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黄坦梯田群。
大泛古村
“大泛”古称“大畈”,意为广大成片的田地,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形成三族共居传统古村落,既是黄南古道的起点,也是凝聚着古道内涵的历史古村。村落依山沿着黄坦溪参差而建,有着“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幽静,也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灵动。著名黄南古道穿村而过,村内建筑独具特色,石屋、石巷、石阶、石桥随地势升降而修筑,村貌错落有致,小巷卵石地散发着幽光,高耸转折的石头墙不断变换出一个个院落,游人时常迷失其中。村内古树、古桥水处可见。 汤氏祠堂是典型的清代江南宗祠建筑,屋檐斗翘,古朴典雅,依然保持古老的风貌。村内至今还保留酿酒、豆腐、垂面等传统作坊……倚在廊桥花靠上,静静的聆听涓涓的溪流,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安逸,让人抛弃了凡尘俗事。2012年7月大泛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龙泉村
无梦不到龙泉。龙泉村地处临海西部白水洋镇,景色尤为古朴自然,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古村。相传龙泉始祖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00年左右)从天台张思村游历至此,发现此地紫气东来,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自此,在这一片山区的古村落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恬静中,几百年的宁静。村内布局、空间走向与山川地势相附会。村前有一山,状似龙船,一棵古老的枫杨树为船桅,有高耸入云之势。一条溪流自村前穿村而过,流水边,故道旁,小桥石拱,历经百年,风姿依旧。在村西面有口龙泉井,相传有潜龙入井,故终年不涸。村口亭台相迎,入口处建筑有两处过街楼,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走过第二座过街楼往西看,便是古朴的古建筑群。青石铺地,灰雕为饰,青砖灰瓦旧居,无不缠绻这历史的韵味。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挡寒风和山洪,又有山景为乐。水天相映,天人合一,青山逶迤,绿水蜿蜒,如同画里人家。村内传统建筑保存相对比较完整,故居类有陈坊仲、陈炳方故居,陈坊梅祖居,陈伍良、陈贤明故居,陈立柱、陈明阳故居,陈辅卿故居。此外还有建于清晚期的三合院龙泉公社,以及最具特色的古宅16间。古宅16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坐北朝南,北面地势较高,宅子与路之间隔着一条明沟。在时间的洗礼下,年岁渐长的龙泉古村也有少数的建筑年久失修,梁架坍塌,诉说着事态的变迁。陈氏祠堂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商议建造宗祠,光贮楚白公祀户为本次向各户照田筹捐至材料、地基。咸劝派下乐助协议在村东风水场地建造,宣统元年(1911年)趋事作庙,于民国12年2月落成。该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现状建筑主体残缺,但仍可以看出中轴线布置有门厅、戏台、正殿,排列有序,厢房分列左右。“演文演武演得出神出色,讲长讲短讲得有方有圆”,戏台已被时光遗忘,徒留两根台柱诉说着它辉煌的曾经。
沧海桑田,龙泉村在几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人才辈出。据宗谱记载龙泉村的第一位秀才是陈立柱。后有陈辅卿参加辛亥革命起义;陈坊仲毕业于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历任临海县、浦江县民众教育所所长;陈坊梅年少立志读书,14岁开始教书,毕业于中央军校军官大队,任上尉一职。一座古村,一片夕阳。岁月抹不去它的诱人风姿,历史更增添了它的迷人风韵!
丁公园旅游特色村
丁公园村位于临海市白水洋镇西北部安基山的半山腰,海拔400多米,邻村有曹山、双港、后辽、大泛、黄坦洋等村、依山傍水,天蓝、山高、空气清新…… 村的正北面,有一条由石头筑起来的古城墙,形若俯卧的地龙,南连广明安自然村,北接官庄岭头荣岗。城门口老松挺立,向我们诉说着它的历史。这座城墙建于清末明初,相传用于防落寇、挡风沙。站在官庄岭观景台上,可俯瞰黄坦全景。层层梯田春来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挂山间,夏至佳禾吐绿如层层绿浪排苍穹,秋来姜黄稻熟如座座金塔顶玉宇,冬至银装素裹如环环白玉砌云端,美不胜收。顺官庄古道而上,振石虎,登谷山,抱秀峰,围荣岗,翱翔安基山,与雁鹭齐飞。走进村子,就好像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满墙的涂鸦,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马厩集中一处,马道绕山而建,延续了马帮特色;石砖石屋,保留古风。心随影游,意伴情动。丁公园村就是让你这样享受。
节庆的白水洋更如清水芙蓉盛装待嫁。
三月适合漫步,三月春光正好。三月,桃花源生态观光节,最美就属白水洋上官村的桃花源了!不去实在过不去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粉红的花瓣就像仙女洒落在人间的精灵,在肥壮的桃枝上翩翩起舞。一瓣、两瓣、三瓣......清风徐来,与我嬉笑玩耍,我顺手拂起粉嫩的花瓣,看天空白云几朵,任凭目光跳跃在每一棵树上,花瓣里。她们都是我的朋友,有的扬起小脸深望蓝天;有的俯下身姿与小草窃窃私语;有的斜卧目视远方,还有的和大伙眉来眼去。这里成了花的海洋,我已失去方向,掉在了桃花树上,任尔东西南北风。既然有如此唯美的桃花源,自然就吸引了不少的游客驻足停留。一家老小,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桃花里踏青,不对,应该是和桃花作伴,与春天为友。
上游东魁杨梅节,春夏交际,杨梅最甜当之无愧!真有望梅止渴之意!红可与灯笼媲美,甜可与蜜桔较真,东魁杨梅便是首当其冲。个头大,饱满充汁,甜儿不腻,只要一口便可将杨梅和天下所有水果区分开来,因为那地地道道的杨梅味,会让你过口不忘。时下,便是所有杨梅种植户大丰收的好季节。爬上任何一座小山丘,那映入眼帘的绿里透红,便是杨梅。踏足而上,只要杨梅是自家的,甭管大小不一,拾来一颗送嘴,就是一辈子的味道。个头大的,才需要攀爬至树干上,一边可享爬树之趣,一边还可眺望附近所有的杨梅果园,如果此时清风吹洒,得来几处鸟鸣,这种田园风光应该就是白水洋镇特有的风情了吧!
黄南古道登高节,“黄南古道”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临海市与天台县两地交界处,全长约12公里。“梯田层层映红枫,溪水潺潺照古桥”描绘的是黄南古道独特的风景。临海段的古道以千亩梯田最为特色。千亩梯田,从山脚至山顶,像一条条彩带绕山而行,大的像球场,小的像水缸,重重叠叠,高达上百层;像一架架天梯伸向空中,蔚为壮观。梯田上方是一片片树林,穿行其中,头顶时而浓荫蔽空,时而豁然开朗,好像穿梭在隧洞与旷野之间。山路曲而陡,不时歇脚,回视来处,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登上顶峰,俯瞰梯田,只见重重叠叠,荡漾着光与影,恍若梦幻般神秘,顿觉心旷神怡、俗念皆消。
如果说花香四溢,那就太显得单调。接下来我便带你领略一番白水洋的特色小吃。
白水洋有句土话说得好,”闻到狗肉香,口水三尺长“,这里的狗肉好吃是出了名的。捻来香嫩狗肉,白切蘸焦盐,端至白盘上,回味无穷也。秋冬之际,切半斤狗肉,蘸着细盐,就着白酒,就是乡里乡气,纯正地道。倘若今日你劳累至极,邀上亲朋好友,下下馆子,尝尝白水洋狗肉,恰似再续不散之宴席,享受天伦之乐。
光吃狗肉那是简直不够的,再来一碗”白水洋豆腐“才是般配极了呢。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可见,豆腐已有两千多年的制作历史了,而刘安则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始祖。
豆腐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五代时人们就称豆腐为“小宰羊”;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元代诗人郑久端作《豆腐赞》:“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
据说朱元璋称帝后,唯恐大臣腐败,于是,借皇后生日,为大臣们做了四菜一汤,其中就有豆腐。因此,后人就编谣为:“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长治久安。小葱豆腐一清二白,大祖廉政百姓喜欢。”豆腐,物美价廉,更成为了皇帝倡廉的载体,不能不说其大功一件。白水洋豆腐虽然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但起源的具体年代已无史可查。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于1921年居住临海时,在《冬天》中写道:“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写得就是做豆腐时的情景。
然而白水洋的豆腐采用的是优质的六月豆、优良的水资源以及用盐卤点浆等作为原料,所以吃起来比石膏豆腐更为的软、嫩、鲜滑。久而久之,“白水洋豆腐”以其口感佳、营养价值高迅速占领了附近市场,并成为休闲消遣、酬宾宴客、馈赠亲友之理想蔬菜食品了。为什么“白水洋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大呢?这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由于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只要有制作器具和原料即可,所以当地普通家庭制作豆腐就显得很普遍了;第二是豆腐的成本及售价低,而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就深受着普通老百姓的喜欢。它不像人参燕窝等,虽高营养,价格高,普通百姓很难接受。一直以来,白水洋豆腐都是当地老百姓家中的主打菜。它的制作步骤可分为选豆、磨豆浆、滤浆、煮浆、捞豆腐皮、点浆、豆腐成形等。明朝学者苏平有诗为赞:“传得淮有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得知,多为僧家与道家”。在制作各项程序中,其中点浆又是关键之关键,其次大豆浸泡时间的控制,磨豆浆时水和大豆的比例,及大豆磨好时豆浆的细腻程度;还有煮浆时的温度控制,都直接关系到豆腐的质量。因此,制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哩。
“白水洋狗肉”、“白水洋豆腐”现在的聚餐上只要饭桌上上了这两盘菜,便是白水洋的民俗风气。我们热情地款待远方来客,不求留下久住,但求再次来访。鲜嫩的白水洋豆腐已经让我欲罢不能,炖出的鲜美汤汁,至今还停留在我口舌之中,如果可以,我就是想和父母一起点点浆,做做豆腐,坐下一起吃吃十足的家乡菜。尽管纯真的童年已经离我而去,如果可以,我愿重温这些乡气的点点滴滴。
每次从故乡归来,我总要带些故乡的白色馒头——白水洋馒头。白水洋馒头外表看上去平淡无奇,有趣的是捏进去还会反弹,吃的时候可以一层一层地撕开,并且由于它的糖度甜得很均匀,不仅不粘牙,而且会越嚼越甜,回味无穷。
这些馒头可以一层层的撕开、糖度均匀、松软可口。初吃,不粘牙,捏后会反弹。这就要靠精湛的传统技艺:发酵时的碱性,制作时的粉性,蒸馒头的火性。馒头制作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发酵、制作技艺。现在一般馒头店用面包粉发酵,而白水洋馒头用的是传统发酵配方——“糕水”。糕水用麦麸、糯米、酒、白药制成。先将四种原料混合,过三四个小时后发酵完成,再将渣滓过滤。糕水制作好后,把糕水拌入小麦粉中,用手反复搓揉,做成馒头,在整个台州口碑极为甚好。做白水洋馒头并不是每一个户人家都能掌握这些技能,但凡老一辈的人家都能制作精良可口的馒头。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那些香喷的菜肴总不能填饱客家的肚子,这时只要一摞馒头盛上,个个都便是”饱饭归来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啊!
既然能吃能游,是不是应该来点玩耍的呢?每年的乡节,白水洋黄沙狮子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金衣红带、雄狮劲舞,大汗淋漓,一跃而上。雄伟壮观的场面令在场观舞的看客无不赞不绝口。只要镇里有非常盛大的开幕仪式和重要活动,黄沙狮子就是压轴的重头戏,或许白水洋人只有在这盛气凌人的场面中才能体会老一辈为白水洋辛勤建设的源泉。黄沙狮子不出门,出门就要扬万里!
风水宝地就要人杰地灵。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便是想写诗: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纸铺开春秋战国的千军万马,
一笔浸染秦皇汉武的乌发浓眉,
想继续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美好理想,
体会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与无奈!
如今,我便吟诵南宋宰相谢深甫之残留佳作:
“溪绕青山路绕溪,山长溪曲路高低。
晴滩浅湿舟如荡,危磴棱层石作梯。
晚照荒村飞鸟入,秋风落木败蝉嘶。
碧云四合长天暮,转使乡关望眼迷。”
一缕醉春烟,十年百载,先祖苦学明训,我不曾忘怀!
谢深甫(1139-1204年):南宋宰相,字子肃,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时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道学,斥为狂妄,以少傅致仕。
谢深甫自参加执政以至担任右丞相是在宁宗初期。当时朝廷内建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主要环绕赵汝愚和韩 胄两大势力系统之间进行,是非交错,很难以人定线。在此情况下,谢深甫独立不偏,稳健执中,使朝政不紊,国立增强。谢深甫死后韩胄掌握大权,朝中无人可以制约,开禧初仓猝发动伐金之战,遭到失败,韩本人被史弥谋杀,史则怀奸固权,使南宗局面愈来愈糟。由此可知,谢深甫执政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了。可以说,谢深甫如迟死数年,南宗的历史发展就不会是后来所见的面貌。他还以文名著一时,主张文章有气骨,作诗讲性灵。诗人杨万里称其诗如六朝的谢脁呢。他的著作有《东江集》,今已失佚,尚见遗文佚诗若干篇。时人郑伯熊有“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谢深甫者实鲜”的说法。他的“性灵”之说,对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影响很大,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二就有这样的议论:“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袍,使人易于矜伐”。
张布(1139-1217),字伯敷,号澹斋,临海祥里人(今白水洋镇祥里村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得中进士,历任信、潭、抚三州教授,以及大学录、枢密院编修、秘书院丞等职,升刑部郎中,因言事忤当朝宰相,而出知徽州。后辞官归里,以教授为业,卒赠礼部侍郎。所著《四子六经讲解》一书,为理宗赏识。张布墓在临海白水洋镇象坎东村,位于村东北角500米处的马鞍山南麓。墓前石雕因素基本完好,1986年10月17日,临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水洋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都说“山里娃成了洋博士”,蛤蟆博士朱洗先辈,少时留学法国,勤学苦练,回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毕生献于生物科学,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朱洗先生至始至终不忘归根,回报家乡,凭一己之力创办琳山农校,恩惠乡里的农业发展。朱洗,他原名朱玉文,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店前村,我国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还开创了生物无性繁殖的先河,创立了蟾蜍卵巢离体排卵的方法,为生物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引种训化蓖麻蚕和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鱼人工繁殖”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生物净化》、《现代生物学丛书》等共20多卷。1999年10月14日,中共临海市委、市政府隆重集会,纪念杰出的朱洗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后为他塑立了2.55米高的铜像,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亲笔书写的“崇尚科学的典范”题词石碑坐落在铜像之南。目前,朱洗先生创办的琳山学校便成了朱洗纪念馆,供人们参观……
白水洋的一山一水谆谆养育,白水洋的一风一情循循熏陶,这就是我的画里故乡,山高水长、热情好客、人杰地灵,此时此刻,我扬起了微笑的脸角,拾起一片月色,赶一路幽径,回到朱洗先辈的故地,重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
夜已起。乡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车水马龙的街道斑斑点点。回家之际,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镇里的众友们,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乡土风情……
地点:临海市交警大队白水洋中队
姓名:丁晓飞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