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标记证人圣火风采
听天府文化流文旅圣火|第23期
点击上面的音频收听
首先,
招募这个大连的公告刊登在一家报纸上
报纸的名字是《新民报》
1943年6月18日
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
这家报社以前在南京经营多年,这家报纸的创始人有天敌背景,而且报纸的风格非常亲民,印刷非常精致。
所以在成都刚一上市,就深得本地学生、教职人员以及市民阶层的喜爱。其次,这次征集对联的发起人,是一个萌萌哒的病理学教授,任教于齐鲁大学。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这所大学来自于山东。那为什么会在成都办学呢?原来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国土沦陷。东部沿海的大学纷纷内迁到西南地区继续办学。先后来到成都的,有江苏的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山东的济南齐鲁大学和北京(当时叫北平)的燕京大学等名校。前三所大学由于名字太长,人们还取了简称,叫做“金男大”“金女大”和“齐大”,这四所大学相聚在城南的华西坝,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临时上课。五所大学挤在同一个校园里,人们笑称为“五大学”。
在当时还专门流传一首诗,形容这“五大学”的办学场景,诗云:
南北交汇一枝栖,神州陆沉意迷离。
都人笼统称五大,起舞闻钟不用鸡。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在国家危难之际,五所大学从天南地北相聚于此,人们统称他们为“五大学”,五所大学里的学生们学习勤奋刻苦,起早读书甚至不需要靠雄鸡报晓。
单说“五大学”里的齐鲁大学。有一位病理学教授,名叫侯宝璋。别看病理学属于现代西医的范畴,但是这位侯教授却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幼年的他曾经就在私塾里学习,心怀远大的志向,立志在乱世中成不了良相就成为名医,济世救民。他的国学功底很深厚,在给学生讲解药理的时候,总是常用一些成语和谚语,恰如其分地打个比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某一天,“萌萌哒”的侯教授在下课前一时兴起,笑眯眯地对学生们说:“我有一个对联,请同学们来对一对,这个上联是‘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有谁能对出下联?”
侯教授在这个上联里埋藏了一个典故,“齐大非偶”,出自《左传•桓公六年》。意思是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郑国太子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不敢高攀。上联中的“金男大”“金女大”上面提到过,是两所大学的简称,这两所大学在当时都是私立的贵族学校,里面的学生非富即贵。而“齐大”也就是齐鲁大学,是一所平民学校,里面就读的穷学生居多。自然与前面两所大学门不当户不对。所以,“齐大非偶”,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侯教授的上联一出,学生们鼓掌叫好,议论纷纷,但一时间没有人对得出下联。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被《新民报》得知,就在报上发表了启事,面向大众公开征集下联,启事上报以后,爱好者们应对的下联如同云片一样飞到报社。经过专家的评选,其中获得二等奖的一则下联是这样的:“周文王,周武王,文王伐崇,武王伐纣,太王之昭”。这个对句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它语出经典对仗工整,里面引用了周文王周武王先后起兵讨伐暴君的历史典故。但不足之处在于,侯教授的上联诙谐幽默,而这个下联却显得太过于拘谨严肃了。
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次拔得头筹,获得一等奖的作者的身份,既不是国学大师,也不是文坛领袖,而是一名整天与数字打交道的会计:来自四川农政所血清示范厂的杨姓员工。他对出的下联是:“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这个对句中包含了三所小学的简称,“市一小”“市二小”和“两小”。以小学对上联的大学,以在南、在北对当婚、当嫁,结构相互对应。结尾的“两小无猜”更是惊人之笔。“两小”既是当时成都“两仪小学”的简称,又化用了李白《长干行》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典故。整个语句连起来又有言外之意。小孩子相处融洽,天真无邪,没有上联所谓的“门当户对”的区分。“两小无猜”对“齐大非偶”,实在是妙!
前面提到的下联中三所小学,全称是成都市第一小学、成都市第二小学和两仪小学。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学校在哪里呢?后来的情形又怎么样了呢?
据记载,1928年的时候,与少城公园一墙之隔的小南街上有一座青砖盖成的楼房,里面设置了12间教室,这里就是第一小学的原址了。那则下联借用这所小学的名字成为佳句,小学也因为这个对联而扬名。当时有人题诗称赞:“隔墙流水过院西,林木葱翠与檐齐。作对金陵传众口,试与前列比高低。”意思是说,小学环境优美,草木茂盛,名声以为那副对联而火爆,里面的学生也誓要跟上联中的大学生看齐。此后,成都市第一小学先后改名,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并为“少城小学”。
成都市第二小学开办年份更早,创办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辛亥革命以前,这里作为同盟会的据点,《厚黑学》的作者,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李宗吾曾在这里居住和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小学改名为“金马街小学”,就在靠近文殊院附近。
三所小学里最后一所两仪小学,是在抗战中后期开办的,应该是1944年前后。这是一所私立小学,由私人团队两仪慈善会创办。校名来源于《易经》里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学校在原三道会馆西口,也就是今天的金玉街。1950年,两仪小学改名为“成都市金玉街小学”,逐步由之前的两个班,扩大到具有12个到14个班的规模。
猜你还想看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喜马拉雅文旅成华公众号,可以了解更多成华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