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文章的客家人方言发音基于赣州南疆的谭构成(SHNG)。潭口一带居民是广东兴宁和梅县迁移过来的,有人把潭口声音称为“光人性”。
笔者姓上尚有祖厅在兴宁、祖坟在梅县,每年会组织人众于清明前往行扫厅、祭祖、扫墓之礼。因着地域之别、年代变迁,各地口音必有所不同,客家乡亲及天下朋友尽可相互探讨,切莫互讧,更不要妄加诋毁,如之幸甚。随着社会开放的日益广泛、人群流动的大幅频繁,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年轻一代教育思想的转变,再加上普通话的推广使用,方言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此前,方言就已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照当前情势下去,方言势必会由“识听唔识港”、“听嘞懂唔晓哇”,最终演化到“听不懂”,进而消亡成为历史。
以客家话来说。客家虽传有“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的祖训,客家话也在各地乃至海外传承至今,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现实情势令我们不能不心生疑虑:我们的土话还能传承多久,会不会很快成为后人遗忘的历史?
答案尚不得而知,然疑虑终究难去。我们是不是该有所记录下来,至少给自己乃至后人留一份乡愁印记。
这份印记,我们就从最常用的、千百年来承载着客家乡亲的人伦亲情的客家称谓起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受影视影响,客家称谓开始出现改变,传承了千百年的嬷(媺、阿姐)、婽公、婽婆首当其冲,很快就被妈妈、公公、婆婆代替。其后,普通话日益频繁使用,那些无法书写出来、用普通话说不出来的“土”称呼,也开始在尴尬中黯然退场。
下面,我们就来开启这一乡愁印记。
太(tà)公、太(tà)婆:曾祖父、曾祖母。
爹(dia)、奶:祖父、祖母。祖母也有称:婆。
爸、爷(ya)佬:父亲。爸是当面称;爷佬是与他人言时所称。
嬷(mou)、婽(jia)姥:母亲。嬷是当面称,也有称媺(mei)、阿姐(ji);婽姥是与他人言时所称,也有称姟(ouai)婽、姟(ouai)姥。
哥、嫂:兄、嫂。兄也有称老伯(ba)。
姐(ji)、姐丈(chāng):姐、姐夫。
老弟(tuei)、小嬷(mou):弟、弟媳。一般是与他人言时称,当面唤名。弟媳也有称:老弟嫂嘞。
老妹(muai)、妹(muai)郎:妹、妹夫。也当面唤名。
赖嘞:儿子。也称子、崽(ze、zei)。
新媝(qiu):儿媳。也有称新妇。
孙(sēn)嘞、孙娪(en):孙子、孙女。
妹(muai)嘞:女儿。也有称女(ni、nie)。
姑丈(chāng):女婿。
外孙(sēn)、外甥(sān)。
姑奶、姑爹(dia):祖姑母、祖姑父。
大伯(ba)、伯(ba)媺(mei):伯父、伯母。伯母也有称:伯伯(ba)、娘娘。
叔叔(se)、媺媺(mei):叔父、叔母。与他人言时也称叔叔为叔(se)佬,叔母也有称叔嬷(mou)。
姑姐(ji)、姑爷(ya):姑母、姑父。
侧子、侧女(ni、nie):侄儿、侄女。
婽(jia)公、婽(jia)婆:外公、外婆。
舅(qiu)爷、舅(qiu)娘:舅父、舅母。舅父也有称母舅,现多称舅舅。舅母也有称舅嬷(mou)。
大姨、幺(man)姨:姨母。母亲姐称大姨,母亲妹称幺姨。也有统称姨娘。
姨爹(dia):姨夫。
老表:表兄弟统称,不论年龄,兄弟多时唤以大老表、二老表……细老表来区分。
表嫂:表兄弟妻子统称,同样只以大表嫂、二表嫂……细表嫂区分。
表姐(ji)、表姐丈(chāng):表姐、表姐夫。
表妹(muai)、表妹(muai)郎:表妹、表妹夫。一般当面唤名。
表侧、表侧女:表侄儿、表侄女。
丈人佬、丈人婆:岳父、岳母。当面随妻称爸、嬷(媺、阿姐),与他人言才称丈人佬、丈人婆。
舅(qiu)佬:内兄弟,也即妻子的兄弟。当面兄称哥,弟唤名,舅佬只在与他人言时称,兄弟多的也以大舅佬、二舅佬……细舅佬区分。
舅(qiu)娘嘞、老婆嫂嘞、老婆的老弟嫂嘞:内兄弟妻子。当面妻嫂称嫂,妻弟媳一般唤名。也有称舅嬷嘞。
大姨婆、幺(man)姨嘞:妻子姐妹。妻姐当面称姐,与他人言时称大姨婆;妻妹当面唤名,与他人言时称幺姨嘞,也称小姨嘞。
姨丈(chāng)嘞:妻子姐妹夫。姐夫当面称姐丈,妹夫唤名,与他人言时称姨丈嘞。
家(ga)倌、家(ga)婆:公公、婆婆,即丈夫的父母。婆婆也称家娘。
亲(qīn)家、青(qiāng)嬷(mou):亲家。亲家公称亲家,亲家婆称青嬷。
亲(qīn)家爹(dia)、青(qiāng)嬷(mou)奶:兄弟的岳父母、姐妹的公婆。也有随孩子辈分称婽(jia)公婽(jia)婆、爹爹(dia)奶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但愿,我们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能留下这份“老大无改”的乡音。
(抢救方言,广州已行动:放学讲粤语。图片来自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