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这个流浪汉,叫沈巍。
是一个已经流浪了26年的“国学大师”。
尽管他衣衫褴褛,头发打结,手指尖有陈年老灰,都掩盖不住擅长谈论《左传》、《尚书》、《论语》,满腹经纶的文化气息。人们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流浪大师”。
过去一周,“流浪大师”以平地起高楼的走势,一跃成为神级流量。“流浪大师”一词仅在百度就超过蔡徐坤,搜索结果超千万。
在抖音和快手上,只要拍到 “大师”讲话,浏览和点赞量都能达到数十万。一位抖音用户说,自从有了“大师”,美女都变得寡淡了;一个专注刷快手的资深用户则分享,在他的热门内容里十条有八条是“大师”的形象。
一时间主播、微商仿佛洞悉了“算法”的奥秘,看到了天降的流量:谁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下和大师“亲密对谈”的视频,谁就是接下来几天的人生赢家。
于是,从3月19日起的一周内,全国的网红和微商都来到了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的2号口,在这里,他们上演了一场围堵和捉拍“大师”的好戏。
“大师”制造
在被称为“大师”之前,52岁的沈巍有自己规律的生活。他每天凌晨两点起来,去固定的几个地方捡垃圾,大概五点回来眯一会儿。天亮后,他开始对捡来的垃圾进行分拣,然后到六七点去地铁站看会儿书,八点再找地方睡会儿觉。
沈巍是个流浪汉,以路边街道为家,以捡来的食物果腹,唯一的差别是他喜欢读书,并且可以言语流畅、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抖音和快手各类标题为“听大师讲课”的视频中,沈巍可以谈中国文学经典,谈企业管理、谈人生处世,甚至现代教育他也能聊上几句。
很难说他的观点有多少独到的见解,但反差性和“接地气”,让他变成了短视频用户的“宠儿”。
快手用户评论
“知识太渊博了”“确实是满腹经纶!”有人还在评论里提议,应该让企业家给他包下一百场开个巡回讲座。真情实感的饱满程度某一瞬间会让人觉得这是某种故意为之的反讽。
快手抖音儿们不懂反讽,但他们是很好的文案创作者,“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话一度火出了视频直播圈,成了社交媒体的热搜。
大师火了,传奇性被添枝加叶,“复旦大学毕业”、“妻儿双亡”等谣言漫天飞舞。澎湃、红星等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后,谣言被粉碎,更多的细节和疑问被解答。
沈巍确实是一个大学生,不过不是复旦的。26年前,他还在上海一个审计局做公务员,只因爱好分拣垃圾被单位以病假劝退,保留最低工资的发放,目前每个月仍有2000元的进账。再后来,他和家人决裂,邻居无法忍受他拣垃圾的行为,开始流落街头。
在沈巍的自述中,他衣食无忧,也不缺钱,捡垃圾进行分类是他的信念。在街头流浪虽然有无奈之意,但也是他的选择,全无悲惨和苦情的戏码,反而多了份洒脱、自由之意。
真相的还原并没有终止他的走红,反而在“大师制造”这把网络之火上再浇上一把油。
媒体、网红、自发讨论的网友,还有四处出击的微商们,在群嗨中,集体创造了一个“大师”:一个能口吐金句、博学善辩的大师,一个始终坚持并践行垃圾分类的环保主义者,一个看淡名利、不在乎尘世目光的自由偶像。
尽管本人否认,严肃媒体矫正,但“流浪大师”已无关沈巍本人,它变成了人民的“大师”、公众的“大师”,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消费的形象和符号。
网红微商们的集体高潮
“大师”的人设已经建立,神级流量的效应也被验证,接下来就是各路人马蹭热点、博眼球的作妖大赛,其中尤以微商为甚。
从结果来看,“师娘”是最成功的一个。这是一位身穿皮衣,系着丝巾的中年女士。在过去的一周内,她几乎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频中:与“大师”并排而坐,时而抬头用崇拜的眼神望着对方,时而对“大师”的话表示赞同而连连点头,时而又贴心地帮回应其他围观者。
为了维持“师娘”的可辨认性,她一周没有换过衣服。经过反复的出境,“师娘”终于成为了“大师”之外的衍生网红。她开了自己的抖音号,名称就叫“师娘”,发布了9个自拍视频之后,瞬间成为点赞量139万,粉丝量58.4万的大号。
有附近的居民证实,“师娘”是有备而来的。从服装搭配、“爱情线”切入、“师娘”的称号都是经过了策划的一次借势营销。
有人向「电商在线」出示了“师娘”所在公司的信息,他们猜测这样变现的速度会非常快,估计这两天就会把号卖出去。果不其然,3月27号还标注为“师娘”的抖音账号,现在已经是已重置的状态,但粉丝数仍是可观的58万。
地域线的热点营销是继爱情线之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最热闹的3月22号到24号,一名来自新疆的大哥,把他的机票出示给所有人看,慷慨激昂地声称要规劝大师回归正常生活;他还做了面锦旗,上写: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署名来自4888.8公里以外的朋友。还有一名身穿中东服饰的男子声称自己从迪拜赶来,只为向大师请教垃圾分类的方法。
这种玩法成功俘获了普通围观者的注意力,几天之后,你问有哪些人来围观过“大师”,周围的居民会告诉你:连新疆人都来了,还有很多外国人也都特意赶来。
现场有多闹,在手机的另一端,就有多挣钱。每天上百号主播、微商,成群排队地挤在“大师”住所的门口,在他露面之前,纷纷占据有利拍摄的位置,提前支起三脚架,时刻准备好获得“一手资源”,为的就是把「流浪」变成「流量」。
此前“新闻晨报”的报道中提到一个细节:拍摄大师的视频可以卖钱,最高达到1千。他们高喊“大师就是流量,你们要懂怎么用才行”,几位看热闹的人闲聊,“你看那个开宝马的女人,带了一支八人的团队来搞直播,据说她在附近的酒店订了三间房,因为他们这附近一家酒店房间价格从两百多涨到四百多”。
原先沈巍的“邻居们”很了然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天,发拉理的理发师托尼,站在自己店门口亲眼看到了一个个的“财富神话”。
“一个扮演孙悟空的,他在快手一天就能挣一两千。大师我天天能拍,但是这本事我们也学不来。”
他在观看围观和与人闲谈的同时,第一次完成了快手模式的启蒙:“一个粉丝一块钱,你的号有100万粉丝就值100万了,这些人都很精明的,无利不起早。”
也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有了更深的体感。围观的人消费“大师”,领居们对这群人也从起初的诧异、好奇变成了“看猴子”般的冷眼相对。
水果店的年轻老板在视频里总是充当“大师”的保镖,一周的折腾,显得有些疲惫,他告诉我,自己的态度是一问三不知,唯独在评价蹭热点人群时,他给出明确态度:肯定打扰我们了。
立群食品店的老板娘大概算是唯一因为这场闹剧得利的,这些天她店里的生意翻了好几番,但她看起来并不情愿,有附近来吃饭的食客调侃,“老板娘生意好得都憔悴了”,她不搭理,提到“大师”她只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别问我。
在冷眼、疲惫的个人态度前,托尼、老板娘等依旧诚实的在启蒙过后下载了快手抖音。
余温尚存
3月25日晚上,“大师”理发洗澡之后的视频流出,形象的改变是“大师”的一次告别。可人群中,多的是“恋恋不舍”的人。
第二天中午,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小家电微商“陈总”,举着自拍杆在“大师”居住过的1660号商户门口徘徊。他对着镜头跟粉丝们一一介绍周边的环境。
陈总自称是卖小家电的,电磁炉、烧水壶之类,目标是“中低消费人群”。他有个实体店,但生意不好做,就想着转型做电商。他给自己规划的路径是先“做粉”,粉丝起来了,什么都好卖。
陈总的阵地是在快手,现在还只有2.6万的粉丝,卖东西为时尚早。从河北赶到上海,他是抱着蹭个热点,粉丝大涨的期望来的。但25号才出发,显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对此他有点遗憾,“下次碰上这种流量,一定要早点来。”
他的确时运不济,在他准备离开的26号晚上,大师再次出现了。为了弥补遗憾,他在离开现场之后又发了几个“大师”的剪辑视频,然后愉快地开始了新主题的视频“创作”。
大师告别后的那个白天,目的明确的微商没之前多了,除了陈总之外还有一个是土特产的电视购物平台,一群人轰轰烈烈架起直播,但只停驻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走了。
留恋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目的的“粉丝们”,他们回顾起最热闹的24号颇为激动,“空地里全站满了,得有3000人吧,你来晚了啊。”
一个从长沙过来的男粉丝告诉我,“看到大师选择自己的生活觉得很感动,特别想找他聊聊。”
另一个从海南赶来的中年人说,“我就想问问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了,为什么不收拾一下自己,给青年人做个榜样。”
一位身穿橙色环卫服的老年人不自觉挤入人群中央,“大师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你可以跟他对话啊。你说大学里的教授,学问是有,你也找不着人啊。”
那个下午,大师告别后的空地上,各路微商作妖的现场,突然变成了一个话题广场,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概括了一下:早几年大师也不会火,因为大家现在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了。
在快手和抖音,“大师”的衍生视频仍在火热。给“大师”画头像的、点评“大师”垃圾分类的,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被赞上热门。
在这场消费“流浪大师”的狂欢中,有人点评这是2019年第一反智现象,也有人认为只要没有人主动伤害人,他就拥有自由。不管是真粉丝还是目的明确的微商,沈巍用一己之力供养了无数人,流量、精神、抑或话题。
最后的告别视频里,有人问他要去哪里,他说我要去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