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今天是12月31日,明天是2021年,新年。
进入12月后,国内外各大媒体开始了年度盘点,一起回顾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年。谷歌发布了《年度搜索》(Year In Search 2020),搜索引擎上一个个“为什么”,记录了我们这一年经历的变化和迷茫——为什么病毒肆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火、为什么“Black Lives Matter”……
△ 2020年“为什么”的搜索量达到了历史之最△
这些宏大又关乎每个人命运的问题,似狂风暴雨一般袭来。但幸运的是,漩涡之下,我们没有因无常而卑微,没有因困境而退怯。即使困顿,仍然有许多平凡但坚强的人,牢牢站在风暴中心,抵抗现实无情,抵抗自我迷失。
他们像一簇小小的光点,在偌大的世界中逆流闯荡,活出了潇洒广阔。
这份勇敢
是2020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在新年前的最后一个月,「三联生活传媒」携手「抖音」前往陕西的秦岭大地、广东的江海田野、云南的高原雪山 ,找到四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爆破工诗人陈年喜、山村支教十年的亮亮老师、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辞城返乡的阿渔妹。
我们一起聊了聊2020,聊了聊生活,聊了聊每一个微小人物的抵抗和明亮。
我们与光的距离_腾讯视频
01站 陕西商洛
“骨中江河永在”
@陈年喜
《炸裂志》
我想告诉你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
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
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
他们就是引信部分
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
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
这是陈年喜写于2013年的《炸裂志》,去年他出版了同名诗集。接受杂志文章的线上采访时,他声音平静,脱口而出的词语精准有力,和《炸裂志》的气质一样饱满坚硬。使得我脑海中勾画的陈年喜一直是一个以笔为刃的古典形象,甚至可能有些清高,有些疏远。但实际见面后,之前的想象即刻被颠覆——他是一个很温和的人。
来到陈年喜在丹凤县城的家,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一行六七个人坐满了他家不大的沙发和小板凳,陈年喜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如玩具一样巴掌大的板凳,塞在自己屁股下面坐下去。
采访中,我们聊了他青年时代的梦想、进入矿山后的生活和当下的现状,前后一共快四个小时。陈年喜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也并不拘束于诗人或者作家的身份,会很认真地跟我们讨论自己的写作拖延症,毫不掩饰对于日渐逼近的截稿日的苦恼。
“你说的对/没错……”陈年喜交谈时有一个特点,喜欢以肯定句开头。他很少表达异见,对一切表现得包容又坦然——他曾因儿子一直玩手机气得把手机摔碎,却也理解当下阶层晋升越来越困难的年轻人的佛与丧;他坦然承认贫穷,会在朋友圈里推销自己的诗集,高兴地告诉我们自己努力将诗集卖出了四万本,可以赚到一些钱。
陈年喜很喜欢交流。他经常捧着像iPad一样大的手机,在抖音上发一些家乡的景色,也会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和网友留言互动。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他认认真真地将豆瓣上500多条留言全部看了一遍。批评的他会认真反思,夸赞的他会仔细分辨。但最让他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进他的读者群,开始了解诗歌,以及他诗歌的主角——那群世界舞台之外的底层人民。
不被看见的人是孤独的,但已经被看见的陈年喜却仍没有逃出来。丹江边上,大风将岸边的芦苇荡压得低伏在地,我们在风中边走边聊,谈论着他无人交流的孤独、不被理解的孤独,因自己所在的群体被忽视的孤独。“县城里有时也会有些诗歌文化活动找我,我也过去,也说话,但活动结束了就还是自己一个人。”他有些怅然地望着远方。就像这条数次出现在他的诗中、象征着家乡符号的江河,早已不像三十年那样水量充沛,陈年喜的世界也越来越少有人进入了。
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比过去好太多,陈年喜很清楚这一点。他不用在离地数千米的矿洞中为生死忧虑,可以活得尊严体面,可以靠一杆笔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被看见。
采访中,他不愿意谈自己作为诗人的成就——拍纪录片、去耶鲁大学演讲、出书这些辉煌的故事,他愿意讲的,仍然是凋敝衰败的家乡和挣扎于无奈的过往。他知道,这是他写作的根,也是他写下去的动力和意义。就像他正在写的《微尘》,一部以底层人物为主角的非虚构文集。只有尘土,才能讲出土地的故事。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三联X陈年喜」拍摄花絮
02站 云南昭通
“温暖雪山之巅”
@亮亮老师
采访亮亮老师之初,我对他是有许多疑问的。
从广西到贵州再到云南,他的抖音记录了支教一路的不易。山区不通路,他就用瘦弱的身躯把教科书背回来;孩子缺课,他就翻山越岭到家给他们补习。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生活十年,我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一直坚持下来。
亮亮老师现在支教的学校是向阳小学,住落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一座高山之上。前往向阳小学的路很难走,特别特别难。
我们到达的那几天恰逢昭通大雪,是路况最险峻的几天。摄制组乘着一辆中巴车,在能见度不到五米的大雾中,行进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抵达彝良县。而后的几天,开进山里的路全部结了坚挺的冰,到达向阳小学还需要再开四五个小时,我们的车几度在上山下山的过程中差点滑出道路,旁边就是万丈悬崖。
还未见到亮亮老师时,他在电话采访中讲了之前的许多经历。支教之初薪资微薄,他曾因为生活压力而离开过学校回到城里工作,但心里实在放不下孩子们,便在两个月之后再次回到大山,一回就是十年;也曾因为支教事迹被媒体评为“广西十大新闻人物”,害怕过多的关注让自己失去初心,便毅然离开了广西去到了贵州——纯粹又偏执,是我对亮亮老师的第一印象。
出发去云南前,亮亮老师担心摄制组的到来会影响上课进度,便想拒绝拍摄。向阳小学缺老师,如果亮亮老师缺位便没有人能代课,孩子们又临近期末考试不能缺课。拍摄沟通一度陷入僵局。最后我们提出是否可以帮忙代课,他才稍稍松口,答应了拍摄。
终于抵达学校后,亮亮老师在学校二楼的走廊向我们热情地挥手。山上条件差,人也顾不得打扮——他瘦小,胳膊上套着袖套,鼻毛也飞出来,头发有些时日没有修剪。那时正好是午饭时间,一堆孩子捧着饭碗围着他喊着要吃饭,亮亮老师组织他们排队打菜。他的抖音里也会记录下给孩子们理发、带他们挖笋、摘金钱花的日常,或许亮亮老师对于孩子们已经不止是一位普通的支教老师,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家长。
学校的条件比我们预想得还要艰苦。“最近的菜和肉都太贵了,根本买不起。”山上物资少,能做的菜有限,每个孩子只能分到两三片土豆、几片菜叶、一两片肉,就着大半碗的白米饭吃下。教室也冷得难以忍受,大铁门的上方没有玻璃,只能用纸壳挡风。连续几天的大雪加重了空气中的湿气,数学卷子摸起来都发软。自小生长于此的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也不觉得苦,一个个挂着被冻住的鼻涕在雪地里打闹,嬉闹声充满了小小的学校。
但亮亮老师深知,孩子们不能永远这样生活。他们单纯可爱,有时却也调皮得气人。临堂做卷子,大部分孩子都坐不住,有的写一会儿跑下来削铅笔,有的一直东张西望,有的偷偷看桌洞里的课外书。他和妻子雷老师在走廊的白墙上写下激励孩子们的话: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乡脱离贫困。
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们也过得艰难。支教老师一个月只有八百元的工资。亮亮老师和雷老师结婚后仍然住在学校里,小小的宿舍就在二年级的教室旁边,挤在一张宿舍床的下铺上,旁边的桌子和柜子堆满了教学资料。刚来支教一年的曾老师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子,房租一年一千块,里面大半个空间堆满了他带着孩子们采摘的药材,打包成袋用来卖钱。
当我们聊到以后的发展时,问亮亮老师是否还会继续留在大山里,他歪着头想了想,说:“也许会离开,和雷老师回到老家做点小生意。但未来的事谁知道呢,先把眼前的顾好再说。”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三联X侯长亮」拍摄花絮
03站 广东东莞
“秘密少年阵地”
@张家城
砰…砰…砰……四五个篮球同时击打在地板上,年轻男孩们的呼喊声和节奏感十足的电子乐在篮球馆一楼内回响,两支即将开赛的球队正在做最后的赛前热身。
那是东莞市大朗镇上的一座篮球馆,是我们和张家城约定好的采访地点。采访安排在晚上六点半,12月的广东仍然要穿短袖,我们坐在球场的入口处,温暖的南风吹进来,和场上的青春最搭配不过。
在此前的电话采访中,张家城的话很少,四两拨千斤,对于每个问题的回答不超过十个字。这让少年的形象一直模糊不清,我有些担心。
那天是12月11日星期五,正好是张家城的14岁生日。采访前,他刚同家人和教练庆祝完,心情很好,蹦蹦跳跳地上了楼梯,和小伙伴有说有笑地等着二楼的训练场开门。
相比电话中的寡言,现实中的张家城活泼可爱许多。“过人最爽”,当我问他最喜欢篮球哪里时,他第一次给了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
张家城不喜欢停滞,不喜欢困住,他喜欢超越。哪怕在球场上的一众孩子中他是个头偏小的一个,也不妨碍他快速地带球穿过人墙,漂亮地完成投篮。不服输,不认输,是张家城一贯的特点,这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我一直告诉他,没有什么是别人能做但你不能做的,如果别人说你不行,那你就做给他们看。”采访中,张妈妈反复对我讲她对张家城的教导。张家城五岁失去右手的意外让妈妈一直无法释怀,但她更怕孩子因此失去未来,于是不断地告诉儿子要坚强、要努力,不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讲起儿子的过往,张妈妈眼眶渐渐湿润,甚至中间一度大哭,采访中断。
“独臂+篮球”,这两个无法并提的词语在张家城身上成为了可能。2020年,他因此成名,少年生活再起波澜。此前总会接收到对身体异样打量的张家城,如今又承受了来自网络、媒体和外界更多的目光。
成长的路,变得更吵闹了。张家城一度承受很大的压力。
夏天的时候,络绎不绝的媒体涌入张家城的家中,从早到晚接连不断,让这个普通的家庭一度崩溃。在训练场采访时,张家城8岁的弟弟起初一直紧盯着我,警惕的眼神似乎在担心我会对他的哥哥和妈妈不利,就像夏天时他不明白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来到家里不停地问哥哥问题,举着长长的相机不停地拍他。
“感觉拥有太多东西也不是很好,自己努力得到的才有意义。”张家城说了好几遍这句话。当我问一些关于未来和梦想的问题时候,少年并没有展露出想象中的骄傲和自信,反而谦逊又平静。或许,这也是成长的喧嚣带给他的沉淀。采访时,他时而歪着头看着我手机上的问题,时而望着球场,眼睛在球场照灯的映射下闪着光。
第二天,我们来到张家城的学校,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眼中这个男孩是什么样子。进教室不到五分钟,我就被班上热情的女孩子们团团围住。她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班上的人都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的,但有时候外班的人会那样看他。可张家城会比较酷!根本就不在意。”
在学校,张家城是许多男孩羡慕的篮球明星,但更多时候他是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普通男孩——拍摄时需要校服,他的好朋友于果果立刻脱下自己的借给他,平时还会帮他打水;学校吃午饭,卫生委员怕他不方便,会帮他打饭、洗碗。当问他的好朋友小黑“觉得张家城怎么样”时,小黑毫不犹豫地说:“他运球又快又稳,还是左手,我们连右手都运不好,他就会特别耐心地教我们,人特别好。”
和张家城以及他身旁的人接触后,我们愈加发现,外人给这个少年的生活添加了太多想象和渲染。太多人讲述他对抗命运的坚毅,却忘记了,他不过是一个正在梦想着、正在成长的14岁男孩。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三联X张家城」拍摄花絮
04站 广东阳江
“坑尾一家人”
@阿渔妹
台湾偶像剧。这是我们所有人对阿渔妹一家的第一印象。
阿渔妹的家乡在阳西县的坑尾村,渔村不大,登上她家楼顶的天台,放眼望去,田野青山连片,再往南便是渔民们赖以为生的大海。
渔村里一幢淡红色砖瓦砌起的三层小楼,是阿渔妹和爸爸妈妈的家。家里还有另外一名成员,一只从阿渔妹大哥家送来的金毛,名叫小金。小金乖巧黏人,总会把头顶到人的手下面求摸头。相隔不到两米的另一幢浅灰色的房子,是他们之前住的“老家”,里面住着因为怕狗而不敢住在新家的肥猫。
早上五六点起来赶海捕鱼,回来后先到村里把鱼货卖掉,中午回家吃完饭睡个午觉,下午没事就在家里晒晒海鲜,是阿渔妹一家的生活,也是坑尾村大多数渔民家庭的生活。唯一有些不同的,是每天都会举着相机拍爸爸妈妈和记录日常的阿渔妹。
2020年是阿渔妹从城市回到坑尾村的第二年,也是她拍摄抖音的第二年。在她的短视频里,我们会看到她和父母迎着日出赶海,也会看到她在家里做香喷喷的蒸鱼。渔家生活的确温馨,但也平淡。我很好奇,在城市生活了三年的阿渔妹,到底为什么能够甘心离开城市,回到渔村?
从阳西县城到坑尾村的路程不远,大概三十分钟的车程,一路的青山绿草,让见惯了北方光秃秃冬景的我们很是惊喜。地图上代表着我们的蓝色箭头在乡间的小路上移动,距离阿渔妹家越来越近时,远远看到巷子口迎接我们的一群人。一问,原来是阿渔妹的朋友、表哥和表哥的朋友,听说我们要来拍摄,便全都过来帮忙。
胖妹、小曾和云君,是阿渔妹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成长的时候是同学,出去之后是同乡,如今也在一起做些小买卖,又成了同事。胖妹活泼,堪称气氛担当,在坑尾的两天总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小曾安静,作为唯一一个男孩,一直默默干活;云君细心,见我们需要什么会立刻递过来。四个人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根本就是一幕《老友记》。
阿渔妹的爸爸用条纹衫搭配了一条背带裤,总是笑眯眯地和我们聊天,完全是想象中渔家爸爸的样子;妈妈瘦弱,话不多,许多时候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出来进去,但总会提醒每一个摸完小金的人要及时洗手。
“爸爸妈妈老了,我回到家,就是想能有更多的时间多陪陪他们。”聊到最开始回家的原因,阿渔妹的想法非常单纯,让我很意外。原本我想象中的阿渔妹,应该是一个在城市与乡村两个选项中,挣扎过、放弃过,踌躇着回到乡下,继续探索着未知的“下沉青年”。
但看到她的家人、朋友,看到小院里的轻松又惬意后,无数个鲜明动人的生活时刻都在告诉我——回家,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放弃,所谓的未来并非一定要在远方的繁华都市中寻找,身旁的家人和朋友,不正是触手可得的幸福吗。
或许是氛围太温暖,我们在阿渔妹家拍了唯一一张大合照,所有人都笑得很开心。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三联X阿渔妹」拍摄花絮
出发前,我给这四个人都分别刻画了一些英雄气质——或是愤慨,或是决绝,或是伟大,或是勇敢。
但真正地和他们聊过后、相处后,我意识到之前想象出来的脸谱是多么稚嫩天真。每个人的立体和复杂,让我在短短的接触中,时常能感受到生命力的强大和珍贵。
他们不是生活英雄,只不过是在平凡之外多了一些坚持的普通人,那是关于自我的、生活的和人生的坚持。正是这种坚持,让他们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汹涌而来的洪潮。
他们不是别人
正是万千认真生活的我们
《微小的人,广阔地活》
他们的抵抗也是我们的行动,那不会把我们磨成一把刀,一柄剑,一根尖刺的针。恰恰相反,这个过程会让我们变得包容自洽,但不闭塞执拗。
这是纷繁多变的2020给予我们的启示。当我们开始经历,愿意品尝其中的千滋百味时,生活的意义,便更加明晰。
这场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跨越了四季的旅行结束了。我们从短袖到冬袄,从子夜到天明,继续成长着,平和地向着明亮前进。
现在距离2021年还有12个小时,
提前祝贺我们,
新年快乐。
(部分图片来自抖音)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高效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武晓
作者:费年
视频出品:三联制片厂
总策划:高效
创意统筹执行:武晓
导演:jingxi
制片:鹿秉书
制片助理:万伟 小熊
摄影师:曹牧原 李涛
焦点:魏威
摄影助理:赵文齐
跟机:许文天
航拍:龙成
照明师:曹伟峰
灯光助理:曹明举 曹敏杰
录音:马聪
平面摄影:孙川
后期:朱肖 jingxi
排版设计:韩冰
调色:余心言
文案:陈年喜、肥田
配音:朱云浩
云南司机:李元科
陕西司机:耿彦志,岳小兵
广东司机:孙红涛
山村孩子朗读诗歌:《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作者:顾城)
陈年喜朗读诗歌:《我们与光的距离》
(作者:陈年喜)
女生朗诵诗歌:《我们与光的距离》
(作者:何国运,协助:戴红帽子的五老师)
特别感谢:
阿渔妹、渔爸渔妈、表哥、胖妹、小曾、云君以及小金
黄老师、林老师、张家城球队的伙伴们
雷老师、曾老师、向阳小学的同学们
陈年喜弟弟、妻子书霞以及来看烟火的小朋友们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