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有一种动物,它来自4.5亿年前的奥陶纪,浑身流淌着蓝色的血液,而且只要你去医院打过针、抽过血,都得益于这种蓝血动物的“保驾护航”,它就是鲎。
这么多年我听过有念“螯”的、念“鳖”的,念“齁吼猴”的,都不对啊,正确读法是[hòu],别把人家物种都给变了。沿海地区也有叫它“马蹄蟹”的,但它和蟹、鳖、鱼都没啥关系,实际上鲎在今天已经没有近亲了,因为它最早出现在4.5亿年前,那时候恐龙尚未出现,鱼类亦未崛起,它的近亲们在经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副本洗礼后都下线了,而鲎到现在却自成一派,独占肢口纲、剑尾目。
这个目下总共就4个物种:美洲鲎、中国鲎、南方鲎(巨鲎)和圆尾鲎。如果非要给它扯个还活着的亲戚,那蝎子和蜘蛛算是鲎的远亲,都是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的成员。
雄鲎比雌鲎的体型小很多。每到繁殖季,就会出现一种“鲎帆”的奇景:农历初一、十五的晚上,鲎要上岸产卵,因为这时候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处的沙滩。那里的沙砾比低处粗,卵产在里面疏松透气。成百上千只雌鲎会背着雄鲎游向沙滩,你划水我扬帆,看得我是无能狂酸。渔民在这时候抓鲎都会先抓雌的,因为雄的会一直抱着它,这样可以一抓抓两。闽南那边儿因此会把抓奸叫做“抓鲎”,后来谐音成了“抓猴”。
有人说狗粮我可以自己吃,但我讨厌别人猝不及防地塞我一嘴,别误会,虽然被称为“海底鸳鸯”,但其实它们只会在繁殖季抱在一起,而且交配一结束,雄鲎可能很快就抛下疲惫的雌鲎独自离去。
在产卵的时候,雌鲎会用剑尾把身体支棱起来,使身下有空间可以排卵。它的剑尾、头胸甲、腹甲和剑尾都非常坚硬,就像装备了长矛的盾牌,攻守兼备。这个外形已经足够适应它的生存环境,所以从古至今几乎没变,也没啥天敌,当然,除了人类。
其实一开始大家只知道鲎血富含铜,在体内时是无色的,但一遇到空气就会氧化为铜离子,显现出蓝色。不过这在动物界并不是独一例,像沙蚕的血液中,色素蛋白是含亚铁离子的血绿蛋白,它的血就是绿色的。星虫的血液甚至全身都是粉紫色,是因为含有亚铁离子的血褐蛋白。
后来人类又发现,鲎血遇到细菌后就会立即凝固,阻止细菌的扩散。利用这个原理,鲎血被制成了“鲎试剂”,用来检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一经推出,就迅速取代了低效的家兔检测法,成为一个大产业。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带进实验室“献血”,约有30%的鲎死于鲎试剂提取,其他放生的在采血后也会活力大减、行动缓慢。
其实只要按规定操作,生产鲎试剂对鲎的影响不大,更要命的是滥捕食用和栖息地的破坏。东南沿岸每年都有吃鲎中毒的案例,幼鲎是怎么吃都有毒性,成年鲎吃了也有不少过敏起疹子串稀的,你说他们图啥呢?无非就是些什么催奶通乳、清热解毒之类的食补传闻。吃完了的鲎壳还会被渔民画上脸谱、虎头,挂在家中驱邪镇宅用。这里说明一下啊,鲎试剂确实有医用价值,但药用价值的话不管你咋吃,它都是没有的,而且再吃下去,要给人家这么“得天独鲎”一物种吃“绝鲎”了,夺笋啊,鱼虾蟹它不香吗。
有人说这鲎不是保护动物吗,咋还能乱吃呢?很遗憾,它确实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只在福建两广等地被列为了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重点是!国家级的名录已经二十多年没更新了,而“绝鲎”的危 机正是在这二十年间发生的。
还有人说他买的鲎是养殖的,吃了没事。可拉倒吧,你不是真的人,但商家是真的狗。市面上卖的成年鲎100%都是野外捕捞的,比如中国鲎,它成年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够成功繁育成年鲎。那些研究养殖的科研机构也主要是为了做“增殖放流”,也就是增加它们野外种群的数量。
有数据显示,北海的野生鲎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海滩上已经很多年看不到大批鲎繁殖的场景了,因为它们往往还没上岸,就半道被渔民捞走。这种活了几亿年的生物估计自己也没想到,熬过了恐龙时代,凭借强悍的生存能力度过了环境巨变,又何其幸运地从沧海桑田中剩余的一支演化成4个类群,却在人类时代成为濒临灭绝。希望我们不要成为“绝鲎”的一代人,因为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