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山峦叠翠,芳菲浸染。
在苍翠的大山掩映下,清流县林畲镇一座肃穆的烈士墓前,一对父女正一边清扫一边细语交流,他们是墓中烈士的后人曾世昌与曾丽红。曾家一门三烈士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曾丽红与其父亲曾世昌在打扫烈士墓
“苦难的日子虽已远去,但是红色历史不能被遗忘。”曾丽红说,自己如今成为了一名红色故事宣讲员,更有责任和义务,讲好红色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红土地上闹革命
“听我奶奶官和英说,那时候家乡交通闭塞、凋敝荒凉,不是百姓不劳作,是有太多恶势力。”今年65岁的曾世昌说,自己从小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常常听她讲起以前的事情,那时候只要村里的狗叫声一起,全村人就要四散躲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穷凶极恶的各方势力上门来勒索财物和强抢妇女。
有时来的是白军,有时来的是大刀会,有时来的是土匪,“分不清,只要有人来,老百姓就跑,我们一家都是跑到村子对面的河堤边,搭个竹寮子,一躲就是好几天。”曾世昌说,那时,有家不能回,一家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村子里谁家都不能娶漂亮的媳妇,也不能杀猪宰牛有喜庆事,只要谁家有富余迹象,都要被迫交“草鞋钱”(当地征税的名目之一),穷苦的日子没个头。
1930年1月,“古田会议”结束,毛泽东率红四军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经连城,进入清流沙芜、余朋、温郊,在林畲塘崛住宿。
林畲土地平旷,人民生活贫苦,老百姓革命欲望强烈,红军到了当地后,开群众大会,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点燃革命星火。
据《清流革命斗争史》记载,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石下乡(属现林畲镇)成立苏维埃政府,从此,清流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开始由西向东北发展,林畲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红军开展扩红、打土豪斗争。
曾其应、谢玉珠夫妻俩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曾家一家5口人,全部参加革命。随后,由于白色恐怖势力的反扑,曾富良送信途中被捕,后惨遭活埋,其子曾其应长征途中牺牲,曾其应有孕在身的妻子谢玉珠送信途中也被捕并遭剖腹牺牲,这就是“举家为革命,一门三烈士”的故事。
“除了最小的女儿因为要赎回被抓走的奶奶而卖给别人外,全家人都选择了加入革命,完全没有留后路。”曾世昌说,家乡的人们同曾家人一样,都深深地明白,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脱离苦海,才能翻身过上好日子。
绿色山乡展新颜
林畲镇林畲村村民余莲在自家的三层小洋楼,开起餐饮店,在她的打理下,生意越发红火。
林畲文旅康养小镇全貌
“2010年,我原本在省道边租别人的房子开饭店,主要顾客都是过往司机和乘客,除客源不稳定外,还有店租成本。这几年看到来林畲的人越来越多,就把饭店搬回家,碰到旺季都接待不过来,今年打算把三楼装修一下,再开几桌。”余莲说,前段时间,永安来了四五十人,玩了一整天,离开的时候还留了她的电话,说很好玩,下次还来。
余莲的家在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广场前,旁边还有红军夜校、毛泽东旧居、仙女峰、茶园、拓展训练基地等。
随着当地红色资源的挖掘,“红色+乡村”的旅游路线走上快车道,当地不少村民,像余莲一样依托红色旅游,做起了生意。
前不久,林畲镇红色新地标——苔滑驿站对外开放。这里连接着温家山至林畲十里红军古道。
“林畲镇红色资源丰富,除了红色遗址遗迹外,现在还通过初心小镇项目的建设整合林畲红色人文、绿色生态、古色民俗等资源,带动林畲红色小镇的振兴与发展。”林畲镇党委副书记邓文桂说。
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广场前,游客们正在唱红歌
紧邻林畲村的石下村,通过发展鲜切花、苗木、茶叶、烤烟种植及冷泉养殖等产业,引进苏福茶业、闽晖花卉、怡达兰花园、龙泉渔庄、澳洲鳕鱼现代产业园等农业观光型企业10余家入驻,让资源变“资产”,家园变“花园”,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家乡越来越美,红色氛围越来越浓,每年来林畲旅游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曾丽红说,坐落在家乡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也是自己主讲的阵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家乡展现出最美的容颜。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火招
新媒体编辑:罗雅慧 实习生 宋焮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