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展出一套晚清劳资照片,帮助您了解100多年前的真实人物和社会场景。
1909年,邯郸火车站。
邯郸站建于1903年4月,于1904年投入运营,是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上的几个主要大站之一。我们从画面中看到,车站秩序不佳,很多商贩跳下站台,向车内乘客兜售商品。
山东巡抚张曜。
张曜带兵出身,其所组建的“嵩武军”,是继湘军、淮军、楚军之后又一支劲旅。他因镇压太平军、捻军功勋卓著,屡获升迁。但是他文化水平不高,在河南布政使任上被御史弹劾“目不识丁”,大受刺激,从此苦学文辞。1885年升任山东巡抚,为治理黄河水患一年中300天住在河堤。1891年在大堤上病倒,不久去世。
文武官员与洋人合影。
中坐者为文官Liu Runtong,右坐者是武官Yang Jinbang。他们身后站着一队亲兵,手里拿大刀、三叉戟等兵刃。虽处于热兵器时代,但他们仍在使用冷兵器,没有一把枪支,清军装备之落后由此可见一斑。
金陵制造局仿制的加特林机枪。
1862年,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了一种利用手摇曲柄、多枪管、机械自动装填的速射武器,被命名为“加特林机枪”。这种机枪通常由6至10根枪管“捆”成一圈,其射速每分钟可超过200发。1870年前后,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引进了加特林机枪(当时称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马上对这一先进武器进行仿制。不过,可能因为技术不过关,它并没有大规模装备到清军中。
宣统摄政时期的醇亲王载沣。
作为幼帝溥仪的父亲,载沣在26岁那年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没有多少掌权经验,难以控制那些朝廷大臣和封疆大吏。虽然他把袁世凯赶回了老家,但并没有真正清除老袁的影响力。武昌起义之后不久,他卸任监国摄政,结束了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手持各种工具的木匠。
在农业社会,平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木匠就属于第三等级——“工”。由于工作属性,工匠往往要四处奔走揽活,赚钱谋生,用当下的热词来说,他们就是晚清的“打工人”。面对镜头,他们的表情非常自然,甚至很欢乐。
小脚女人,二人为母女或婆媳。
清朝汉族女性普遍缠裹小脚,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实际上是男人的变态审美,给女性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由于脚上的骨头被折断,很多女人未到老年就不得不依靠拐杖艰难行走。
卖艺求乞的老人。
晚清民生凋敝,贫者、老者流落街头的现象比较普遍。官府对此视而不见,任其自生自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摧毁了大清的根基。
药铺与大夫。
药铺整洁干净,装饰讲究,三位大夫也衣冠整齐,显然属于比较高档的诊所,服务于富贵人家。对广大中下层平民而言,他们生病之后只能向江湖郎中求医问药,请大夫上门是出不起这个钱的。
独轮车与抱小孩的妇女。
这张照片是在照相馆中摆拍的民俗风情,集独轮车、仕女、小脚、孩童等多个题材于一体,在手绘的背景板前设计出一幅妇女携子出行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