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庆最近举办了名为《朗读者》的新节目。从春晚到《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她是年以来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央视综艺(春晚计算综艺?)。
这次董卿的身份不仅是主持人,还是制作人。
去年5月《朗读者》企划会
这个综艺是向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客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然后朗读经典美文。而且,《诗词大会》在音调上是“CCTV”,但评价很好。现在豆瓣上标记了4000多人,分数达到了9.2。
但是个人更关心董卿的经历,前两天《南方周末》接受了她的采访,记者也提到了观众对董卿时事的积累。
但是董卿们后来谈起自己的阅读习惯,说自己开始阅读也是一开始被逼的。父母打开书,规定她必须读完。
听起来很严厉,很多人更相信这种教育方式。
曾经有一个话题说,她父亲的“老虎爸爸”教育是她成功的基石。
但是,每当听到广播中嘉宾提到父亲或有钱人的友情时,就会想起流泪。
小时候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可以持续很久。
据东庆回忆,她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但被分配到安徽,7岁以前在上海度过了7岁以后的小学生活。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特别严厉(她自己使用三个严)。
严厉到什么程度?正是同心时很少满足父亲的时候。
825&index=11" width="640" height="500"/>
在董卿爸爸的眼里,青春期的董卿不应该老照镜子,这个时间读书多好,照镜子这些事情都没有意义。“你已经长成这样了,照难道还能照得更好看吗?”
甚至于这个父亲还有句名言,是马铃薯再好看也是土豆。
也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少女初长成的时候,不给董卿做新衣服。
觉得女孩不能把太多心思花在打扮上面。
并且要求董卿每天早上去跑一千米。
有些时候,董卿还需要当着所住的淮北第一中学全校师生的面去跑步,小女孩都会觉得难为情的。
到了初高中的寒暑假,董卿的父亲还要求她勤工俭学,于是她小小年纪就去给宾馆当清洁工什么的,一个人一天换完二十间房的席梦思。当然自家的家务也要包。
此外,董卿的父亲还要求她每天抄成语、背诗词,父亲不定时亲自检查。每天的吃饭时间,父亲还会在饭桌上对董卿的表现进行评价,搞得吃饭也没那么轻松愉快,所以董卿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父亲出差。
这种养女儿的方式,董卿上节目里说,搞得主持人董路都懵逼,说你父亲是不是喜欢男孩儿啊?
然后董卿自然而然说到自己可能也会像父亲那样教育孩子的时候,
董路说“我建议你别”。
董卿说对,“但是我很害怕我会,因为我认同了父亲的教育方式了。”
这种教育方式固然是成功的,董卿有了强大的内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但同样她的内心并不那么容易有安全感。
在那期和董路对谈的细节中,我注意到她面临自己失败时的态度:回家坐在地毯上,坐了三个小时。
这三个小时里,她像走马灯一样把自己在节目里所有的表现从开头到结尾全都给过了一遍,思考自己如果不这么做会不会就不是会这样的结果。
她自己也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坐在地上。
或许是因为沙发本身让她有一种安全感,但当她做得不好的时候,她喜欢给自己压力、强迫自己去面对失败,而不是依赖安全感让自己解脱。
她给自己的压力真的特别大,觉得必须要自我梳理才能通畅。
然后自言自语,用形式感迫使自己结束这种自我压迫。
印象最深的话,是她说她永远不会放自己一马。
董卿的成长从表面上看是“虎爸”教育的一种成功,因为董卿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成为了有名且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但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每个人的接受程度并不一样。我们身边的平常父母,除开是对教育孩子特别有自我主张的之外,更多的父母没什么想法,喜欢去COPY成功人士的养儿经,直接照搬成功经验实施在自己孩子身上。
像当年《哈佛女孩刘亦婷》卖到飞起,根据我找到的封面,至少260万册销量起跳。
但这么多买了这书的家长们,有几个真的把孩子培养进了哈佛?反倒有不少孩子真的遭受过握冰块的苦,家长们COPY了一套又一套“虎妈虎爸”的教育经,把他们的童年折腾了个团团转。
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己未竟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方式,以期望孩子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另一个例子,就是林妙可。
前阵子艺考,关于林妙可的议论铺天盖地,从采访表现到最后录取情况都是大众谈资。我们也看到了林妙可无缘北电。
网友挖掘出了她报考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名单,照样没有她。
媒体报道,上戏她也无缘了。似乎只剩下中戏和南艺两所学校。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她妈妈跳出来说“过度炒作不正常”,却着实引起了一阵议论。网友们都说,林妙可的好牌是被她妈妈打烂的。
毕竟2008年,林妙可站上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一身红衣是全球关注的重点。
但奥运开幕式过了没多久,接下来就被曝光了林妙可是假唱的事实。
幕后代唱的女孩杨沛宜的声音被林妙可“用了”,也被林妙可“拿走了”本属于她的光环和掌声。
林妙可的母亲去年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其实有埋怨过陈其钢说出事实,但这种埋怨,其实本身就是她对诚信的一种藐视。
对这一切,或许不该怪林妙可,毕竟那是成年人们的一念之差。但从那之后,林妙可确实是争议与光环并行。而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争议都来自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替她安排星路,接了不少影视剧和作品。
但接戏,林妙可没有自主权,全是她妈妈在选,她妈妈曾经自诩为保守。
可接下的戏,就有让14岁的她和37岁男演员演对手感情戏这类根本不适合少女去承担的角色啊……
同样,她妈妈给她接下的活动,也并不符合她的身份。什么助孕基金,什么情趣病房,是一个十几岁孩子应该接的活动吗?
甚至她妈妈帮她接的活动,还包括酒吧走穴。
而林妙可的穿搭,也是她妈妈一手操办,这也成了林妙可近年来屡屡被吐槽的点——老气横秋,不像少女。
她妈妈的审美水平是典型的中年妇女式审美,而且把林妙可也给带进了沟里,最关键的是她妈妈热衷于去外贸店淘,甚至淘到了名牌山寨款,但她妈妈仍以外贸店买衣服为乐。
在私底下的教育里,林妙可的妈妈也对她进行过度操控,在她17岁的时候,所有密码都和母亲共享,母女间毫无秘密。
但这也造成了林妙可和同龄人交往的慢热和闭塞,她同学说她跟你熟了才聊得来。
甚至据她妈妈爆料,在林妙可小学时期,就遭受过校园暴力。
在她的博客上,也确实有符合描述的照片记录。
但是林妙可的家里并没有正面给出反馈,反而是顺由事态发展,“避开就好”。
这会让林妙可的向内蜷缩心理愈发加重。其结果就是,她几乎没什么朋友,参加综艺的时候总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英语单词拼写比赛输了,就立马崩溃大哭。
也没什么自理能力,初三才学会过马路。
她的表现,并不那么像个孩子,反而像个小大人一样没有孩子气。这一点,陈小艺让她改过。
濮存昕也曾经表达过担忧。
那种神情,陈小艺当时学过,特别像。
那种故作乖巧的劲儿,是我们在某个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会喜欢的造作的懂事,但过了限定时段就该没了。但林妙可,从她的孩童时期保留至今。
前阵子被热议的艺考采访里,她依旧故我。
全篇采访很多人都看过了,但我还是放上了。
虽然网友们言语过激,但平心而论,这样的语言表达和姿态确实不太适合表演系。
而且在她的采访中,对所有问题几乎没有正面响应,都是绕着在回答,似乎很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是这样的表现,让记者为难,也让观者无奈。
父母们希望孩子好,人之常情,我们都理解。但过度干涉却总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欲望。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也有自己的性格与承受能力。父母对此浇灌了多少心血,也就给出了多大的压力,有些能承受的变成了参天大树,但更多的小苗却被压弯了腰。
毕竟我们小学都学过同一个成语,叫做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