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山处县南清水更鼓台,距县城约四十公里,是平江、浏阳、长沙三县市的分界处。山不高却也独领风骚,挺拔峻峭,被誉为“湘天一柱”,笔者不以为然,心里默神,650米高的山,岂能称湘天一柱,平江千米以上的山有十多座。亲临其境,登高远望,独览众山小,方圆三四十里,唯此山独尊,名不虚传。海拔虽不高,却崛起于平地,山虽不属大,却有山岳的风光。
《同治平江县志》地理志载:“自黄泥界西上,经黄土仑、南岳山,折入长沙界之龙头尖,以达于萸桐岭,龙头尖一曰九龙山(长沙志作会龙山)峭削云霄,九峰崱屴,石柱峰之北条也。县西诸山,皆以此为祖。相传罗子尝驻此,中有敕书仑、马迹石、更鼓台,山椒(山顶)有真武石殿,镌额曰:湘天一柱。”县志记载此山尤为显赫,县西诸山之祖,众山之宗。湘天一柱。
此山平江叫龙头山,又叫九龙山,浏阳叫龙头尖,长沙叫会龙山。因山峰陡峭矗立,有华山之险,又是长沙县的最高山,也就成了叫龙华山的理由。仔细推敲,山名叫龙头山或九龙山比龙华山应准确些。但不管怎么叫都有一个龙字,是罗霄山脉西北向绵绵延伸,由此入潇湘,下洞庭,龙脉之所在。
平江是个山区,而且是个盆形,有幕阜坐其北,连云守其东,福寿连绵于南。水止山界,平江地形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使汨水西流。而龙华山崛起于西南,居汨江之左,一直延伸至瓮江、浯口、栗山、向家,入长沙、湘阴境。县志载,凡长湘近界之山,多由平江发脉,是为汨水下游左岸诸山之宗,也成就了平江盆形的风水宝地。汨水下游右岸由英集岭西行有太平山、斗洞尖、五龙山为汨江右障,使平江山水别有洞天,藏气聚气,山清水秀。由此可见龙华山在平江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脉。
古人云,山如君,水如臣。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龙华山拔起于平地,可见其气之雄,其脉之旺。山属内气,如丘如堂,水属外气,如城如墙。山贵于磅礴,水贵于萦迂。磅礴则水与山而气浮,萦迂则山与水而气聚。都是由气而成,气凝而为山,气融而为水。水之所出必本于山,山之所穷即寄于水。由此可见龙华山之磅礴,清水之萦迂都是气聚气浮而成。龙华山山高水长,龙王井清冽甘甜,山泉与瀑布四季长流。行走在山间,尽闻水声,不见水流。清水之水缠绵于山,萦绕于山。故山得水而活,得烟云而秀,水得山而藏而润,清柔而媚。清水之水归于静,沉于思,流于恒。像母亲一样,滋养着一方清水人。龙华山雄浑澎湃,充满着激情,虚怀若谷,像父亲一样的担当,有一个圣者的胸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山水的浸染,山的体味的熏陶,水的灵气的洗涤,形成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情、脾气、爱好,以及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以及肤色、语言、民俗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土养人还有一个因素影响就是矿物质。矿物质是人体内无机物的总称,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与维生素一样,是人体必须的七大营养素之一。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有道理的。清水的水,清水的山,清水的空气肯定是养人的(金矿范围除外)。清水旧时名门望族不少,英才辈出。如今的清水人更是坐着金山抱着青山,日子越过越红火。清水人的皮肤要好些,清水人的大肚皮(胖子)要少些。
龙华山石殿有联曰:景日瞳瞳八部天龙游沧海,祥雲冉冉万方神俊奔潇湘。龙华山儒释道三教相融,山顶有真武石殿,供奉着老子老君神像。脉发三县,平江、浏阳、长沙,三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脉行浏阳,直走社港,无数山包翘尾抬头,簇拥着龙头,仰望着山宗,形成一尖。享有赤马殿,供奉着包拯老爷。
脉发平江,逶迤连绵,西吃汨江水,连绵九个山峰,至瓮江九龙村,天工地造阴阳太极图,鲜活写在汨江。享有麻衣殿,供奉着麻衣大孝。
脉发长沙,下金井移步春华,气贯长虹,水润四方。享有赤马殿,供奉着雷神老爷。
一山坐三县,水泽四方。山顶真武石殿,全由青石所成,石墙、石樑、石门、石窗、石条作瓦、无泥水石灰挂缝,无木无钉。取石材就在半山,石屋成,石材尽。其几吨重的石材堆砌,天衣无缝,堪称巧工天成。山顶有一天灵刺厮守着这老殿,树龄多长无从考证,属珍贵奇木,树干苍虬生长茂盛,树枝长满刺钉,长寸许,刺钉坚硬,只能眼观不能触摸。刺钉还是味中药,有祛风除湿排毒之药用。龙华山仅此一株,守护着石殿,屹立于山顶,也是一绝。山的西面有“定心石”,相传是明朝武当山张三丰第三代传人吴正缘道人在龙华山修道打坐的巨石。其石两米见方,“定心石”三个大字历历在目。石角刻有“中兴僧本修”。有联曰:定心石上试心情,乾坤翻转三百年。
龙华山见证了历史的风雨,关羽战长沙,在清水留下了不少历史记忆,有磨刀坑、磨刀石,有马蹄印。龙华山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场,是长沙保卫战的天然屏障,山上的战壕尚存,落马坡地名还在。
使笔者感到惊奇的是龙华山见证了平江远古的居民,史书记载,相传罗子尝驻此,中有敕书仑、更鼓台。罗人与卢戎人是有文字记载的平江最古老的居民,公元前680年前后就来到了平江。清水有罗人,芦洞有卢戎人。这是难得的古人踪迹。寻访芦洞,其地名有个“古源村”,探访清水有个“更鼓台”,我对清水的“更鼓台”产生疑问?历来只听说清水有个“光古台”,怎么改成了更鼓台呢?我不得而知。
罗人是夏商时代芈姓穴熊部落的一个分支,芈姓是颛顼之后,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就是颛顼(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黄帝的孙裔。罗国楚国都是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的孙叫季连的后人,始姓芈,季连的孙叫穴熊,是荆楚的先祖,罗国也是穴熊的后裔,罗与楚同宗同源。《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所以罗是一个以捕鸟为业的部落。河南还有罗山县之地名,甘肃正宁县、湖北宜城、枝江等地均有古罗子国的遗址。上山捕鸟为罗,后来下水捕鱼为网,天罗地网由此而来。
公元690年,楚国灭了罗国和卢戎国,罗人以国为姓,才改为罗姓,楚国将罗国、卢戎国子民迁湖北枝江。楚文王时,公元689年,楚人由丹阳迁都于郢,楚国都城距罗山大约只有20公里,楚对罗、卢两国仍有戒心,于是将罗、卢两国迁至长沙汨水之南。所以罗人和卢戎人是被楚国灭国之后被迫迁来的,而且是举国搬迁,才有当时的罗县,古都城在湘阴境。汨水上游龙华山也是罗人定居点,才有县志的记载。罗人和卢戎人是平江古老的居民。龙华山下的“更鼓台”,笔者认为应是“光古台”,是古老的罗人留下的地名,是历史的记忆,有可能是后人不了解这一历史,将“光”念成“更”而演变成了“更鼓台”。在更新村这个地方,县志记载还有一个“敕书仑”之名的地方,查寻无果,实是遗憾,这也是罗人留下的地名,一个资格很老的地名。卢戎人在芦洞留下了一个“五等”和“古源”的地名。“五等”是子爵国的等级。罗子国和卢戎国都是子爵国的称号而为五等。“古源”和“光古台”一样,是地名历史的记忆,是尤为重要的历史符号。当然,此说是笔者一家之言,有待专家和民俗文化工作者予以论证。青山不老,清水长流。
戊戌年春月于平江六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