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BYD,build your dreams,比亚迪的梦想是“绿色”的梦想。
谈到比亚迪,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确,连续8年稳居国内新能源车销冠地位、市值已跃居车企界世界第二、唯一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在车企界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实际上,比亚迪的雄心从来不止于此。电动汽车大王还有一个光储巨头梦,更是一个坚定的新能源筑梦家。
比亚迪的光储业务已历经13年的发展,小到家庭储能产品,中到工商业储能系统,大到公用级别集装箱系统,涉及全球50多个国家、300多个城市,目前全球总销量已经超过1.7GWh,并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
国际投资界奇人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比亚迪和他的创始人王传福:有梦想、有技术、有策略,脚踏实地而又不失技术家的优雅。
回顾比亚迪在光储领域的奋斗历程,这一评价再合适不过。
一、以梦为马——三个绿色梦想
比亚迪的简称是BYD,全称“build your dreams”,意思是“成就梦想”。
在王传福的愿景里,这些梦想是“绿色”的,它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梦想是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对我们人类、对我们地球是唯一可持续的。这也是我们比亚迪的第一个梦想。”王传福说,“太阳能才是真正能够伴随我们人类一百年、一万年,一百万年的可持续能源。”
第二个梦想是储能。
“太阳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晚上没太阳,它是不连续的能源,这时候就要用储能。”王传福介绍,“中国的沙漠只要1%的面积铺上太阳能电池板,我们中国1000GW的火电站、水电站关门就可以了,就够了。”
比亚迪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动车。
三个梦想,都是围绕“如何解决能源问题?如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为社会解决问题而生。
多年来比亚迪一直致力于将这三大梦想串联整合,打造一个围绕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的新能源闭环。
如今,第三个梦想已经照进现实,从大巴、出租车、私家车,再到矿山用车、机场用车,港口、码头……比亚迪近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已遍布全球。
(比亚迪K9在日本京都运行)
(2021年5月20日,比亚迪第500辆纯电动大巴交付) (2021年5月20日,比亚迪第500辆纯电动大巴交付)
而有关光储的梦想,比亚迪也从未停止过追逐。
二、策略为先——创新与坚守
1.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储能
众所周知,凭借着铁锂电池的创新技术,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成功登顶。事实上不光如此,比亚迪也是国内首先将铁锂应用于储能,并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推广的企业。
早在2009年,比亚迪就在深圳坪山厂区内打造了一个由风电、光伏、电池储能组成的能源试验田“未来村”,24小时内的用电,均来自绿色能源。
“村”里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座1MW/4MWh的储能电站,也是国内首套兆瓦级锂电储能电站。从此“第一个吃螃蟹”的比亚迪,开启了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的尝试。
从2010年到2013年,比亚迪完成了所有储能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积累,并且通过一系列示范工程验证了锂电储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在国内储能产业还一片荒芜的当时,比亚迪率先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
2010年,比亚迪参与的南网宝清电站是国内首个电网侧项目,签约仪式上邀请了股神巴菲特前来助阵;2011年,国网张北风光储战役打响,在这个总投资100亿的项目中,比亚迪揽获储能最大标包6MW/36MWh。
在随后的几年里,比亚迪则是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海外市场,因为彼时国内的储能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下游的应用空间有限,低价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公司在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精力,与其在国内和同行们“内卷”,不如瞄准利润更高的国际市场。
2011年比亚迪接到了与美国雪佛龙的4MWh的储能订单,向海外出口了第一个集装箱,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比亚迪首个对外出口的集装箱式储能系统)
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仅2015年一年,比亚迪总共向美国储能市场出口了100个集装箱,共132MW的储能电池产品,价格也是当时国内市场的2倍。
产品也从家庭储能系统,到工商业储能产品,再到公用级别的集装箱系统几乎实现了市场全方位的覆盖。根据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近日公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报告显示,在2020年度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比亚迪成为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引领储能行业风向。
(2)光伏
早在2000年,比亚迪就开始涉足光伏领域,并且已掌握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技术,在同行里可谓一马当先。
(2015年比亚迪最新推出的光伏组件Module 2.0)
2016年,基于电力市场长期存在的电力调配不均衡问题,比亚迪在全球率先推出光储一体化的方案思路。光储一体化方案把电站发的电通过储能系统存起来再稳定输出,帮助电网解决平衡需求,大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性。
比亚迪海外太阳能销售总经理赵彤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重点永远在应用端。不管什么新能源技术,最终要解决电力不平衡、电力短缺问题。单纯增加光伏发电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加了不平衡问题,甚至造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相互攻击。从应用侧入手的光储一体化才能稳步增加新能源的保有量,解决不平衡问题。”
2016年到2017年间,比亚迪在英国连续成功签下60兆瓦时和180兆瓦时光储一体化的两个大单,并为客户提供了16%以上的投资回报率。
2.在瞬息万变中坚守最初的光
然而,光伏业务光伏组件领域日新月异,20年的长久岁月里,比亚迪一不留神就“掉了队”。
起初是多晶硅组件被单晶硅的“不可逆转”式的取代,然后是大尺寸组件的汹涌来袭。虽然2020年上半年,比亚迪推出了新型单晶158组件,可市场“斗争”的焦点早已不再是“158”和“166”,而是更为前沿的“182”和“210”之争。
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但常年亏损的比亚迪却一直没有放弃,毕竟,光伏这个江湖再怎么变,也都是比亚迪梦想起源的地方。
2020年9月比亚迪毅然决然入股阿特斯。此处体现出比亚迪管理层的高瞻远瞩。
(阿特斯光伏电站)
阿特斯作为全球组件巨头之一,在组件技术的升级迭代方面始终保持领先性,与其通力合作,或许可以保障比亚迪的光伏组件业务不至于掉队。另一方面,阿特斯也拥有全球电站业务开发优势,比亚迪亦可借其拓展组件销售渠道。
如今,在与阿特斯现有业务互为配合下,比亚迪经营20年的组件业务正逐渐恢复光彩。
三、技术为王——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1993年,王传福发现,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电池产业一度成为“贵族产业”,而在中国还未出现拥有二次充电电池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国外的废旧电池在中国都是香饽饽。
他深深地意识到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
因此,时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总经理的职位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扔掉“铁饭碗”,下海单干。
之后王传福成立了比亚迪,一路填补了国内二次充电电池的技术空白,甚至一度超越全球电池巨头三洋、索尼等大企业。最高时,全球每三个手机就有一个手机使用了比亚迪的电池。
王传福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就是骨气。我们中国人不笨也不懒,为什么在全球没有拿到相应的地位?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在布局光储的路上,比亚迪也同样争着“这口气”。对于身处瞬息万变的行业洪流中的企业而言,最硬的底气莫过于技术保持领先。
在国内储能市场需求日渐增长的背景下,比亚迪发起了新一轮的产品技术攻势。
2020年8月,比亚迪首次将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公布于众,产品形态一改过去的集装箱式,而是更加模块化和标准化,业内人士也将其视为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认为比亚迪把造动力电池的创新,应用在了储能系统上,把车规级电池上对空间的极致压缩,投射在了集装箱体积的储能产品上,以“降维打击”的思路,推动储能发展。
不仅如此,按照计划,2021年比亚迪还将在后续的BYD Cube系列产品搭载刀片电池,等效40尺集装箱面积的电池容量可以超过6MWh。这意味着储能电站的占地面积是缩小到不到现有的一半,所有项目的土地、施工、线缆费用都会跟着显著下降,从而推动整个项目成本全周期的下降。
如今,比亚迪正在按计划行进,今年年底将建成8条刀片电池产线,实现20GWh以上的年产能目标。另外广东汕尾陆河工业园也正在筹建年产10GWh自动化储能装配产线,建成后电池储能产能将增加10倍。
四、光储丰收,近在眼前
目前,比亚迪已建成全球首个MW级商用电池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用户侧铁电池储能系统,全球首次实现电池储能技术在核电应急电源领域的成功应用,全球首次推出家用储能产品模块化理念等,是名副其实的储能行业领军企业。
根据比亚迪公告的2021年11月份产销快报,2021年1月至11月份,比亚迪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为32.873GWh,其中2021年11月装机量为4.883GWh。预计2021年全年比亚迪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为38GWh。
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其光伏、储能产业的价值进一步释放,未来的比亚迪不可限量。
万亿比亚迪,已经离我们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