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流消费意识向超前消费逐步变迁,以消费金融为核心的3C电子产品、汽车等生活耐用品信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
当下,发展潜力巨大的汽车金融市场吸引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汽车金融公司、汽车制造商等众多市场主体参与,行业规模持续提升,尤其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之下,借助新兴科技,“互联网+汽车金融”这一模式在获客、风险管理、信贷审批等方面具备优势,备受行业青睐。
购车环节迅速互联网化
《中国汽车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分析指出,汽车产业链较长,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且横跨第二与第三产业,相关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汽车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以往传统的汽车金融在车辆购置环节,其相关的金融服务多发生于线下,然而现在,从购车前、购车中到购车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迅速的互联网化和金融化。借助互联网平台,二手车、融资租赁等在汽车金融链条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车辆具有转让方便、变现能力较强等优势,对于不少P2P网贷平台而言,在行业转型整改的大趋势下,一般的车贷、汽车经销商贷款以及汽车租赁融资等汽车金融业务已成为了包括微贷网、投哪网、车e贷等网贷平台的核心业务,并迅速发展出车商贷款、汽车抵质押、汽车消费信贷与汽车融资租赁等多种服务车企、经销商、购车人的业务模式,而车贷也成为了网贷平台主流资产之一。上述《报告》预计,2017年,P2P车贷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以上。
据零壹财经的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至少有453家P2P平台以车贷为主要业务,P2P车贷交易规模在2017年上半年达到约1060亿元。
事实上,由汽车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特性决定,互联网化的汽车金融仍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汽车金融业务还需要线下的专业团队来为业务提供支持,包括了项目筛选、抵质押车辆评估、贷后管理等。
汽车金融公司积极“触网”
以线上为主导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依托自身流量、入口、平台化等优势,打破了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在汽车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催生了行业新格局的形成。在“互联网+”趋势下,汽车金融公司则继续低调深耕,提出了互联网化与数字化发展战略,凭借专业化优势,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服务当中,解决客户服务中的“痛点”。
汽车金融公司以提升效率与改善客户体验为出发点,通过创新开发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产品,借助技术手段改善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协调融合的一站式数字化金融服务。如宝马汽车金融上线了“移动管家”,客户可以通过移动端,查询合同信息、还款情况,更改个人信息、操作还款等。
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了产品营销、信息管理与获客渠道上。一方面,借助当下具有较强传播度的自媒体平台,在宣传产品、提供业务信息的同时,获得潜在客户线索,丰富获客渠道。如上汽通用汽车金融通过互联网已经获得了累计超过400万的客户线索;另一方面,多数汽车金融公司将服务入口拓宽,开放了在线申请、在线预审等通道。不过,购买、签约等大部分的业务流程仍然在线下进行。
汽车金融公司这类传统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机构,线下客户粘性较强,所采用的风险管理、贷后跟踪等流程与制度也是从线下出发,搭建并完善形成的,将互联网嵌入已标准化了的服务机制中,非一朝一夕。目前,汽车金融公司尚未进行“互联网+汽车金融”模式的深度挖掘,其互联网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筑牢风控“防火墙”
不论是在以线下为主的传统汽车金融服务模式下,还是在新金融崛起中以线上为主的“互联网+汽车金融”模式下,毫无疑问,风控都是汽车金融的核心,汽车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痛点”不容忽视。
当下,在互联网汽车信贷领域,各个平台与公司仍然面临着因征信体系尚未完善、诚信教育缺失等所导致的诈欺、恶意拖欠、一车多贷、身份盗用等种种问题。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在反欺诈、身份识别、贷前贷后追踪、用户画像等层面对于汽车金融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报告》指出,利用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以为车主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当互联网汽车金融服务了一定量级的车主后,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对车主其他需求二次深度分析与挖掘,从而为其提供一系列的配套金融服务。
大数据对汽车金融服务的渗透越来越深入,在改善用户体验、实现资产精准投放的同时,完善风控体系,提升风控效能。如微贷网创新建立了“智能决策森林”风控体系,平台可基于该体系的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
不过,大数据风控中仍然存在着数据混乱与缺失等问题。互联网汽车金融机构还需进一步提升收集、清洗、分析、存储数据的能力。
汽车金融公司的风控不仅需要单个平台夯实自身的风险管理,更需要全行业在大数据环节中打破机构之间的壁垒,推动行业协同与信息共享,搭建动态的汽车金融风控体系,为汽车金融行业把牢风控第一关。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