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承三顾 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 蜇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 羽扇纶巾附征尘
龙兮 龙兮 风云会 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 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卧龙吟》(94版央视《三国演义》插曲)在剧中,当诸葛亮义无反顾的决意追随刘备时,这首插曲便适时而起,不仅歌词颇具古风,且配乐又以古琴入曲,更兼曲调高度契合词意,升如腾龙冲霄,落如倦鸟投林,更显意境悠长:孔明久居林泉,不期玄德三顾,遂出山,从初离卧龙岗,至星陨五丈原,呕心沥血,终其一生。观其生平,正应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八字,又有杜工部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每思于此,不禁喟然而叹……一曲唱毕,余音不绝,令人思绪难平。一首优秀的BGM和插曲,往往在情节发展最高潮之时响起,如钱塘潮涌,碧海波生,常有画龙点睛推波助澜之效,当年央视三国此类插曲可说信手拈来:
吕布初得赤兔马时,“骐骥有良种,宝马待英雄。长驱疾如电,真堪托死生”——《赤兔雄风》
曹操宛城大战时,“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淯水吟》
刘备携民渡江时,“百姓何辜遭离乱,欲渡长河少行船……古来壮士多苦厄,鲲鹏何日得高旋……汉武秋风辞意健,英雄何须叹华年”——《民得平安天下安》
赵云威震当阳时,“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一袭战袍鲜血染,当阳常志此心丹”——《子龙赞》
更有刘备娶亲时,“……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刘备招亲》。虽然此段歌词取自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但曲谱悠扬婉转,更兼刘备娶亲时身在江东吴地,故歌曲以吴侬软语娓娓吟唱出你侬我侬,确是风雷激荡金戈铁马中为数不多的轻灵乐音……
插曲,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能牵引观众情绪如洪水决堤,竞似凌驾于剧情之上,几欲“喧宾夺主”。(参见古城会时的《那一拜》,直教泪湿衣襟)央视三国插曲或壮怀激烈,或荡气回肠,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观赏性,颇有古之遗风,更值得一提的是,乐曲演奏时的主乐器通常是笙、古琴、洞箫类的民族乐器,除了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有极强的代入感与历史厚重感,仿佛穿越千年,足见主创团队的用心。对比这些,新三国几乎没有堪称经典的插曲,而BGM演奏竟然是采用西洋交响乐,这就显得和我国古代三国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除了配乐,新老还有哪些差距呢?
一、不得不说的服化道
服装:显然央视三国的冠服更加考究
“天地玄黄”语出《易经》,这《易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智慧之所在,天地玄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天、地颜色有黑、黄之分。故此在央视三国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朝堂之上,文官朝服颜色为黑,戴进贤冠,武将朝服颜色为黄,戴鹖冠,这些都是很符合当时实情的。而新版三国朝服清一色幽黑不说,百官不分文武竟然都是统一制式的獬豸冠。
再到战场看一看,央视三国士兵军服魏蜀吴分明,新三国孙曹刘三家又是几乎统一制式的黑色衣甲;央视三国士兵多是布衣外面罩上简单盔甲,虽然简陋但很符合当时的生产力。
新三国将领也就罢了,可下面动辄几十万士卒包括司职擂鼓的小兵都是人手一身精美的盔甲,讨伐董卓时,各路诸侯的头盔甲胄的样式花纹更是一副比一副精雕细琢,显得华而不实,古韵全无。
化妆(发式):披头散发几时休
散发到束发,是人类社会从原始转变为文明的重要标志,且束发之礼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我国古代,束发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大事,男孩三四岁至八九岁时,头发一般是自然下垂。八九岁到十三四岁时,会把头发中分后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到了十五岁时,就要把头发解开,合扎成一束,即“束发”,待到男孩长到20岁,则要行冠礼,即在宗庙中把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以示成人。所以在新三国中当看到董卓,吕布,华雄,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庞统,司马懿,曹丕等人的发式时,区区实在难以入目。
道具
客观讲,新三国兵器打造的不错,据说曹操的佩剑“倚天”就耗费了十万块真金白银,剧组可谓财大气粗,这一点央视三国比不了,为了物尽其用,当年的1.7亿可能还不够花呢。
二、人物塑造
平心而论,新三国中的荀彧,许褚,献帝,鲁肃,曹丕,许褚还是比较立体和丰满的。但要非说这些人物比央视三国优秀,却有失公允,因为在新版中,这些人物的戏份和台词都十倍于央视三国,这种对比之下要说老不如新,道理何在?而区区以为,新老鲁肃也不必放在一起比较,原因在于两版鲁肃塑造的方向和切入点截然不同,老版鲁肃侧重为宽厚长者,新版鲁肃却是治世能臣,所以两个鲁子敬都很成功。类似的还有新老刘备,网上说老版刘备不如于和伟,其实这也是塑造方向的问题,央视刘备紧贴原著,而罗贯中虽将刘备描写成一代仁主,却几乎未提及其雄才大略,而于和伟针对这一点做了很好的补充,所以我们看到,老版得其“仁”,新版得其“雄”,很难说哪个更胜一筹。
那为什么说人物塑造方面老版优于新版呢?
因为新版纵然几个配角出色,但再出色的配角也拯救不了主要角色的不成功,例如曹操和诸葛亮。陆毅的短板尤为明显,舌战群儒,骂死王朗,火熄上方谷等等几场重头戏对比下来,他彻底被唐国强拉开了差距。
那新版曹操如何呢?
很好,但好的是剧本里曹操的人设。可在剧中却被陈建斌演砸了。
A、陈建斌有个小动作非常的不好,说完一句话后总要扁扁嘴,演雍正时就是,到了曹操还是,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两个角色出现了相同的而且是没必要的动作,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他扁嘴太抢戏了,以至于曹操蓄了长须都后都遮掩不住……
B、台词功底不佳。台词很能考验一个演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古装戏中。台词节奏讲究高低错落徐疾有秩,而陈建斌的台词土不土,洋不洋,一贯平铺直叙,几无抑扬顿挫,实在是欠缺美感。尤其是那几声干笑(见第一集曹操于司徒王允府中饮宴),与其说那是笑,倒不如说只是压低嗓子发出几声“哈哈”而已,太过浮于表面。最不堪入耳的是赤壁大战前夕的横槊赋诗,陈建斌的节奏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首千古名篇《短歌行》顿时意境全失,淡如白水。
C、细节欠妥。
1.撒尿。从演义原著中祢衡击鼓骂曹时脱的赤条条,旁观众人尽皆掩面这个细节中不难发现,在当时公开暴露是一件有违礼法为人不齿的事情。但在新版中,有落笔成章之能、号称“三曹”之一的文学家,贵为几十万军团最高统帅的曹操为什么会罔顾威信抛却形象,总要当街小便来挑战我们脆弱的视觉神经呢?
2.战场吃零食。长坂坡的重重围困,并没有阻住赵云,子龙一人一马一枪一剑往来纵横,直如虎入狼群,曹军上下舍死忘生,曹操却在后面嬉皮笑脸的剥着花生谈笑风声,麾下兵将在青釭剑低血肉横飞,难道你也吃得下?难道你也笑得出?跟随你东征西讨的子弟兵死死伤伤,难道和你没有任何关系?相比之下,鲍国安的处理是:一脸关切,双眉深锁,时不时抬手擦拭额前冷汗。在《雪豹》中还有同样的情形,由于张仁杰的错误指挥导致数名战士不幸牺牲,周卫国,铁骨铮铮的汉子,斥责张仁杰的时候怒目圆睁,眼里含着泪,为了那些死去的弟兄。所以私以为,面对牺牲,鲍国安和文章的反应才是接近真实的,而绝对不会是陈建斌的那种吃着花生唠着嗑!试想一下,霍去病,岳飞,朱德,彭德怀,巴顿,隆美尔在指挥作战时的严肃场合,不去看沙盘,不去量地图,而居然在——吃零食,是有多么的不符合逻辑。
曹操和诸葛亮不成功的三国剧,也就失败了一半,即使部分配角灵光频现,终究也是于事无补。
关羽如何呢?
客观的讲,于荣光是个不错的演员,圈内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演技日臻成熟,能文能武,可忠可奸。可惜编导只在金矿边上草草刨了三五下,不过是收获了几块散碎金子。于荣光在新三国中虽然武戏精彩,但文戏并不讨喜,一身演技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最大的短板在扮相上,只能说他的眼形,脸型以及身高,都不太适合关羽这个角色。
陆树铭,不管他有没有其他出色角色,也不管他一壶老酒究竟喝了多少壶,单论关羽,让陆树铭装扮上往那一站,咱们暂且不论其神只观其形,就已经比其他版本的关公胜出一筹了,更何况陆树铭那不怒自威,凤目生寒,睥睨天下的气质了。陆版关羽有多经典,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手办举例,关羽手办,大多都是照着陆树铭的形象制作的。
三、情节逻辑。情节的合理改编无可厚非,但新三国中的部分情节更像是画蛇添足:
貂蝉不再是舍身取义的伟大女性,而是甘心去和人品卑劣的吕布谈情说爱。
张飞在关前对吕布进行一对一培训,将“三姓家奴”这个概念解释了个通透。
官渡之战曹操居然令美人献酒,除了献酒,还献了媚眼,这真的和三国整体格调不搭。
强行加入大乔小乔与孙策周瑜的恋爱经过。
诸葛借风之后居然是在小乔的帮助之下才脱离险境。
关张时常合伙挤兑诸葛亮,张飞也就罢了,关羽熟读春秋大义,不该如此啊!
张飞居然大呼小叫的掀翻孔明桌案,而孔明不发一言,待到张飞离去,才突然如梦初醒似的训斥旁人,弄的好像张飞在时不敢作声似的。张骂诸葛“村夫”,诸葛骂张“屠夫”,典型的将相失和。放眼魏吴不乏虎狼之将,也没怎么见荀彧郭嘉周瑜鲁肃这么受气,这个情节,倒显得孔明落了下乘,双商低下,十分无能。
曹操令众人作赋时,曹丕连夜奋笔不辍,第二天司马懿居然对曹丕说“公子的房间为何一夜都亮着灯?”别闹好吗?多疑如曹丕听了此言多半会想:我是魏王公子地位尊崇,我的府邸守卫森严,司马懿你不过是外姓臣子,我点灯与否你如何得知?难道周遭有你司马的眼线?你意欲何为啊? 所以我说,司马懿此话出口,无疑是授人以柄,以仲德之老奸巨猾,不会这样口无遮拦。
庞统居然主动送死在落凤坡,与“卧龙”齐名的“凤雏”怎么会出此下下之策?老板一旦不听从意见,谋士就自己把自己弄死,那这世上就没有管仲乐毅张仪苏秦了。随后庞统又遗书阐明是自己出卖张松,为己方私利视他人如草芥,行为之拙劣卑鄙堪比吕布。
上方谷之计虽未成功,但诸葛身为统帅理应古井不波,另图良策,而不是絮絮叨叨怨天尤人,这样显得毫无深度,更涣散军心。
过多的加入了儿女情长和宫斗情节反为不美,落了俗套。
………
四、武打场面
实事求是的讲,央视三国的武打场面确实不够完善,除了动作设计的缺憾,剪辑和镜头的切换也很生硬和不自然,常常还会在打斗的动态镜头中间突然穿插静态镜头如人物的面部大特写,这种静态镜头只要超过一秒钟,就会极大地影响武打场面的连贯性,破坏了节奏。
五、台词
A.看得见的台词。
1.大白话类台词。
不同的影视剧类型要有不同的台词风格,比如《乡村爱情》,我们就要听接地气的大白话,满嘴之乎者也的那能叫乡村题材影视剧吗?但三国背景的影视剧,台词最好就要文雅一些书面一些,新三国的台词广受诟病原因之一就是大白话过多:“老母鸡变鸭”,我不觉得一千八百年前会有这词儿,“祸事了,祸事了”,我真怕接下来会说,孙猴子打进洞来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天呐,我的天呐”,“主子爷”,“我愿意沉浸在小姐的芬芳里”,“貂蝉是我的命根子”,“老臣命苦啊,苦的就像石头缝里的黄莲”,“我爱死他了”,“刘皇叔,你以为这样做就会安抚一颗被你伤过的心吗?”……为了不被这类台词带偏,不才观看时还要时常提醒自己这是三国剧。
2.穿越类的台词。
“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生做人杰,死亦鬼雄”,“投鞭断流”……
3.词语的错用。
“我本官”——陈宫。本官已经有'我'的意思了。“列位诸公”——袁术。列位和诸公语意重复。“相敬如宾”——曹操。相敬如宾指的是夫妻间的关系。“奴婢”——貂蝉。你都司徒义女了,还奴婢个啥。其它还有:大臣和董卓说话的时候自称“臣”,董卓居然称呼大臣为“爱卿”,刘备面试完庞统,封官时居然用“敕封”,关羽之死居然用“宾天”……
4.读音的错误。
开门揖盗,是yi不是ji,金祎,是yi不是wei……
老版有没有诸如以上的失误呢?当然有,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后,黄盖说的“吴蜀联盟”,刘备称呼当时的皇帝为“献帝”,但这些与新版比较起来,就太微不足道了。
B.听得见的台词。
这里指的是演员口中“念”出的台词,这种台词虽然看不见也抓不着,却能直透人心。在央视栏目《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演员斯琴高娃作为嘉宾,朗读了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写给母亲》,大意是怀念逝去的母亲,她一张口,便将情真意切的情感掰开揉碎,浸入到文章的每字每句当中去了,朗读声轻缓徐来,老演员深厚的台词功力显现无疑,令主持人董卿和在场的观众深深动容,待到节选散文结尾处甫一读毕,听者早已涕泪长流。董卿:“让您难过了!”斯琴高娃:“也该难过一次了!”说罢,两人相拥而泣,不少观众亦泪洒现场……由此可见,优秀的台词感染力恐怖如斯,央视三国便是如此。影视剧的台词写的固然好,但经优秀演员之口“念”出,更显的锦上添花。好的台词功底,能赋予简单文字以神韵与灵魂;好的台词功底,更如一只无形之手,轻而易举的掌握住观众的听觉。央视三国的著名场面三顾茅庐,隆中对,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秦宓问天……无一不是听觉盛筵。这些片段,不仅文字优美,对白流畅,言简意赅之余,平添三分古意,听来如金风送暑,甘醴入喉,充分彰显了我国汉语之美。
故事的发展,事件的铺垫,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贯穿始终的台词,而缺少了颇具韵味的人物对白,会使影视剧作品逊色不少,新三国欠缺的,就是这样一种味道。
三国文化一直长盛不衰,但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却各见参差,央视三国虽然称不上阳春白雪,但也绝对是鸟中之凤鱼中之鲲,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个版本到底经典在哪里,除却文中赘述的毫末之言外,更多的微妙处当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恰如美猴王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求仙,忽一日菩提老祖宣讲道法,祖师座下弟子虽众,但却无人窥得门径,唯有孙猴儿听到妙处时喜不自胜,遂得了机缘,于夜半三更之时习得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