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伟大的人从未离去,那些伟大的思想从未消失”,以影像著史,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曾于2020年播出第一季,在千年时光的回溯中呈现了大一统与民族融合的过程,收获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谓叫好又叫座。
2月28日19:30,这部现象级纪录片的第二季将登陆湖南卫视、芒果TV。纪录片继续以大脉络、大写意诉说中国何以为中国,用前沿的视听技术、创新影像叙事,为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演进史。第二季在叙事上承接第一季,用10集篇幅梳理从盛唐拐点到辛亥革命,纵览千余载思想源变。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支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第二季从李白与杜甫讲起,以诗证史
不同于一些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国》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引线来展开。纪录片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曾表示,“以人入史、以人述史”,因为人的命运可以映照历史流变。比如第一季第一集《春秋》讲述了孔子和老子的一场会面,虽然孔子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的思想却穿越千年,至今仍给人类以启迪和滋养。而后一集的落点选择“小人物”——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者阿倍仲麻吕、“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李巧儿和翟生、长安西市的粟特商人等。给观众带来的认知是,历经一代代的努力,中国走向了盛唐。
今晚开播的第二季第一集《惊变》从盛唐讲起。本集依然以人述史,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诗证史”的创新角度,通过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生平与创作的描摹,勾勒大唐兴衰,映照历史流变。这一集中,李白与杜甫,“一个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一个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纪录片以诗证史,将大众熟知的安史之乱、李白与杜甫,用新颖视角加以展现。李杜二人的命运跌宕,既折射了一个朝代走向,也映照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出世的“道”与入世的“儒”,首次在这个历史拐点中萌发出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而这一历史切入点的选择,也呈现出了创作团队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与感怀。
事实上,《中国》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更追求独特的叙事角度,在保持一贯的自然美感与诗意品质同时,更讲究一集一风貌、每集都有新风格。《惊变》之后,《梦境》《大都》《市井》等主题将依次呈现如梦境般的宋朝,聚焦民族融合、文化下沉的元朝,在季风中浸润的明朝等,用大众熟悉又陌生的叙事视角讲述一个个影像了中国命运的人与瞬间。从整体上说,第二季呈现的史实更加丰富,在选取的人物、还原的历史场景以及故事感等方面也都将在第一季基础上升级。
在一众来自各大高校及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历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主创团队从故纸堆与遗迹丛里推演出历史的细节,用大写意与大脉络梳理出历史长河涌动的方向,更以古今之间共通的情感及共有的生活体验,凝聚出隔着千百年亦能击中人心的力量。乘着步辇出行的皇帝、拉着二胡享受午后的官员、目睹民众流离失所的诗人、将毕生抱负投射在作品里的戏曲作家……在这样一个鲜活的历史时空里,一些关于历史的印证与反思,恰恰在那些古今相通的生活印记、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里沛然生发。
激活全景式历史时空
延续原班人马打造,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吸纳一众观众反馈及专家建议后,在原有“大片化”“假定性美学”“技术赋能”等的创作基础上,深化了对叙事的钻研以及对史观的系统表达。一方面,历史人物的选择趋向多元化,诗人、画家、戏曲家、皇帝、大臣……多阶层、多侧面,打造了一个全景式的历史时空。同时,加强对叙事的挖掘与探索,增加历史知觉,梳理并描摹出数条并行的脉络主题,深刻展现中国一路走来的思想、政治、经济及文化沿革。
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为了能深入浅出地将历史影像化、简明化,导演组邀请了国内致力研究不同朝代领域的十多位权威历史学者,坐镇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包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双一流”特聘教授王小甫,中国历史研究院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冯立君等。诸多学者专家的参与,让第二季《中国》得以拥有扎实且鲜活的基底,在历史长河里恣意穿梭,不落窠臼亦不故作新词。
两重实力加码之外,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萨日娜等老戏骨的加盟,也让《中国》第二季里对历史时空的构建显得更为精准与生动。李雪健饰演的乾隆皇帝,一面展现“十全老人”的休闲日常,一面又威严地接受英国来使的觐见时,几百年前的那些瞬间跃然屏上。萨日娜饰演忽必烈的母亲——“四帝之母”唆鲁禾帖尼,这名传奇女性的出现,是对铁马金戈的凝视中注入一层温情。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鱼宏亮评论:“在形形色色的历史影像中,《中国》把握住了那个时代最有张力的历史画面,并以精彩的叙事方式传达给了大众。”
探寻中国精神脉络
早在第一季,纪录片《中国》便以三套文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时空。叙事上,打造第一重文学本,取舍有度、阐述有方,用今人的认知体系切入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与事;影像上,再次创作第二重拍摄本,以生动、具体、可感知的视听语言,将一段记载变作一段声画;而到了第三重解说本,则集前两次创作之精华,让声、画、影交相辉映,更让信息、叙述、观点与情绪达成平衡。
此番第二季归来,这种创作模式磨合得更为圆融。醉卧长安酒家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扬肆意,几乎是盛唐开元的化身;宋徽宗赵佶,在玉璧上大步流星,沉浸在对至美的追求之中;在渲染嘉靖皇帝的多疑之时,一池深潭、光影斑驳,折射出他幽微的内心,帝王心术跃然屏上……解说词与画面互相激发出邝美意蕴,同时又服务于叙事的大脉络,简明有力。
随着年代的推进,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的影像风格也出现了一定变化。片中适当启用特效,并在“假定性美学”的表达上,融入了不少写实表达,以一种独特中式表达,创造出独属于纪录片《中国》的影像风格。在画面构图上,《中国》充盈着传统美学风格,无论是在自然风光中的外景还是宫廷屋内的内景,都有一种独特的中式留白;在画面质感上,电影级画质依旧,但色彩表达又在光影流转中浓郁不少;而在拍摄方式上,纪录片以宽画幅来呈现重要场景及历史时刻,大气写意,可迅速将观众带入其中,感受历史的鲜活脉动,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纪录片《中国》式”的中国美学——其意蕴是古典的,而技法是现代的;其志趣是中式的,而表达是具有世界性的。
这样的碰撞结合,让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表达中国情怀、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通过对人物自我和生活画面的渲染,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构建出一种更加年轻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表达,恰恰印证了中国精神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能力。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是什么?这是纪录片《中国》创作的初心。如果说《中国》第一季通过溯回春秋到盛唐的制度与思想脉络,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大致的答案;那么第二季,这份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将被描摹得更为清晰。
作者:王彦
编辑: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