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木兰,众人知道多少?早在北魏时期,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就已经反应出了最真实的状态,而后期所编撰的模板,不过是由最原型的东西慢慢发生迁移,从而变成我们印象中所熟悉的花木兰形象。其实除《木兰辞》之外,并无相关史料记载,该女子姓名不详,籍贯不详,往往具有争议,但无法否认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人们不能满足短短的《木兰辞》的原因,那种精神所具备的描述绝不应该只有少数记载,我们需要传承,忠君报国不须悔,女儿何为志气昂,不只是男子,女子也应该有那么一份情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那个以男子为尊的年代,终究还是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或者说是限制了大部分人的思想,之后花木兰恢复女儿身份也表示了人们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没有出现过,没有成功过,人们是不会相信的,而花木兰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相信。《花木兰传奇》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称之为历史剧,更多的是偏向于“传奇”两字,传奇色彩是很强烈的,她的一生本来就是传奇,而用普通的语言表达,在情感上的传播上,人们也像是背书一般的随着一个个字符悄然溜走,能叙述的也变成了口耳相传的故事罢了,能感悟到的也是差不多的精神力量,到底缺了一份感同身受,我们需要从剧情中不一样的东西,才算得上是感悟,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粘贴复制,或许它与历史不尽相同,但它所告诉我们的也具有更多的涵义。
《花木兰传奇》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概括地说就是身为女子和身为男人的两个阶段,前期是她从一个普通的绣娘成长为天下第一绣娘的过程,后期就是她由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的故事。两个故事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如果没有她成为绣娘的经历,或许她想要成为一名战士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几句的描写下面便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以说关于木兰从军前的故事,原文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叙述,只是进行了一两句的感叹,便步入了最重要的过程,全篇都是比较气势高昂,只有前往战场的途中才有一些感慨之意,前期花木兰成为天下第一绣娘其实都是添加上去的内容,但也可以是铺垫,正因为有了这一段故事情节和众多的意外,才能让她的身手成熟起来,让她的气势发生改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绣女,你认为她有那个能力代父从军吗?纵然她性子倔强,她的父亲也不会允许她白白送死,而她之后忠君报国的理想也不会得以实现,正是她经历的多了,她的能力思想才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没有人的转变是无缘无故的,也许你认为很小的一件事,在他眼中却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更何况是一件在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很严重的事——手腕受伤,这意味着她不能再绣花了,她为绣花而付出的一切,也变得没有意义,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既然手受伤已经无法挽回,那就做自己能够做到的吧,换另一只手练习,从头再来,是需要极大的决心与毅力的,但并不是没有希望,花木兰从一个小小的绣女成长为一代女将军所付出的努力,从来都不比任何男儿少,相反,她需要承受的,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都比旁人要大。
作为一个女性,想要在战场上存活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有好的身体。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又要以符合常理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她有一定的实力傍身,看似柔弱的身体并不一定是柔弱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作品会一定的改变花木兰的形象,甚至是过分夸大。比如说天生力大无穷,身材高大,不像女人等等。从寻常最合理的角度推测,其实大概也是花木兰身体底子好一些,农家妇女并不似贵家小姐般娇惯,再加上有运气成分,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磨练出了这样一个人物。诸葛亮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从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结合外物做的最合适的判断。不能否定,《花木兰传奇》也是存在一定的因素才造就了“花木兰”这个英雄。我们依赖文本的同时,更需要超越文本,可能中间短短的几句话就蕴含了我们不知道的种种,而这类具有一定史学的电视剧就是将这些空白填充上色彩斑斓的颜色,丰富历史人物的个性。
细数种种,花木兰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一篇《木兰辞》几乎代表了她传奇又精彩的一生,感觉实在不够,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从来不少,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妇好、反抗王莽成功起义的吕母、杨门女将穆桂英,她们都活出了属于她们的风范,花木兰自始至终不过是替父从军,连自己真实姓名都不能透露的悲剧性人物,最后也不过在田野间孤独终老,后被追谥为“孝烈将军”,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可悲的,她为这个国家付出了许多,到头来也不过是那欺君之罪的赦免罢了,而《花木兰传奇》穿插在战争与民族之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感情故事,在让人们感到凄美的同时,更多的是遗憾。精忠报国,最后孤苦一生,真的是女儿何须志气昂!
剧中花木兰的结局基本上符合《木兰辞》的结局,然而却不是观众想要的结局,木兰归乡后对镜贴花黄,然,是给谁看的呢?《花木兰传奇》赋予了花木兰感情,最终不过是为了得到后的再失去,增加人物的悲剧性色彩的同时,更是引起共鸣。其实木兰是不悔的,无论是替父从军,还是战场上与心爱之人的兵戈相见,她所做的都是卫国,国在家亦在,她的心很小,只能容得了家,她的心也很大,国不在何来家,心系黎民,亦是心系亲人。或许是历史上对花木兰的描述不甚详细,然,她那一颗忠君爱国的心,不变,亦永垂不朽,这是详细的,至于女儿何为志气昂,是一种风貌,永不认输的风貌,她想证明的不过是几千年来都有争议的话题,在她那个年代尤为突出,但她依旧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