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昆不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出版社事业编,而且还开饭馆、开教育书店,在1988年就买了一套新房子,这样的人生实在是给力,这不就是周家小儿子的奋斗和逆袭吗?终于退休回家的周志刚说了实话:秉昆,三个孩子里,你是我最满意的!有父亲的表扬,周秉坤觉得付出再多都值了!
带院子的砖瓦房,1700元一套,买了!
周秉昆搬家了,离开了生活了30多年的光字片,离开了父亲留下的两家土胚房,他给出版社开饭庄、开书店,收入比家里任何人都高,并且这个钱,来路清白,拿得心安,就像母亲说的,最喜欢的就是老疙瘩。
1969年周秉义和周蓉离开家的时候,她就觉得孩子长大了,真的走了,以后就是有时间的时候回来看看,不会真的回来了,就说萨日娜老师的演技,眼睛不大,但是每次在镜头里看到她的样子,好像就是妈妈在说话,说得都是掏心窝的大实话。
妈,我就一直在你身边待着,还让你脸上有光。
当时为什么买房子,其实就是因为家里人多,孩子们长大了不够住了,只有两间房,一个大炕一张床,周楠和冯玥长大了,周秉昆和郑娟没有单独的卧室,又不是没有买房的条件,说整就整,1700元不是小数目,但是周秉昆拿得出来。
虽然比不上大哥丈母娘的小洋楼,但是剧中的小院子还是让我深深羡慕了一把,那个年代可能没有装修的概念,家具也特别简单,但是厨房用了燃气灶,卫生间是坐便,家里都是自来水,看着剧中的人过上好日子,观众也心情舒畅。
虽然母亲脑血栓后遗症有时候糊涂,但是她带来家人的真的都是鼓励和欢笑,看着新房子就是各种夸,各种好,说自己跟着小儿子享福了,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能有这么舒适的环境,这是秉义和周蓉给不了父母的,他们有自己的难处和负担,只有这个从小陪伴在身边的孩子,能带着老两口一切过日子。
我理解老人的心情,包括现在很多老人其实是想跟子女一起生活的,但是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同,或者说后来我们都更具有独立意识,更渴望个人空间,在老人养老的问题上甚至都不如八十年代纯粹,但是时代不同,那个年代养儿防老、随儿养老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周志刚退休之后悄悄回家,可能是想给家人一个惊喜,但是没想到迎接他的是一个大大的惊讶,他没想到推开家门看到的是国庆和吴倩,他也没想到家里搬家这种事儿都没人告诉自己一声,报喜不报忧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报喜呢?
当周老头来到秉昆置办的新家,他是惊讶的,但是他没有表达出来或者说他真不知道怎么说自己的感受,大儿子在省委工作,周蓉研究生毕业回到江辽大学成了中文系最年轻的副教授,他还是满意,还是觉得两个孩子的发展让自己脸上有光。
但是这种光,仅仅只是心头的一种高兴,周秉坤的好是实实在在的,哪怕他小时候读书不好,没有考上大学,是脾气最不好,最让自己生气的那一个,但是年纪大了才知道,再好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家。
秉昆的家才是他们老两口的家,他们不可能和秉义冬梅一起生活,周蓉冯化成也不可能跟自己住在一个屋檐下,这才有了那句认可:秉坤啊,三个孩子里,你是我最满意的。
周志刚和周秉昆的争吵,简直是还原了传统中国式家庭!
已经1988年了,这个故事是从1969年开始的,19年的时间,周秉昆36岁,他从木材厂辞职,从酱油厂辞职,在出版社做了三年多的临时工,终于在贵人的帮助下拿到了编制,不仅饭馆盈利,教育书店也开得成功。
我这辈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
但是他做的这一切,最高的期待还是父亲表扬他,他觉得自己最大的目标也是让父母高兴,养口体和养心智他都想给父母养,我特别理解周秉昆,这也是这个角色能得到观众这么多共情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的,有这样朴实的父母,他们可能口不择言,哪里痛就戳哪里,哪怕错了也不能认错,因为自己是爹,要认错也得孩子先认错。
周志刚六十多岁,在重庆山里待了十九年只回了三次家,他是东北老工人的缩影,其实从现在的眼光看,周家真得过得特别好,还记得过年那场戏吗?秉昆家看上了黑白小电视,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是赶超家还是听的收音机,收入和生活的差距已经存在。
这是兄弟朋友之间的差距,尚且会让人难受,周秉昆最难过的就是自己比不上哥哥姐姐,都是爹妈生的,怎么我就这么差呢?就像他问父亲的,大实话您就非得说出来吗?好几年不写信,不联系,就是想说自己做出一点成绩再汇报,让父亲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一开始想的是得到编制就写信,但是时间长了又不知道怎么写,就这样拖了好几年。
周秉义和周蓉的失意
周秉义其实是不得志,他有理想有抱负,想做实事,但是哲学系毕业就被安排到了政策研究室,他的忧虑在于只能写材料,他觉得不接地气,看到南方的发展他非常焦虑,其实按月领工资,到年龄调级别,很多人都是这样混着,但是他不想做这样的人。
官场上并不单纯,有没有后台,跟谁是什么关系,你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了其他人,导致仕途受到影响,周秉义因为秉昆编制的问题无意中得罪了一个秘书,但是他倒也坦然。
他真的心疼这个弟弟,他为了避嫌不去直接帮助也就罢了,不可能在其他人帮助的时候还去阻止,之前一直觉得这个大哥过于谨慎,过于独善其身,甚至不顾念亲情,但现在看,是我们低估了他的胸怀。
老战友姚立松下海经商了,因为没有升到副厅长,被调离核心业务,对仕途失望之后选择了去企业,在八十年代末有一大批这样的人,这也算是一种机遇和选择。
周蓉得意吗?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为什么回吉春市?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冯化成的不得志,她觉得在小地方有可能诗人会被尊重,北京人才多能人多想出头太难,但现实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问题,冯化成依然是不得志,而周蓉在评职称的过程中也差点翻车。
说是副教授至少是两居室,但是他们只能住在一居室里,女儿都不能接回来一起住,一直生活在舅舅家,中文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虚名这种东西别人看看就好,自己到底什么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我不认为周秉义和周蓉过得不好,也不认为周秉昆的逆袭已经超过了哥哥姐姐,他的成功是基于他的基础,在生活物质条件和事业上奔向了更好的平台,他在他的圈层中脱颖而出了,我们看到国庆和赶超还在木材厂,德宝还在酱油厂,但是秉昆破圈了,这才是逆袭。
剧中的时代气息
在剧中用到了一些老画面,通过这些老画面,我们能看到在八十年代的深圳发生着什么变化,制造业、建筑业,速度惊人,这一切哪怕是没有亲身经历,也会觉得不可思议,而吉春感受到的是什么?更便宜更优质的木材家具、更丰富口味更好的调味品、五花八门的音像制品,市民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渴望,特别是秉坤买房子这件事,也是一种时代的信号。
骆士宾做起了金属生意,开了很大的工厂,抢占了市场先机,他成了大款,成立了骆氏集团,他的目标是在周楠成年时给他一个商业帝国,我多少觉得骆士宾的经历有点传奇色彩了,但也许这就是八十年代的魅力,你可以抓住机会打破圈层。
剧中的孩子也长大了,从婴儿到中学生,看得出周楠学业很优秀,自信阳光而且善良,他不会因为女同学的相貌去说闲话,剧中特别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刚刚搬入新家,秉昆去给孩子们盖被子,周楠迷迷糊糊地说:谢谢爸爸,爸爸辛苦了。
看了一些剧透,原著中周楠的结局不好,写得很悲情,我觉得大家看电视剧不是奔着苦难去看的,希望在人物命运上能够做一些美化,让我们“假装”看到圆满。
何为逆袭?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可以说是逆袭,周家的人都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一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有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秉昆得到了一些帮助,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他经历过的人和事。
《人世间》需要逆袭,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