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
大美云南好棒!
实在太棒了!
山川之壮丽,生命之秀美,震撼!”
……
10月9日
COP15大型纪录片《生命之歌》绝美片花震撼首发
获得了诸多网友的一致好评!
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为展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美,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出品,云南广播电视台摄制的COP15大型纪录片《生命之歌》将于14日起,相继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各外语频道(英、法、西、阿、俄)播出。
《生命之歌》是怎么拍摄完成的?
其间经历了什么故事?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从2019年开始,云南广播电视台《生命之歌》摄制组,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历经春夏秋冬四季,运用4K超高清拍摄,激情描绘美丽神奇的生物世界,用心展现千姿百态的生命景象。
《生命之歌》总导演、摄影指导周卫平
带领这支摄制组的,是拍摄过《睦邻·缅甸》等作品、获得过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周卫平。
三年来,周卫平导演风里来雨里去,带领着团队用心打磨着《生命之歌》。
爬冰卧雪,用生命致敬生命
“《生命之歌》是我们写给云南大地的一首情诗,是我们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和歌唱。从影调来说,它是诗情画意的;从内容来说,我们关注的是所有生命之间的关系。整部片子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情”,周卫平说。
《生命之歌》摄制组爬雪山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但用画面来讲述生物多样性非常困难,很多动物、植物都是濒危的,要把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用美的影调表现出来,周卫平团队只能用“等”和“遇”的方法,必须耗时间去等,去等待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画面……
《生命之歌》摄制组拍摄中
“那种人间天堂般的美景不易遇到,一些传说中的动植物也不一定能遇到,耗了很多时间。”周卫平团队基本上是90后的年轻人,周卫平带着他们跋山涉水,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
《生命之歌》摄制组穿越雪山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听护林员说山顶上有雪豹。虽然下着大雪,周卫平还是带着几位年轻人扛着器材准备登顶。雪地有深有浅,深处可至脖子,最浅处也及膝,他们看到了动物的脚印,兴奋地加快脚步,走过的地方有一片绝壁,因为有雪的覆盖,他们连滚带爬地过去,回头一看,才发现他们走过的地方竟只是绝壁上的一丛丛树枝,大家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生命之歌》摄制组在昭通大山包鸡公山拍摄
在昭通大山包的鸡公山,山势险峻雄奇,周卫平觉得这里适合“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于是把拍摄点定在了一个险峻山峰的顶端。“山峰顶端实在太危险了,不能上去太多人”,山风很大,气流很强,扛着30多公斤的设备,他们攀爬了两次,手脚并用才爬到峰顶……这个极为震撼的画面将在《生命之歌》中得到呈现。
《生命之歌》摄制组等待黎明
遇到危险的事还有很多,一次摄制组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拍摄,走着走着,护林员大叫一声:“别动,有蛇!”那是一条“青竹标”,有剧毒,如果不小心被咬了,不死也要截只胳膊,大家没有害怕,而是快速架起机器记录下了它的影像。
“这种意外的危险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很幸运,可能大自然也眷顾我们吧”,周卫平说。
《生命之歌》拍摄画面
《生命之歌》执行导演李玮杰带队拍摄草原时,海拔的变化很大,摄制组有一天一早在红河的干热河谷拍摄,海拔只有200多米,非常炎热,吸一口气都是热的,走几步身上就湿透了。当天又到了会泽大海草山,海拔变成了3700米左右,又特别冷,“我们追着羊拍摄,因为海拔的原因,每往上走一步,都得停下来喘。”
云南是有情感、有温度的
多年拍摄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周卫平眼中的云南是丰富而独特的,“云南这片土地是有情感、有温度的,从人到物,到景。每次接到拍摄需求,我都觉得是云南大地赋予我们的一次机会。如果说大自然赋予了云南无尽的宝藏,我们这部片子也仅仅是打开了其中一扇小小的窗。”
《生命之歌》摄制组拍摄6月的怒江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摄制组看到望天树的种子从树上落下,掉进泥土。仅仅过了几天,他们发现种子就被蚂蚁抬来的泥土、树叶所覆盖。这些蚂蚁带来的“礼物”,为种子带来养分,让种子生根、发芽。一棵参天大树和一只小小的蚂蚁,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生命之歌》摄制组穿梭在热带雨林
摄制组所到之处,是看不完的美景、数不清的物种,还有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和谐共生的无数动人故事和可喜变化,“《生命之歌》是我们对当下人文、自然、生命和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美好的记录,可能20年、50年、100年以后,我们的后辈看到这部片子,发现原来100年以前我们的大地是这样的,我们的人是这样的,我们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在周卫平导演眼里,云南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人对自然的不尊重、破坏,这样的现象很少了,比如退耕还林、退草还湖、退地还湖、人退湖进等等举措,让自然生态变得越来越好。”
在怒江峡谷,人们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给自然,在当地相关部门帮助下,选择了从故土迁移,实施生态移民,这是他们关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实际举措,为了彼此都能更好而“分离”。
周卫平第一次去怒江是1999年,后来几乎每年都会去,这次拍摄《生命之歌》再去,以自然生态的视野去审视,他发现怒江的生态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10年、20年后再去看这片土地,它会更加山青水秀。”
《生命之歌》摄制组在怒江遇到的小姑娘
在怒江州福贡县拍摄《生命之歌》时,摄制组步行4个小时到了一个即将搬迁的村子,周卫平发现一个小姑娘抱着一只小羊在不停地念叨,小姑娘家第二天就要搬到县城去了,她想把那只小羊带走,爸爸跟她说,小羊去了城里没有草吃,会死掉。小姑娘不愿意,好不容易才依依不舍地把那只小羊还给了羊妈妈……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小羊。
“那个画面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孩子对动物的依依不舍,就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依恋。在具体实施搬迁的过程,那些农户要去城里住高楼了,还把他们的种子背进城里去……人对土地的感情、对生命的感情,这些画面都打动了我,让我难以忘怀”,周卫平说。
《生命之歌》是写给大地的一首情诗
“《生命之歌》项目得以顺利完成,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我们云南广播电视台对这个项目的超前策划,让我们得以用三年的时间拍尽云南的四季以及云南生物的多样性。”周卫平透露,早在2019年,《生命之歌》就开始立项拍摄。三年来,为了更好地呈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美,《生命之歌》拍摄脚本历经了10多稿、片子历经20多遍反复修改……
“我特别想说的是为《生命之歌》解说配音的云南广播电视台资深主持人毕鑫生老师,他的语言风格平实,特别契合这部片子。我们的配音修改了7、8遍,不停打磨,每次录音他都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地完成,他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心令我感动。”周卫平感慨地说。在录制期间,毕鑫生生病住进了医院,当他收到通知还要再补录一段解说词时,立马请假从医院出来重新录制……
“还有帮我们一遍遍审稿的专家,英文翻译老师,撰稿的文剑、老盖,配乐的王科,以及执行导演李玮杰,分集导演何强、周昱橦、董蕴玮等等,都为这部片子付出了很多,《生命之歌》即将呈现给观众,我想强调的是,它是所有人心血的结晶,我们年轻的团队也得到了成长。”周卫平表示。
除了总导演周卫平,《生命之歌》摄制组都是90后的年轻人,大家都想拍最好的纪录片,也因此,和某些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纪录片不同,《生命之歌》试图用情绪的铺垫带动片子的叙事,尝试让观众的感受更加细腻,为自然万物的呼吸韵律而感动。
风里来雨里去
爬雪山进雨林
听鸟语闻花香
三年拍摄
《生命之歌》即将呈现在您面前
14日起
敬请锁定央视国际频道、纪录频道
领略有情万物和合共生
倾听多样星球生命之歌!
撰 稿:盛雪梅、杨进取(实习)
视 频:周卫平工作室
编 辑:韦福娟
主 编:赵小强
终 审:尹 凡、卢 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