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剧《大秦赋》电视剧最近接近尾声,在看剧追剧的观众们都有同样的莫名心态,《大秦赋》究竟想表达什么?毕竟拍摄了近80集的历史大剧。
大秦赋封面剧照
据说还有很多场景被删减,因为是过于暴力血腥,比如网友们字幕打得最多的一段,是出现在嫪毐造反后失败的那几集中,关于秦王嬴政要摔同母异父的“兄弟”的话题,不少网友表示可惜被删减了,这段戏份确实存在。
秦始皇嬴政剧照
下面我们正式来说说这部剧的“上帝视角”首先剧情是由秦始皇嬴政的身影开头,讲述一段自己的丰功伟业,据史料司马迁记载秦王嬴政是个好大喜功的一名皇帝。秦国不但终结混乱了几百年的周王朝时代,还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度,开创了自有三千多年以来华夏大陆首次权力统一的局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秦始皇的思想思维模式用“穿越者”这个身份来说一点也不夸张,思维的超前,唯一一位皇帝刚刚登基,才十四岁就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皇陵,似乎早已预见秦王朝不能延续。提前计划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好流芳千古的美名。
本剧中最重要的点名郑国渠,在明知是政治军事的需要,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拖延本国,耗费巨资花费数年的阴谋的情况下,还继续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也不会马上就看到成效,为何还要修建?
还有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秦始皇修长城,不是因为当时他怕北方游牧民族,而是想成就自己,这才有了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王朝里出现一位千古名帝。简直一生都在为这个名头而奋斗,不惜任何代价,所以秦始皇在沙丘行宫暴毙后,民怨积累多年终于爆发,直接导致王朝覆灭。
本剧中视角,便是秦始皇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童年阴影,他国为质的艰苦残存,在流言蜚语的时代“精神上受打击”,第一次重要打击来自流言“他是丞相吕不韦的私生子”让秦始皇的青年时期陷入重度的自我怀疑,对自身自傲的身世产生错觉,注定狂暴性格的形成,接踵而来的精神打击,便是姬太后与假侍人嫪毐通奸多年,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这样的隐瞒且现实的残酷彻底撕破始皇帝最后的心灵,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迷迷糊糊的反审中,便陷入迷信天注定的命运中。
吕不韦剧照
本剧以长篇去重点描写始皇帝的仲父丞相吕不韦,其实也是想表达一个现在很常见的伦理观,就是孩童都容易受到父亲的影响,这种影响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也是本剧其实也是少有的,以感情伦理观去窥视秦始皇的成长史,也有侧面表达吕不韦默认了是秦始皇父亲的动作。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性的共同点,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从本剧描述为一个重视情谊,没有什么大局观,可以说没有伟大梦想的,在赵国为质的日子里也只会浮浮度日的一个人,是吕不韦这个商人,有更多的欲望,从秦异人这个身份的关系,看到了一丝丝希望,慢慢布局,以身家性命相救把秦异人护送回秦国,在剧中很多次出现秦异人自己对眼下时局的判断,想顾及妻儿而放弃回国的,或是放弃权力的欲望描述,都一一被吕不韦晓之以理的思维导向而反驳,才有了去迈向秦王位机会,连太子之位都是吕不韦谋来的,所以说没有吕不韦就不存在秦庄襄王。
秦异人(秦庄襄王)剧照
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还有长期费尽心思的调教赢政,最后还不留念权力告老还乡,这不符合吕不韦作为对权力欲望的描述,现实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只有父亲这样的角色才会做。秦始皇登基后的诸多表现性格更偏向于吕不韦性格基因,同样好大喜功,对流芳百世的追求有共同点。
有很多观众都很难理解一点,就是为什么战争场面占比不多。从本剧名中可以看出不是大秦之一统天下,不是大秦之谋略,而是大秦赋,赋,从贝从武,以征而收。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赋也是抒发感情的意思。在剧中更为明显为抒发对整个历史的感情过程,而不在于攻城略地。这样我们更好理解这部剧,为什么要把感情伦理观放在第一位,不单单是对历史的理解,更能反映的应该是人性,看过一本书叫做《人性的弱点》,里面多是以小故事去反映人性的问题。这部剧中从不同角度看到当面对权力时,亲情,友情,兄弟情,不同层面的揭示人性的弱点。看完本文章再回想剧情拖沓的原因,就会发现原来每个镜头都有他的用意,或者还未看的网友再去看时已有不同的视角参照。
姬太后剧照
感谢大家的宝贵时间,对剧中还有哪些观点可以在评论下方留言,会选出精彩留言置顶,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