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还记得早在《大秦赋》开播之初,该剧的导演之一大兵曾在豆瓣上发表了一篇叫做《大秦、终章、幕后》的文章,节选一小段看一下:
我们多么怀念《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这些“大哥”能在前面指着路的历史剧辉煌的时代,然时至今日,“大哥”们活在人们心中,我心中却再也没有新的“大哥”出现。大秦最后一部,该如何把历史剧这条路走下去,以怎样的方式将大秦史诗剧的终章呈现出来,观众又是否会接受,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如今翻看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质疑、批评甚至辱骂者皆有。
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如一位该剧的粉丝评论的那样:若非质量太差,粉丝何至刻薄至此?
虽说一部历史剧,谈不上“剧透”的问题,但看过今天流出的后续剧情之后,恐怕《大秦赋》想要在口碑上打个翻身仗,几乎没有可能。
原因有3点,详情如下:
首先,赵姬的戏份。
虽然历史上嫪毐作乱,太后赵姬被幽禁,之后又被迎回,这些都是确有其事,但《大秦赋》的问题在于,赵姬和嫪毐的戏份实在是太多,并且狗血之极。
《大秦赋》也因此被观众们戏称为《大情妇》、《嫪毐传》、《赵姬和她的男人们》。
观众们好不容易熬到了嫪毐下线,这边厢太后又被迎回。
在《大秦赋》的72集中,病危的赵姬见了自己的儿子——秦王嬴政最后一面,然后死去。
这个角色占据的戏份之重,在整部剧里,除了“男主”嬴政之外是最多的。但不要忘了,在前几集里,孩童时期的嬴政可不是张鲁一。
朱珠堪称《大秦赋》里的“最大赢家”。
在今天更新的54集里,赵姬再一次上演了经典戏码:出宫吃饼,然后被郭开迷晕,差点被带到赵国。
且不说,赵姬在众多兵丁护送之下,吃了个饼就能被迷晕,且被堂而皇之的带走。直到嬴政到了雍城宫门口,经他询问,才知道赵姬不知所踪。
赵姬被救回之后,她没有惊恐,没有感激,只有无尽的委屈,仿佛要用骄傲的站姿来告诉天下之人,谁才是睥睨天下的王:不是嬴政,是她。
这种只有大女主戏才有的设置,在《大秦赋》里又被完美的演绎了一次。
精彩、厉害。
一直看下来,始皇帝扫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的难度,都没有他哄好自己的妈大。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看《皓镧传》?
大伯你太累了。
其次,令人无语的设计和台词。
前有“政儿愿意跟你浪迹天涯”,“我不愿做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我不愿做第二个昭襄王”。
以及已经成为笑柄的母后、假父窗前挂剑。
原以为《大秦赋》的底线已经足够低了,起码会有触底反弹吧。
看来还是太过天真了。
之后还有赵国倡后当着赵王偃的面,跟春平君勾勾搭搭,直接气死了赵王偃。
可怜《大秦赋》里最著名的实干家赵王偃,含恨下线,最终成为了终极打工人。
而剧中吕不韦的结局,虽然服毒自尽还原了历史,但目的与性质以及后续的延伸,都面目全非。
赵佾想请吕不韦入赵为相,吕不韦担心自己会被六国拿来对付秦国,忧心忡忡,最后为了秦王、秦国,与李斯商议后,吕不韦服毒身死。秦王政得知此事后大怒,发重兵攻打赵国,并且亲自吊唁吕不韦。
《史记》则是这么说的: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秦王本就想杀吕不韦,因为众人的说情,才没有痛下杀手。之后因为六国宾客不断拜访吕不韦,秦王担心他造反,就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函,并且将他贬往蜀地。
担心被清算的吕不韦,害怕之余服毒自尽。
《大秦赋》里父慈子孝的戏码,让人实在困惑。
最后,扫灭六国,仅仅用了9集。
对,你没有看错,78集的《大秦赋》直到69集,才开始真正的灭国大战。
历史上秦王政用了9年多的时间扫灭六国,而《大秦赋》好巧不巧,用了9集。
篇幅之短暂且不论,其中的狗血情节,简直令人作呕。
王贲带领秦军在进攻魏国都城大梁的过程中,遭到了魏国的拼命抵抗,大梁久攻不下。
秦王政在故纸堆中,找到了昭襄王时期武安君白起攻破大梁的计谋:引水淹城。
历史上著名的王翦、王贲父子,扫灭六国的不世功臣,在《大秦赋》里不仅展现颇少,彻底沦为工具人,而且“带兵打仗”的看家本领,也被无情的降低了。
看来《千字文》中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完全可以改一改了。
而历史上尤为著名的事件“荆轲刺秦”,仅仅用了半集的时长,相比于嫪毐之乱,荆轲对于《大秦赋》,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
因为荆轲刺秦事件,正好给了秦王政攻打燕国的理由。
剧中的燕太子丹,为了保护国人的性命,甘愿受死。这和真正的历史,同样背道而驰。
实际上在王翦攻打燕国之时,燕军溃败。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燕王喜为了讨好秦王,就把一手策划刺杀事件的太子丹杀死,并且将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王政。
最后一集中,《大秦赋》依然在给观众添堵的路上狂奔不止:
秦王政的夫人离秋,身为齐国公主主动请命出使齐国,然而却被扣留。
盛怒之下的秦王政命令大军猛攻齐国,最终灭齐。
《大秦赋》这样的剧情设定,很是令人费解。
一面是尊母爱仲父,优柔寡断的秦王政,另一面是贴个昏聩的标签,却在不断做事的赵王偃;
一面是险些灭国、血流成河的嫪毐之乱,另一面则是篇幅短小,毫无波折的扫灭六国之战;
如此这般的《大秦赋》想要翻身,恐怕只剩下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