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孔笙 / 李雪
编剧:海宴
主演: 胡歌 / 刘涛 / 王凯 / 陈龙 / 黄维德
类型: 剧情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集数: 54
单集片长: 45分钟
上映时间:2015-09-19(中国大陆)
《琅琊榜》无疑是中国影视剧历史上的一部“神剧”。自2015年开播以来,有60多万人在豆瓣上标记并打出9.4的高分,人民网曾做专题正面报道,一时间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刮起了“梅长苏”旋风。无论是“庙堂”还是“民间”,“本土”还是“海外”,《琅琊榜》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六年过去,在充斥着面瘫演技和网红滤镜的内地电视剧行业,它无疑已经成为了一种标杆的存在。
《琅琊榜》值得深思之处还在于它的难以分类。历史、权谋、言情,好像都有一些,又好像都不能概括。那么我们只有追根溯源,找到它被改编之前的小说作品,从中一探究竟。
小说《琅琊榜》2006年首发于晋江网,改编成电视剧之前,就在网文圈内拥有了极高的声誉。而且有“出圈”的趋势,不仅以纸质书形式出版,而且多次再版。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它最初是一部耽美向作品,发布了十几章后才转为历史架空作品重新连载。事实上,虽然剧组和主流媒体一直渲染“情义千秋”等宏大主题,但有关于耽美元素的讨论从未停止。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出发,来解锁《琅琊榜》的一种打开方式。
/ Part 01
「“兄弟情深”还是“基情满满”?从“掉线”半部剧的女主说起」
▼
由刘涛饰演的霓凰郡主无疑是一位“不负责任”的女主。她的戏份在前十几集还比较重要,与化身梅长苏的“林殊哥哥”长亭相认,也感动了不少观众。但是自此后便持续“掉线”,为太皇太后守灵了半部剧,直至誉王起兵谋反,才率军救驾,重新回到主角团阵营。
说霓凰“不负责任”的原因还在于她似乎并没有起到一个女主的作用。作为一部以人物为核心的叙事作品,男女主角本应在彼此的交往中实现个人成长。然而梅长苏从第一集出场就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从未动摇。霓凰只是他记忆里一段美好又不愿提起的往事。虽然让心思深沉的梅长苏动了真情,但也仅仅是动情而已,霓凰并没有影响梅长苏的决策,更不曾改变他的志向。甚至在梅长苏助靖王夺嫡的整个计划里,霓凰都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远不如蒙挚、言侯等次要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靖王萧景琰才更像是真正的女主——梅长苏所有的谋划都围绕着他展开,他的身上寄托着男主全部的追求,两个人最终也彼此成就,实现了最初的理想。
那么,武将出身的萧景琰怎么会具备女主角的气质呢?这里有必要廓清的是,我并非说萧景琰有女性气质,而是他与男主角梅长苏的关系更符合一般影视剧男女主的套路。
梅长苏从“地狱”归来,筹谋多年,只为给祁王和赤焰军翻案。这件事只有通过扶持萧景琰上位才能做到,还必须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无疑给梅长苏增加了一些“苦情”的元素。
而且,梅长苏的身份虽然是谋士,自诩行“阴诡之道”,但他的行为其实非常纯洁。整部剧下来对反派实施了“精准打击”,没有误伤到任何忠良之士。唯一让其心怀内疚的便是在扳倒谢玉的过程中揭露了萧景睿的真实身份。讲句公道话,此举虽有不合道义之处,但并未歪曲事实,萧景睿也没有因此怨恨梅长苏,他感慨的只是自己的宿命。纵然如此,梅长苏也表达了深深的自责。可是就算这样,萧景琰还是对其怀有偏见,并因为一点误会就与梅长苏决裂。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几乎要跳起来骂他“坑队友”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梅长苏与萧景琰表面谋图的虽然是夺嫡这种凶险的“政治功业”,但是深层上却是靠“兄弟情义”维系的。这种友谊置于政治化的宏大背景下本身就显得暧昧,再加上梅长苏和萧景琰始终处于强弱互补的二元关系中——梅长苏智谋无双却身体羸弱,萧景琰英武过人但毫无心机,以至于和蒙挚、飞流被网友并称为“琅琊三傻”。但看过剧的朋友都知道,蒙挚性格更多是憨厚。而飞流则是先天心智不全,所以《琅琊榜》的智商低谷实际上只有萧景琰一个人。这样的对比相当具有“反差萌”,满屏幕都是溢出的“发糖”现场,看剧的广大朋友纷纷表示“磕到了”。
在我看来,梅长苏和萧景琰的关系就是一种“基情”。我们大可以不必把这种非主流的情感视为洪水猛兽,相较于被花式解读的爱情,基情没有那么多外界因素干扰,可以更为纯粹地表现男性之间的梦想和热情。我们唯一要担心的是,它会不会沦为一种变态的审美。不过以《琅琊榜》的表现程度来看,这类担心是多余的。
/ Part 02
「站在女性立场叙述宏大历史,比《甄嬛传》的三观正多了」
▼
《琅琊榜》里有个细想不对劲但毫无违和感的设定。霓凰和夏冬这些女子竟然可以自由出入朝堂并身居要职,秦般弱也可以作为谋士长伴于誉王左右,以至于誉王妃都要礼让三分。要知道《琅琊榜》是有真实朝代设定的,那是与花木兰基本同时的南北朝。这些女子不需要装扮成男性,也不需要借助其他身份掩饰——像宫羽那样以歌女身份刺探情报。
之所以能直接在古装剧里树立事业型女性形象,是因为《琅琊榜》本身就是一部站在女性立场的作品。这也可能是其最成功的地方。传统古装剧的女性并非没有置身过政治风暴的中心,但她们大多像静妃、惠妃、皇后那样身居宫闱。这类故事发展到极致就是同期上演的《甄嬛传》。虽然后者的主题不是政治斗争,但二者依旧有很强的可比性。
其实稍晚上映的《琅琊榜》最初卖点之一就是“男版《甄嬛传》”,以彰显剧里的权谋成分。但是自从主流媒体发声批判《甄嬛传》“引导错误的价值观”后,《琅琊榜》的宣发部门急忙与《甄嬛传》切割,待剧集完全播出之后的评论已经全部是“赤子之心,情义千秋”等宏大主题了。
其实《琅琊榜》的格局本身也比《甄嬛传》大得多。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既定的规则和程序之下个人的生存与挣扎,主人公被各种心机叵测的反派角色谋害,最终都凭智谋与胆识“反杀”成功。相比而言,《甄嬛传》的现实感还更强些,甄嬛和安陵容等女性角色的“黑化”符合更多观众的心路历程,梅长苏团队能将有严重道德洁癖的萧景琰扶上皇位,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然而理想主义之下还隐藏着现实的焦虑,结尾那句意味深长的“起风了”暗指这个充满权谋的环境里,人心的算计只是暂时停止,梅长苏期待的清明政治最终没有实现,也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是编剧和主创团队没有将其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而是用“春秋笔法”将其隐藏于某些片段里。
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家国大义,一直是女性立场叙述宏大叙事的高明技巧。在当下的社会文化氛围里,“建功立业”更多是男人的事情,女性要想参与其中,就难免要走上花木兰的老路——先变成男人,再做男人做的事情。《琅琊榜》的处理方式自然是比较巧妙的,整部故事下来,权谋始终未能凌驾于情感之上,人与人的情义永远是推动人物行为的根本动力,任何迷信权力、玩弄人心者最终都没有好的下场,夏江、誉王、梁帝皆是如此。甚至于,始终对妻子抱以“纯爱”的大反派谢玉也因情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洗白”。
在以上的叙事空间里,女性就可以大有作为了。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英姿飒爽的霓凰,情深意重的夏冬,运筹帷幄的静妃。她们都践行着家国大义,而且都不像男人。她们不会遭到男性观众的反感,毕竟谁不爱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又坚强独立的小姐姐呢?
/ Part 03
「“美男子”是不是娘pao?也许我们不应该否定古典的审美」
▼
梅长苏的人物设定有非常珍贵的美学价值,在中国影视作品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首先,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身体差到不能用“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形容,只要吹一阵风就能让他病重到危及生命。其次,他的智计碾压剧中所有反派,其他谋士在他和江左盟的势力的面前就像透明人。再次,就是我们上文已经讲到的,他重情重义,人品高尚。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他曾经还有另一种人生,他曾经是少帅林殊,那个金陵城最明亮的少年。
前三点都没有什么新意。中国的文艺作品里从来都不缺诸葛亮那种“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的智者,就算有胡歌的形象和演技加成,没有林殊身份的梅长苏也不过是个“顶配版”诸葛亮。但是曾经的沙场经历,让梅长苏阴性的气质之下永远有着一抹阳刚。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周瑜,这个经常拿来与诸葛亮比较的男人。其实他才更符合古典文化语境的“美男子”形象。正常人都应该觉得周瑜比诸葛亮美一些,哪怕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性格有缺陷的周瑜。
古代中国的“美男子”从来都不可能是孔武有力的大汉。“巨石”强森和“马王”杰森·莫玛那种硬汉型男与中国古典的审美标准格格不入,说到中国的肌肉猛男,我们往往会想起张飞和李逵——很难有朋友get到他们的美。如果有的话,那我只能说你口味太重了。
所以,梅长苏是现代中国极为罕见的“美男子”,也是一个真正有君子之风的人物形象。我们有必要将其与“娘pao”形象分清楚。不知什么时候,“颜值即正义”成为了一种原则,有的评论者指出难以摆脱耽美向的《琅琊榜》也遵循这条原则,满足了一小部分自嘲为“腐女”的观众群体。
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两个角度的不妥。首先,“颜值即正义”不是一条审美标准,因为正义是道德和制度的判断,混淆二者的范围本身就是审美的偏狭。我并不认可“腐女”们对“男色”的特殊喜好具有价值,但女性群体被男性“以貌取人”久已,在独立意识萌发的早期,她们产生一些类似于封建男性的偏见,只要圈地自萌,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审美风险。其次,《琅琊榜》的立意关乎江山社稷,自古“江山”与“美人”不可分割,《琅琊榜》必定要出现美人,而且美人的类型越丰富,就越能体现江山的厚重。她们也未必局限于女性,俊朗的梅长苏、英武的萧景琰、宽厚的萧景睿,都可以被看作一种审美体系里的美人。由于人物的特殊使命,演员的颜值必须在线。毕竟文艺作品不是现实生活,外形上的“表面工夫”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所以,梅长苏外表上没有很强的雄性气质,也不会有人觉得他“娘pao”。《琅琊榜》整体的风格都被这种淡雅的中国风笼罩着,比如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如“长亭送别”在《琅琊榜》中就有具象化的表现。梅长苏在金陵城外的亭子有三场重头戏,分别是拜见周玄清老前辈,与霓凰郡主相认,送别景睿。意象三度重复,情感层层递进,不难看出主创团队借助审美意境有意强化梅长苏的君子人格。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点美学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福柯说过:空间是一种充斥着意识形态的产物。《琅琊榜》的权力斗争是相对简单的,比如站在皇帝的立场思考,得知一个有麒麟之才,坐拥天下第一大帮派江左盟,又有大志向的谋士梅长苏进京城搅弄风云,第一反应恐怕是早点派人把他“做掉”。皇帝看着太子和誉王在短期内先后失势,靖王与静妃迅速崛起,却没有做出任何动作,实在与他多疑的性格不合。
然而《琅琊榜》还是做出了一些政治层面的反思,重点表现在誉王和皇帝身上。他们都是信奉“权力至上”的人。镜头之下,誉王的坐姿多居中,而他的身后常伴有象征权力的图腾装饰,会客的大厅有纵深感,以突显他处于权力的中心。
这可能也响应了很多网友“誉王比靖王更适合当皇帝”的评论。还有皇帝失势之后,依旧高居梅长苏之上,俯视看他,道出“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帝王之理。
梅长苏虽然以天下大道予以反驳,但他也逃避了如何解决“人心会变”的问题。或者说,他对这个问题也无能为力。有些电视剧无法回答的问题,《琅琊榜》选择了留白,交给观众回答,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本期话题】你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