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要我略聊京剧武生渊源及影响,不由想起目前整个京剧现状惨不忍睹:君不见京剧市场上“三不多”“锁四龙”?“三不多”即演出不多、剧目不多,观众不多,“锁四龙”,即电视上、节庆日上,总是“锁麟囊”“四即探母”“龙凤呈祥”三出剧目车轱辘转。遇有各晚会,则是由生旦净各清唱或彩唱一两段,而京剧武生则更难见其踪,不客气的说京剧武戏实际上被彻底边缘化了。
谈京剧武生渊源,以在下之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只当与戏友聊天,且姑妄言之。
京剧形成初期,有老生、小生之分,是没有武生的,不论是是何演员都要文武兼通。及至京剧日益发展,新剧目不断产生,随着剧本内容需要,不得石把文戏和武戏分为两大类别,因之武生这一行应运而生,有了武生后,接着也有了武旦,武浄,武丑。随之武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丰富,此时武生出现了三大流派:俞菊笙的俞派、黄月山的黄派、李春来的李派。他们以各自的表演风格,为武戏中的“长靠戏”和“短打戏”奠是了根基。
第一代京剧武生的代表人物,只有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此三位才真正开启了武生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形成京剧武生中的俞派、黄派、李派。
俞菊笙的武生特点,戏路宽,动作猛,长靠短打都演,长靠短打戏演来特点就是勇猛,但其很少文戏,不以唱工为重。而武生勾脸也是从他开始,如《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其传人有楊小楼、俞振庭(俞大陆之祖父)、尚和玉等。
黄月山的最大特点则与俞相反,是以唱为主的武生戏,如《独木关》《巴骆和》《铜网阵》《百凉楼《恶虎村》》等;唱腔则以苍凉悲壮的二黄摇板取胜;其传人有李吉瑞、瑞得宝、马德成、李桂春(李少春之父);
李春来之特点,为身轻迅捷,干浄利落,腿功好,筋斗冲,擅长短打戏,如《花蝴蝶》《白水滩》《狮子楼》《四杰村》》等,长靠《伐子都》为甚好,他的朴跌翻功夫有独特技巧,为俞、黄所不及。其传人有盖叫天、高福安、张德俊(张云溪之父)等。
第二代京剧武生的代表人物,有楊小楼、尚和玉、盖叫天。这三位,分别是在继承俞、黄、李的艺术基础上,有更大的兼容发展,又各自独创出自已的表演风格,形成影响更大的楊派、尚派、盖派三大武生流派。
楊小楼。楊派武生特点,善于刻画人物,形成以武戏文唱、大气磅礴著称的特色,因其才长心细,不耻下问,艺术上多有创造,因之楊小楼的艺术流派影响极为广泛,被同代及后世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其代表剧具有《长坂坡》《挑华车》《铁笼山》《连环套》《恶虎封》《安天会》《战宛城》《艳阳楼》《林冲夜奔》《霸王别姬》及关戏。其传人有孙毓堃、李万春、高盛麟、傅德威、刘宗楊等,私淑楊派更多,如沈华轩、周瑞安等,后来之李少春、王金璐等楊派武生,均为丁永利传授。
尚和玉。尚以勇猛激昂著称的“尚派”,与楊小楼的艺术风格不同,甚至勾脸谱也有不同画法,他的武功扎实稳练,身段、把子、架式、气度均佳,到老练功不辍。其代表剧目为《晋阳宫》《四平山》《铁笼山》《艳阳楼》《金沙滩》《收关胜等》。其传人有韩长宝、朱小义、娄廷玉、侯永奎、傅德威、孙盛云等。
盖叫天。盖派继承了李春来的艺术,多年来又结合个人的艺术修养而有所创造,因而形成了身段边式、极帅的盖派。他的艺术特点除“武戏文唱、假中有真”之外,就是“从容不迫、功架稳练”,他常演的剧目有《三岔口》《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鄭州庙》《劈山救毌》以及十余出《武松》等。其传人有张二鹏、张剑鳴。而高盛麟、李少春、张云溪等对盖均执弟子礼向其请益。
四十年以的后的全国所有京剧武生基本均不出这三派艺术的范畴。
京剧武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出现,已经到了五十年代了。这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则有被誉为楊派大武生典范的高盛麟、有艺兼文武的李少春,有别具一格的厉慧良。
高盛麟9岁入北京富连成科班,坐科时就与杨盛春、李盛斌被誉为武生三杰。他幼功精湛,20世纪30年代初出科后,即下挂正式拜师丁永利,从事了三年系统的杨派武生艺术学习,从而达到了在艺术上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干净规矩,准确磁实;加上其嗓音高宽宏亮,唱念雄劲激昂,在武生中颇为难得,高盛麟也曾受到杨小楼亲自指点与教益,因此高艺事精到自无间言。高盛麟既是杨派武生典范,同时具有自成一家特色。他无门户之见,宗杨为主,又取黄、尚、盖、麒等各派之长聚一身,表演上有“武戏文唱,粼重稳健,严谨大派,简洁流畅”的帅、美、准艺术特色。他是极少能很好的能融合南北武生之长、兼收并蓄的大家之一。他的风格是火织而不暴燥,圆巧而不媚俗,在强烈中见粼重,寓威武于稳练之中。高盛麟在中年后对红生戏颇有心得,其红直掩楊派。他的关戏,系以麒派为主,兼取杨小楼、林树森、李洪春、唐韵笙、程永龙等大家之长而加以溶化,更见功底,他塑造的关羽形象被称为深厚、高大,有威严、有气慨。
李少春自幼随父李桂春在上海习艺,在李桂春严厉督促下,少春文从陈秀华、武从丁永利学戏。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得余亲传。老生宗余派,武生宗杨派,被视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材。五十年代前他以武生(长靠短打)为主。李少春幼功极为扎实,戏路宽广,博采广取,勇于创新,虽然宗余、宗杨,但不拘泥成规,善于体察剧情,运用技巧、程式刻画各类不同人物。五十年代后,文戏唱腔韵味清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以短打、猴戏皆精,武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是卓有艺术水平、艺术成就、艺术地位的表演艺术家。
厉慧良则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精能的演员,尤以武戏的做打更为突出。他基本功扎实,程式娴熟,善于探索,深受称赞。他在继承前辈京剧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吸取各家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他创造出单腿吊毛、踢鞋上冠、大靠夹鞭、飞脚过人、飞越三桌、椅背倒提、大靠甩盔、飞叉下桌、拧身跨腿、飞脚三越等十项绝技,发展和丰富了武生表演技巧中的高难度内涵,把戏剧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机结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他以北戏南技为自已的显著特色。
与这三位京剧武生大家代表性人物同时代,大量武生名家迭出享誉整个京剧界,如久享盛名的武生艺术家李万春,以及李盛斌、楊盛春、张世麟、梁慧超、王金璐、小盛春、张云溪、贺玉钦、高雪樵、郑法祥、李仲林、王桂卿、郭玉昆等,都是有艺术成就的武生名家。
建国后培养的武生人才,首推钱浩樑,而俞大陆、李光的京剧武生艺术也是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