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第7--8集,电视剧浓墨重彩的叙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
广州国民政府发布《告东征军将士宣言》,董建昌到三期六班亲自点将立青、范希亮、谢雨时三人到他率领的第四军随队东征。
即将奔赴前线的立仁本想和立青告别,却在码头遇见同样待命出发的立青等人。 瞿恩被蒋介石亲自点名作为党军一师四团的党代表参加东征。考虑到作为敢死队队长生死未卜,瞿恩想请立仁捎话给立华,立仁拒绝了他,要求瞿恩有什么话等打完仗自己去跟立华说。
东征战事不顺,立青向董建昌主动要求参加密侦队,董建昌同意,借给立青、范希亮、谢雨时三支枪,派他们侦察淡水镇敌情。三人侦察成效显著,掌握了敌人的守城意图。立青安排谢雨时回部队送敌情图,他和老范留下接应先头部队。
立青与老范配合,割断了敌军炸点的导火索,协助大部队顺利攻下淡水镇。范希亮、立青、谢雨时三人会合后又随军攻至北江前线,成功拿下了敌人据点,再立大功。
立华在中央党部看见痛苦的瞿霞,得知瞿恩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已随伤员专列被送回广州。 瞿恩腿伤伤势严重,差点截肢,立华彻夜守候在瞿恩的病床前照顾他。瞿恩和立华朝夕相处,回忆起最初相识的情景,彼此的心都近了一步,可是两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主义之争。
立青等三人战功卓越,在叶挺独立团驻地接受了全体将士的致敬。
那么,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举行第二次东征?
一、陈炯明和孙中山的不同政见
陈炯明(1878年—1933年),汉族,幼名捷,字赞三,又字月楼、竞存。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 粤系军事将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代表人物之一。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陈。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居香港,残部退往东江一带,后经广州国民政府两次东征,被彻底消灭。
陈炯明实际上文武全才。在黄花岗之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亲身谋炸广东水师提督,虽然未中但勇气可嘉。陈本人也深信“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在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发展军力,成为一方霸主。
但陈虽然身为一方霸主,但反对军治、党制。其在广东的治理实为民国战乱时期的典范,兴办实业,后来广东省成为大革命的大后方,陈实在是功不可没。尤其禁烟禁赌,以“模范起信”为号召,还请陈独秀入粤为广东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而大兴教育。
陈炯明本人是军人,但不是一介武夫,在其统治的地盘,颇有民主风范,如举办地方自治,民选县长,反对绝对领袖一人制。后来在孙中山规定中华革命党党员须向领袖宣誓效忠时,陈拒绝执行,事后,孙文语,此公不可深信也。可见,陈本人认为对领袖不可无限服从。
导致两个人直接冲突的原因则在与北伐与是“联省自治”问题。最早提出“联省自治”的正是孙文本人。在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宣言书时亦明确宣布:“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後行政期於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可以说联省自治最能体现共和精神。如此而想,孙文的宣誓于领袖确是有可能形成独裁,故不容于共和精神。
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制并以武力统一中国。可见此时的孙文已经不再持有联邦政制共和之想。1922年6月3日,蔡元培暨北方知名人士二百余人致电孙中山,请孙中山与北方总统黎元洪会谈。4日,粤军全体官兵通电响应,请孙中山停止北伐,谋求全国和平统一。胡适等人公开支持陈炯明。陈炯明因反对北伐,且以辞职相威胁,被免去内政部长、广东省长和粤军总司令职,保留陆军部长。
究其时局宪政各省自治情况如何?谭延铠于1922年1月1日在湖南开始实施“省宪”,四川、浙江、云南、广西、贵州、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奉天、安徽、甘肃、直隶等省政府诸多省照般湖南模式,省议会制蔚然成风,县长民选已经开始。
陈炯明等主张联省自治,孙文则靠其本人威望,逆流而上,终於酿成「六一六事件」,即「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孙大总统广州蒙难」的事件。1922年6月指使所部叛变,炮轰孙中山驻地后回任粤军总司令。
二、国民革命军举行的两次东征
(一)1923年1月,陈炯明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后率部退守东江;
1922年8月,陈炯明回到广州重任粤军总司令,原粤军第一军被陈炯明整编,总指挥林虎,分为6个军,第1军军长林虎,第2军军长刘志陆,第3军军长尹骥,第4军军长李易标,第5军军长熊略,第6军军长杨坤如,约5万多人。
调驻西江后,第1师中的梁鸿楷、李济深、邓演达、张发奎等人秘密联络孙中山反陈,后加入西路讨贼军。
支持孙中山的原粤军第二军南下失败后转去福建,1922年10月攻克福州,后改为东路讨贼军,准备取道闽南攻击潮汕。东路讨贼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黄大伟、许崇智、李福林分任第一、二、三军军长。
许崇智
孙中山还派人联络驻广西的滇军杨希闵、桂军沈鸿英、刘震寰以及驻西江一带拥护孙中山的粤军组织西路讨贼军,从西江东下直攻广州。1923年1月,陈炯明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通电下野退往惠州。
(二)第一次东征
2月孙中山由上海回到广州,设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以蒋介石为参谋长,朱培德为参谋处长,所辖有许崇智为总司令的东路讨贼军,以刘震寰为总司令的西路讨贼军,以沈鸿英为总司令的桂军,以杨希闵为总司令的滇军等部队。东路讨贼军以外的脱离陈炯明的粤军经整编后由大元帅府直辖,称中央直辖第四军,军长梁鸿楷,郭学云为参谋长,辖3个师。
陈炯明自1922年冬退据粤东东江一带后,一直和广州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相对抗。1924年冬,他乘孙中山北上之机,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纠集洪兆麟、林虎等部约三万余人,在英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1925年1月,陈炯明会同江西军阀方本仁部进犯广州准备进攻广州。
1925年1月15日,国民政府发布《东征宣言》,正式向陈炯明宣战。随即兵分3路向陈炯明发起进攻,以安定广州革命政府的后方。统率北路军的是滇军杨希闵,统率中路军的是桂军刘震寰。南路军由粤军第2步兵师(师长张民达,2000人)、粤军第7独立旅(旅长许济,4000人)、粤军第16独立团(1000人)和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2500人)组成。
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第2团是以第一期毕业生为基干编成的,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名义率领这两个团。何应钦、钱大钧分别为团长,军校第一期的队长、区队长和教官担任营长;黄埔1期毕业生担任两个教导团的连长、排长、特务长以及营、连党代表职务。同时用黄埔2期在校学生的炮兵队编成一个炮兵连,学生都作为列兵使用,陈诚为炮兵连长。苏联顾问亦随军参战。这支黄埔学生军人数虽少,但战斗力在广东各军中却是第一流的。他们不仅受过良好的政治和军事训练,革命斗志空前高昂,而且武器装备也优于各军。
3月上旬,林虎率刘志陆、王定华、黄任寰等部两万余人自兴宁、梅县、等地出发。由于担任战场左翼军的滇军、桂军按兵不动,使林虎得以从容地绕过黄埔军左翼直抄后路,战场形势急转直下。3月12日午后一时,林军右路前队约五、六千人抵鲤湖,左路前队抵红湖(距棉湖五华里)。
3月12日晚,粤军第7旅在揭阳西边南溪北岸宿营;黄埔军校1团在棉湖宿营(一个营在南溪左岸),二团在棉湖东南宿营。
根据所掌握的敌情,苏联顾问建议3月13日以粤军第7旅和黄埔1团组成的右翼向敌人发起主要攻击,目的是迫使敌人往南撤。黄埔2团以其部分兵力支援1团,其余的部队进攻南路敌人。
苏联军事顾问加仑
3月13日零点三十分,蒋介石命令第7旅许济部13日晨7时30分以前进至塔头埠向林虎军左侧包围攻击;黄埔1团何应钦部于13日晨5时30分渡河,攻击正面和顺之敌。教导2团钱大钧部于13日晨5时30分出发,攻击棉湖右岸鲤湖之敌,并掩护一团之左侧;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原已到达鲤湖之敌,仅留两千余人在鲤湖附近一带高地占领阵地,主力已转至和顺方面。许旅向敌左侧背迂回,越走越远,没有和敌接触,反而使敌减轻了左翼的顾虑。
13日7时30分,何应钦率部进至距和顺40华里的曾圹村,得知敌军王定华等部5000多人已在和顺东端高地占领阵地。何应钦即命令1营攻击正面之敌,3营由右方前进攻敌击之左翼,2营及炮兵连控置于第二线为预备队。
何应钦
林虎军凭有利地势,居高临下直扑黄埔1团,双方绞杀在一起,战线越拉越长,阵地反复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林虎见正面强攻难以奏效,于是将主要攻击方向转向黄埔一团的左翼。何应钦立即命令3营迅速攻击前进,占领右前方制高点。
上午11时左右,1营战线越拉越长,1连伤亡更重,连长余海滨阵亡,副连长刘赤忱负伤,6名排长、副排长都负伤或阵亡,全连军官只剩下党代表李奇中和司务长阎国福,奉命从第一线撤出。
曾圹村已无兵据守,一股敌军乘隙而入,冲到距1团团部仅百余米的地方,何应钦命2营长刘峙率预备队6连渡过小河,向敌人猛冲,同时命炮兵向曾圹村内射击,毙敌二十余人。在火炮的支援下,将敌军逐出了曾圹村。
刘峙
11时30分,林虎再度向1团方向大量增兵,对2营5、6连阵地猛烈攻击。何应钦将最后的预备队4连投入战斗。林虎这时已发现了1团指挥所位置,派重兵强行突入,黄埔学生军拼死抵挡。
冲在最前头的敌军离指挥所只有几十米的距离时,何应钦命令司号长吹起了冲锋号,第一个冲了出去,团部所有人员都跟他往下冲。加仑将军的助手和警卫员也拔枪投入了战斗。黄埔军顿时士气大振,杀声震天动地。
炮兵连长陈诚亲自指挥架炮,亲自瞄准,亲自拉火。头一发炮弹正落在团指挥所前面的一堆敌人当中,林虎军突然遭到炮火轰击,顿时惊惶失措,掉头就跑。由于陈诚拉火打响了头炮,蒋介石立即宣布提升陈诚为炮兵营营长。
陈诚
此时各阵地上杀声震天,战况空前激烈。但1团已无兵力可调,只能收缩防地固守几个高地。
黄埔2团3月13日早晨晚点出发了3小时,沿南溪向鲤湖推进,距离1团左翼约五公里。按照一般作战原则,1团与敌接火后,2团这时应加快速度,按预定方案迅速果断地攻击敌人的侧背。但团长钱大钧听到枪声,反而命令部队在山谷中休息,静候上级命令。却不知指挥部派出的信使,根本找不到他们。
1团孤军苦战的情形2团官兵已经感觉到了,各级军官纷纷来找钱大钧请战,要求出击增援1团。但钱大钧为人谨慎,这次是他首次指挥实际作战,于是就更是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生怕一步走错,会带来什么闪失。钱大钧觉得1团虽然正在和敌激战,但并不能断定敌人的主攻方向就是1团,万一敌人对1团采取的只是佯攻,把主要兵力部署在针对2团的方向,那就不能莽莽撞撞地把队伍带上去。
钱大钧
眼见团长优柔寡断,2营营长刘尧宸气冲冲返回营队,当即召集排以上军官开会,宣布2营的任务是担任正面攻击,4、5两连是第一线,6连为预备队。
2团前面,靠近左边是高山,正面是一个二百米高的高地和一片开阔的稻田。2营冒着弹雨,强行冲过一片三、四百米的开阔地,仅仅伤亡了几个人,其余都顺利地到达了山底下。钱大钧知道2营已经自行投入战斗后后,觉得既然是2营上去了,就不能不管,否则大家都难获善果。于是下令1营紧随2营前进,3营占领左侧高地,掩护全团侧翼。
刘尧宸
3营长金佛庄派9连就近火速上山抢占阵地。9连刚攀上高地,果然发现大批敌人也纷纷赶至,双方相距仅数十米。该连立即开火,将前面敌人击退,但后面敌人愈来愈多,仗着人多势众蜂涌而上,双方遂在高地两侧展开恶战。十几分钟后,金营长率后续连队赶至,马上投入战斗。从山顶往下一看,山坡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敌人,正边打枪边嚎叫着向上冲。
郑洞国
激战中,金佛庄和郑洞国往返于各阵地间指挥作战,冲在前面的敌人被打得七零八落,死伤枕藉。可是后面的敌人在军官驱赶下仍不顾死活地涌上来。9连连长陈铁眼见敌人已冲上阵地前沿,挥枪率先跃出与敌肉搏。阵地上白刃闪闪,血光四溅,喊杀声,铁器撞击声混成一片。5分钟后,郑洞国率两排士兵从斜侧里切断敌进攻队形,配合9连肃清了阵地上的敌人。自此以后,林虎军进攻锐气顿挫,任凭其指挥官如何吆喝,只要进至3营阵地前三、四十米处,即伏倒在地,不敢向前。
金佛庄
这时正是下午一点,1团的战斗处最艰苦的关头。2团这支生力军的加入,马上有效地减轻了1团正面所受到的压力。
下午2时许,正在阵前与敌厮杀的营党代表李之龙得到报告:1团3营长王俊刚才冲锋时,被一股反击的敌人俘去了。
王俊
李之龙大吃一惊,连忙站定阵前看过去,见一百多米远的地方,十几个敌人正扭着王俊回归本阵。于是二话不说,立即便带领一帮官兵如猛虎般地从山上冲下来,一路过关斩将,势不可当,很快追上了押解王俊的那股敌人,硬生生地把王俊抢回来了。
林虎军渐渐地支持不住了,黄昏时分,粤军第7独立旅赶到并投入战斗。黄埔军乘势向敌人发起全线反击,林虎军向和顺方向溃退。
李之龙
在追击中,1营长蒋鼎文左肋中弹受重伤,依然前进不止,鲜血顺着腿流到鞋子上,终于仆倒在地。
当天18时,棉湖战场逐渐沉寂了下来,经过一天的血战,黄埔教导团以寡敌众,付出重大牺牲(1团9个步兵连长,阵亡了6个,伤了3个,副连长、排长伤亡甚多),终于获得胜利。
3月14日黄埔军继续追击残敌,向河婆前进,又将败敌黎生部击溃。
蒋鼎文
3月15日午后5时,黄埔学生军全体集合训话。前来劳军的廖仲恺代表中央委员会奖励给每个团一千块钱,并且激动地说:我赶来是带着中央委员会的命令来慰劳你们犒赏你们的,正好碰上这次棉湖大捷。总理过去曾经想把学校培养成革命军,你们真正当得起这个称号。
加伦将军激动地说,我们以为苏联十月革命时,处境非常困难,作战是非常英勇的,但也很少有可以和这次棉湖战役相比美的。他特别着重讲了第1团的战斗,认为当时团长要是动摇犹豫,战局将不可收拾。说完当场解下身上的佩剑,赠与何应钦。
廖仲恺
东征军取得棉湖大捷后,再攻兴宁、五华。五华、兴宁为陈炯明敌军的重要根据地,林虎率部企图聚众固守。黄埔校军和粤军决心除掉敌人这一根据地,对五华、兴宁发起强攻。因敌众多,党军采取迂回攻击,从小路夜袭五华。五华之敌军仓促应战,向东败退。五华城为党军攻占。教一团担任该城警备,教二团与粤军一部攻击兴宁,激战数小时,兴宁被克。在东征军连克数城的威慑下,水口、梅县方面之敌军不敢恋战,全部退至梅江以西。惠州守敌见大势已去,遂向东征军投降。
至此,东征军之右翼校军与粤军征战近两个月,解放了潮、汕,把军阀陈炯明的王牌军洪兆麟部6万余众打得落花流水,将其击溃并逐出广东。敌军首领林虎、王德庆、刘志陆几乎被抓获,仓皇逃出广东省境。陈炯明于2月26日由汕尾逃往香港。不到两个月,东征军就荡平了东江,扫平了潮、梅地区。
洪兆麟
恰在此时,孙中山病逝,南方革命政府内部理科出现了“谁继承孙中山”的问题。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派军阀出于权欲,趁机割据。广东一个省,一下子就出现了10多路司令,其中以杨希闵、刘震寰两支势力最大,他们心怀叵测,又与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暗中勾结,阴谋策划发动军事叛乱,图谋颠覆广州革命政府,吞并东征果实,控制广州局势。杨希闵自称滇桂联军总司令,调兵遣将,首先在广州宣布戒严,阻挠东征军右路军回师广州,挑起了叛乱。
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的坚决主张下,广东革命政府命令黄埔学生军等东征军迅速回师广州,讨伐杨希闵、刘震寰部。
从兵力对比来看,平叛的革命军占有绝对优势。参加叛乱的滇、桂联军部队大约有2.5万人。而在革命军方面,参加平叛的有谭延闿、程潜、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等部队和黄埔学生军,总计有4.7万余人。
这时,周围的政治军事环境也有利于革命军。在潮汕方面,地方军阀陈炯明部洪兆麟师4000人已退向福建,林虎部6000人败兵退缩到梅江以西,短期内都暂时无力反扑;南宁方面,范石生部与李宗仁部汇合后约1万余人,挡住了唐继尧进攻广州的去路;粤西方面,邓本殷部7000余人一直保持中立。
5月21日,黄埔校军官兵、师生冒着酷暑,奉命兼程回师广州,平定刘、杨叛乱。
刘震寰
杨希闵、刘震寰的滇桂军多是一些烟兵赌将,军官比士兵多,烟枪比步枪多,步枪比子弹多。无论官兵,每人都有两支枪,一支是步枪或手枪,一支是鸦片烟枪。这些部队的官兵虽然在平时散漫,但打起仗来还能抵挡一阵子,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战场经验多,火线上沉着。他们在阵地上一边打仗,一边抽鸦片烟,能在枪林弹雨中沉着地抽烟,烟抽足了,过瘾了,就能玩命冲锋。黄埔校军当初不知当面敌军的这个特点,猛打猛冲,在瘦狗岭和白云山一带激战,但收获不大。打了一天硬仗,战局仍处于胶着状态。
张治中
第二天,黄埔上游猎德炮台,由代总队长张治中率领的黄埔学生军2000多人组成的突击总队,准备从这里强渡珠江。发现珠江里停着年久失修的飞鹰军舰,虽然机器发动不起来,可舰上的炮还能使用,于是决定利用军舰上的大炮开炮助威。舰上的炮既老又旧,虽然能打响,但射程不远。有一发炮弹恰好落在广九路车站的敌军司令部。那个号称“滇桂联军总司令”的杨希闵,正与他的同党、大军阀赵成梁一同吃饭。炮弹刚好落在离饭桌很近的地方,赵成梁被炸掉了半截,当场死亡,杨希闵侥幸没有中弹,但也吓得够呛,再加上前线接连告急,于是匆匆收场,把赵成梁的尸体搬回广州市内。杨希闵一到市内,便成了孤家寡人,狐群狗党们见他在前面吃了败仗,一个个都滑脚早溜了。杨希闵见大势已去,只好丢盔弃甲带着几个亲信逃进了沙面租借地,在广东的滇军至此全军覆灭。
桂军刘震寰原来也有4000兵力,滇军溃败后,他率部退到西村,黄埔校军已在这里等着他了。桂军还未喘过气来,就遭到一阵猛打,结果全部缴械投降,刘震寰狡猾得像只狐狸,一看形势不对,早已做好了准备,化装逃出广州。
革命军于6月15日克复广州。在广州工人和各地农民的支援下,迅速平息了杨、刘叛乱,使革命政府转危为安。
陈炯明利用革命军队回师广州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重新占领东江一带,并企图勾结盘踞在粤北的川军熊克武和粤南的邓本殷进攻广州。
(三)第二次东征
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在此之前,广州革命政府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部队和部分粤军编入第一军。东征军组织3个纵队,3万多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为第一纵队,担任右翼,纵队长何应钦;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为第二纵队,担任中路,纵队长李济深;攻鄂军和豫、赣、潮梅各军为第三纵队,担任左翼,纵队长程潜。
10月1日起,东征军陆续出发,出广州,向博罗、惠州前进。10日,第一纵队到达博罗、惠阳地区,第二纵队也进抵官桥、永湖一带,第三纵队也到达博罗附近。
惠州战斗是第二次东征整个战役中的硬仗。惠州分东、西两城,高大坚固,号称东江天险。东城外有一条8米宽、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面环水,一面壕沟。西门面临西湖,只有一条窄路通到城脚,窄路的两边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门地形比西门好一点,但也要通过北门桥,由桥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墙外侧都以大石块砌成,城门上设有了望塔。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塞,在过去历次战争中,从未被攻破过。
第一次东征时,东征军绕过惠州城,直奔潮汕。当时驻守惠州的杨坤如部曾表示归顺革命政府,但当陈炯明重占东江后又反叛,并修筑防御工事,加紧备战,将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为平地,砍光城墙附近的树木,布满竹栅等障碍物,城墙上备足石灰包,架起机枪。晚上,点燃火把,照亮城外。
东征军于10月13日到达惠州城郊飞鹅岭山脚下,集结待命。蒋介石亲至飞鹅岭炮兵阵地指挥炮兵射击。东征军的野炮、山炮、机枪向选定的目标射击,枪炮声密集,如过年的鞭炮连成一片。
先发起攻击的第一军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门和西门。战斗前夕,第一军专门组织了敢死队,第三师各团各选士兵150名,第二师第四团挑选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锋队队员每名犒赏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头等奖洋一百元”。激战中,攻城部队伤亡惨重。“十三日令总攻击,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敌以机关枪扫射,先锋迫城者死伤枕藉,第四团长刘尧宸中将,竟中弹亡,士兵抱痛愈奋。十四日,炮向北门及左右侧防御机关猛烈射击,掩护冲锋者前进,众乘势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后继,而飞鹅岭纵队同时夹攻。敌势不支,纷纷东遁,而海丰、陆丰、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冲,次第悉平……古所称天险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余。昔何其难,今何其易欤?”
10月14日下午4时,东征军完全攻克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战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在整个东征战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东征军攻占惠州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军,中路于11月1日进占鲤湖,第二天再由鲤湖向普宁进发,于当天克复普宁,3日克复揭阳,一路未遇抵抗。3日,建国潮梅军罗翼群部及东征军第1纵队先头部队一起进入汕头,与此同时,东征军第2纵队的张和支队进抵留隍,第3纵队程潜部克复梅县。
在遭受数次大败后,陈炯明的“汕头粤军办事处主任”刘志陆见各县尽失,也于3日下午乘“永绩”舰逃往香港。
4日,周恩来率东征军第1师一部及总政治部人员进驻汕头。6日,蒋介石向广州革命政府发出《收复东江通电》报告说:“先后缴枪6000余支,大炮7门,机关枪30余架,俘虏6000余人。”随后,蒋介石把东征军总指挥部迁入汕头,命令陈济棠继续向汤坑、高陂、饶平方向追击陈炯明叛军,而其余东征军则就地补充休整。
陈济棠
11月7日,东征军第2纵队第11师在陈济棠的带领下克复陈炯明叛军占据的最后一个城市饶平,叛军残部都逃入福建境内。
为了完全歼灭陈炯明叛军,以防其日后东山再起,8日上午,蒋介石召集各师将领在汕头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对窜入福建境内的叛军残部万余人处置办法。最后决议决定分三路攻闽:何应钦率第1纵队从饶平出分水关;任命谭曙卿指挥第2纵队,由大埔入福建平和;程潜率第3纵队由梅县经松口攻福建永定;总指挥部移至留隍就近指挥,后方任务由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主持,各军务必要乘胜追击,全歼叛军残部。
谭曙卿
蒋介石又致电福建军务督办周荫人,请他帮助解散陈炯明残部。由于当时奉浙战争爆发,福建军阀周荫人正派兵全力支持浙江军阀孙传芳与奉系军阀争夺江苏、上海,无法阻挡东征军入闽,因此只得派来使者与东征军接洽,表示愿意负责悉数收缴退入福建境内的陈炯明残部的武器移交给东征军,但请东征军不要大举入闽。
此次东征军的强大军力已经让很多人认识到,陈炯明大势已去,于是退至东江上游的陈系将领翁辉腾、叶柏质首先率2000人投降。
程潜
陈炯明本人在第二次东征战斗时并不在前线亲自指挥,其主力被消灭后,他即由汕头经厦门远走上海。
叛军悍将林虎早灰心丧气,他将兵权交给了刘志陆,自己跑到武汉向吴佩孚联系“收编事宜”去了,熊略、林烈和林国光也跟着相继离开。
刘志陆勉强率残余部队窜到福建省武平县乌鸦坡,以其部属谢文炳、陈修爵两个旅为主要骨干,将剩下的部队改编为九个团,另称“粤军”。
刘志陆
东征军第3纵队队长程潜探知刘志陆部立足未稳,拟经永定、上杭去赣南,于是由大溪向永定前进。程潜一面电令中路冯轶裴部于14日上午8时以前到达下洋策应;一面率鄂军苏世安旅由大埔连夜向永定进发,于14日黎明到达叶坪山。
程潜发现刘志陆部的乌合之众五六千人前一日刚抵永定,尚无准备,遂果断下令发起攻击。经过两小时的激战,缴获枪700余支、子弹30万发、马40余匹、大炮2门、机关枪4架,俘敌千余人,其余敌人向上杭溃退。
蒋介石看到捷报后非常满意,当即电请军事委员会将程潜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并推荐程潜任该军军长。
东征军第2纵队第11师陈济棠部,则按照部署由饶平向闽南和平、诏安、云霄追击陈军洪兆麟残部,将其一部缴械,余部逃至漳州、石码一带。东征军指挥部遂将追击部队撤回休整。
陈炯明残余的部队一小部分投靠了吴佩孚,至此,盘踞东江多年的陈炯明部被彻底根除。
第二次东征之役后,东征军又回师助剿南路军阀邓本殷。革命军渡海作战,消灭残敌于海南岛。至此,广东全省获得完全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