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迈入2022年,猪企逐渐摆出更努力的姿势。
牧原股份向双汇发展抛出橄榄枝,加强生猪购销之外,开启年度股票激励。这一次,牧原股份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超过八千万股。若以其股价60.70元/股计算,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浮盈已超过24亿元,人均浮盈约40万元。
这一数字,对于副总裁杨瑞华和财务部负责人高瞳来说,相当于“天降”700多万巨款。诱惑不小,条件亦存在,包括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2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
上一年,牧原股份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122.26%。“不低于25%”的目标看似不难,但处于猪周期的当下,仍被贴上“自救”标签。
面对高速扩张导致的产能激增,供过于求又加快了猪价下滑,“降本增效,储备资金”成为了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关键词。
于是,“2019年至2020年行业整体快速扩张”的画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猪企由攻转守:从大方向上调整投资节奏,到产业策略上的处置低效母猪。有猪企选择卖资产,也有猪企布局新业务“造血”,还有猪企选择了强强联合,“抱团取暖”。
猪企“开奖”
作为“猪老大”,牧原股份在行业低谷时表现最为突出,近期养殖完全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其中包括2元左右的折旧摊销等非现金成本和13元左右的现金成本。
“公司以阶段性达成13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作为2022年成本下降的奋斗目标。”牧原股份表示。
从业绩来看,牧原股份也是上市猪企中少数的盈利企业之一,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亿元至80亿元,同比下滑70.86%至76.32%。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牧原股份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在行业价格大幅下挫至成本线之下依然尽显成本优势和业绩,这是牧原股份保持盈利和顺利度过此次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柏文喜称,牧原股份自繁自养的全产业链模式属于重资产模式,扩张速度较慢,但是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而且也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不过产业链对农户的外溢带动作用相对小一些。
牧原股份守住“猪老大”位置,伴随着节奏调整的步伐。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牧原股份2021年持续加大对猪舍设计、智能化、疾病防控等研发项目的投入,推动公司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加快下游屠宰业务布局,积极拓展屠宰业务销售渠道;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针对屠宰多个工艺环节组织攻关团队,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为了提振业绩,牧原股份并未停止突围。进入2022年,牧原股份作出重磅决定,与双汇发展开启合作模式,加强生猪购销合作力度。此外,年初便抛出股票激励计划。
公告显示,牧原股份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8108.07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54%;授予价格为30.52元/股。
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该激励计划草案于2月11日发布,当日,牧原股份的收盘价为60.70元/股。若以此价格计算,其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浮盈已超过24亿元,人均浮盈约40万元。
从具体分配情况来看,副总裁杨瑞华和财务部负责人高瞳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最多,均为24.52万股,相当于“天降”700多万巨款;紧随其后,1992年出生的首席人力资源官王春艳获授19.62万股、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获授14.72万股。
之所以叫“限制性股票”,意味着股票有限售期,而想要解除限售,也是有条件的。
根据牧原股份公告,第一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2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第二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3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40%。
就牧原股份过往销量增速来看,显然上述目标不难实现。
2019年至2021年,牧原股份销售生猪分别为1025.33万头、1811.5万头和4026.3万头。经计算,牧原股份2021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122.26%,2020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76.67%。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认为,牧原股份本次股权激励计划较2019年计划规模大幅扩大,充分调动核心人才的积极性,有效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内部管理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无独有偶,唐人神也在2月17日公布了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名单。
唐人神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总计为6000万份,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98%;本次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日为2022年2月16日,向857名激励对象共计授予股票期权5490.60万份,行权价格为6.20元/股。
截至2月15日收盘,唐人神股价为8.86元/股,照此计算,相当于被激励对象人均浮盈约17万元。
全球薪酬福利咨询专家刘畅表示,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使用的核心作用是对核心人员(包含核心高管及公司认定的核心骨干)做长期激励,其周期一般为3至4年的归属期,在全面薪酬的概念里,股权激励配合工资、津贴、绩效奖金、提成等实现员工保留和激励的作用,同时绑定员工利益和企业的发展,员工有更强的动力推动业务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归属条件的设置。营业收入为核心考核KPI,但并不唯一,其实更为多元的考核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长期激励同时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压力,尤其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的企业。
高速扩张后的退与守
过去一年多时间,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猪价步入下行通道,并牵动公司业绩走向。
“由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下滑,公司单头销售均价为16.60元/公斤,单头收入下降1653元,销量的上升叠加销售价格的下降影响利润88.73亿元。”
正邦科技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将下滑归咎于猪价。这一年,国内所有猪企面临的困境可归结为,“卖得多了,赚得少了”。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37家猪肉概念股里已经有31家披露了2021年业绩预告,其中,18家业绩预亏,而业绩预盈的企业里,有9家增速下滑。
德美化工作为猪肉概念股里少见的业绩预盈且增长的企业,2020年便已经剥离生猪养殖业务,目前只剩一些种猪资源。
行业下行,猪企开始“花式”自救,股票激励只是方式之一。
降成本成了首要任务。正邦科技从2020年四季度最先淘汰低效母猪,到提升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2021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的完全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
新京报贝壳财经了解到,还有部分猪企在积极降低人力成本,通过提升智能化系统、智能设备成熟度,提高推广普及率,减少特定生产环节对于人员的依赖。
储备充足的资金才能挺过困难时期。新希望2021年调整了投资节奏,减少资本支出,放缓了所有种猪场的新投资和开发。
节流之外,也要开源,布局新业务让猪企看到跨界的可行性。其中,龙大美食、得利斯、大北农等猪企纷纷瞄准了预制菜。
为应对猪周期下行,龙大美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2021年下半年提出“以食品为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的支撑”的“一体两翼”战略,将主要发展方向转为食品板块,做了以食品预制菜和肉制品加工类的战略布局。
得利斯在预制菜领域同样“野心”不小——2020年狭义的预制菜体量(剔除低温肉制品类)4亿多,2021年营收增长较快,预计2022年预制菜营收规模约12亿元。目前公司的预制菜产能并未充分释放,预计2022年随着风口扩大、B端客户资源壮大,预制菜营收翻倍可行性较大。
这样的现实,其实并未如猪企所预期,甚至说押错了风口。
2019至2020年,正值本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猪价上涨,出于获取利润抢占市场等需求,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都处于快速扩张状态,猪企们纷纷通过自建、改造及租赁等方式大幅快速增加生猪产能。
彼时,猪企们对未来的憧憬有多美好,砸下真金白银扩产时就有多爽快。
以正邦科技为例,其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募集资金推动产能扩张,同时积极自筹资金在适合的区域新建、租赁生猪养殖场。通过募投项目达产及自筹资金建设或租赁猪场的产能释放以保持生猪出栏量的较快增长。
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从2019年的578.40万头,火速提升到2021年的1492.67万头,年复合增长率为61%,公司年出栏量已位居行业第二。
高速狂奔下,正邦科技债台高筑,截至2020年年末,正邦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为58.56%;仅半年,便增加10.01%,达到68.57%。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货币资金存量为60.70亿元;同期,公司银行授信额度260亿元,未使用额度80亿元。
2022年3月,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出售直接或间接持有的8家控股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本次合作的资产交易总额约为20亿至25亿元。正邦科技预计从本次交易中将获得11亿至19亿元的投资收益,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9.15%至33.08%。
卖资产“输血”,不只正邦科技一家。据天邦股份董秘章湘云介绍,为了保障现金流,天邦股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售疫苗业务,获得了四亿多的现金流入;出售水产饲料和猪料业务,获得了十几亿的现金流入,同时通过与通威的合作获得一定的账期。投资端也放缓了节奏,暂缓了一些项目的推进。”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分析,猪企上下游均有压力,生猪价格下降导致无法开源,生猪饲料价格上升导致无法节流,既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的情况下,猪企只能靠出售资产来增加现金流,保证主业正常开展。”
王赤坤认为,生猪饲料等原料的上涨会倒逼猪企减少生猪生产数量,进一步改变猪肉供求关系,将加速猪周期拐点出现。
猪肉供给仍处高位,国家出手调节
猪周期于行业而言,是躲不掉的魔咒。
由于猪养殖的时间更长,因此猪养殖相比禽养殖具有更加明显且稳定的周期特征。一个“猪周期”通常是3年至5年,近年来由于养猪企业与养殖户的规模逐步增大,在行情低迷期的维持能力增强,所以猪周期的时间长度也在逐渐拉长。
自200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在经历第四个周期。
本次猪周期始于2018年,首先是在上半年,由于上一轮猪周期的产能扩张,全行业遭遇了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猪价行情。下半年,国内又暴发非洲猪瘟,无论是养猪企业还是养殖户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行情与疫情的双重打压之下,产能扩张投资有所减缓,也有部分企业停止扩张。
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行业内至今并无相关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案,企业和中小散户继续退出,在大企业中也只有生物安全防控较好的公司才有能力进行扩张,使得行业产能大幅缩减,年末生猪存栏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下降21.6%。
当年下半年,生猪价格突破40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后,长期处在30元/公斤以上的相对高位。2020年以来,在各企业积累了一定生物安全防控经验的前提下,推动产能大规模扩张,生猪行业基础产能进一步恢复。
2021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继续大幅回升,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定点监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达到4.39亿头。供给增加推动价格大幅下跌,生猪价格从年初高点的36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份最低点的12元/公斤,降幅超过60%,一度跌回了2019年3月份本轮猪周期开始上行前的低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说,去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之后的6个月,也就是今年的1月份到6月份,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必然处于高位。
显然,企业端也早就注意到行业目前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傲农生物、金新农、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纷纷表示已经放缓了投资节奏或者建设进度。
在猪价大幅反弹之前,温氏股份实施保存实力度过困难期的策略,采取“三控一稳”措施,即控产能、控投资、控支出,稳定生产成绩;同时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全面推动“降本增效”,储备资金度过行业寒冬。因此,温氏股份重新调整了建设规划和节奏,减少大规模资本开支,放缓了一些募投项目的建设进度,原预计的建设期需延长。
正邦科技同样选择停下扩张脚步,“在产能建设上,在建工程能停则停、能缓则缓”。
3月15日,发改委称,据其监测,3月7日至3月11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75∶1,连续三周处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
据悉,发改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储备调节工作,必要时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有关方面分析认为,当前国内能繁母猪产能总体较为合理;生猪价格已处于低位,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既保持适重育肥猪正常出栏节奏、不盲目压栏,也保持能繁母猪产能总体稳定、不过度淘汰。
除了收储,在金融方面,猪企也获得了诸多外部支持。
据温氏股份透露,国家支持养猪业发展,建议银行等机构不因猪周期下行的阶段性困难对猪企抽贷、断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