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订阅我们的头条号,慕容史家,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我们会努力提高文章质量,坚持原创,为大家奉上最优质的作品
相信很多喜欢看战争剧的朋友对《雪豹》这部电视剧应该都不陌生,片中文章饰演的周卫国是中国特战部队的先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电视剧的前部分主要叙述了周卫国早年的经历,包括他进入黄埔军校和留学德国的部分,其中有一集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一个外籍军事顾问——冯·拉特将军。
虽然全剧中仅仅就那么一两个镜头,但是却是促成周卫国得以留学德国最关键的人物,也正是在德国的经历才让周卫国接触到了系统地特种作战知识,为全剧奠定了基础。那么这个冯·拉特将军,是一个作者为情节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雪豹》中的冯·拉特将军确有其原型人物。
《雪豹》中的冯·拉特上将
原型人物为德国的汉斯·冯·塞克特上将
很多熟悉二战德军历史的人不免冒出一个问号,这是何许人也,在二战的德军将领中并未听说过此人。其实这也不奇怪,塞克特将军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去世了,并未参与二战,但是他生前却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塞克特将军出生于1866年普鲁士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将军,塞克特自幼便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不满二十岁的塞克特便投身军队,在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兵团服役,天生适合当兵的他,很快便在军队中崭露头角,被提升为下级军官,正式开始了他辉煌了军事生涯。
塞克特将军
一战爆发时,塞克特作为第一集团军下第3军参谋长,在德军施里芬计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出众的军事才华受到了德国高层的一致认可,战后的1919年,他被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长,次年晋升为德军总司令。
在二战前的德国,唯一的合法军事力量就是十万人的国防军,这只根据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这只军队的缔造者就是塞克特将军,他巧妙地避开凡尔赛条约限制,将德国最优秀的军官都保留了下来,为日后德军重新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塞克特将军与德国总统兴登堡之间产生矛盾被解职,开始在家赋闲,不久经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这是一位为中国抗战殚精竭虑的外国友人,小编会在后面专门撰文介绍)的邀请下,塞克特访问中国,并得到蒋介石的接见。
塞克特将军本人经历了德国一战前的强盛到一战后的凋零,对同被西方列强压制的中国带有深深地同情,他来到中国后,法肯豪森将军向他介绍了中国军队的现状,以及蒋介石政府迫切想要改革军队,强化国防的意愿。塞克特将军决定帮助国民政府建立新的国防力量。
塞克特向蒋介石呈上了他的“陆军改革建议书”,涵盖了国军的军官培养,武器装备改良,军事指挥系统及军费控制等方面都作出了系统化建议,这里面结合了国军现状以及德国建立国防军的经验,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蒋介石大为称赞。
塞克特提出了防御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构想,在他的建议书中,国军的改革最主要就是为了防御日本,塞克特预言日本正在厉兵秣马准备全面侵华,为此国军的改革刻不容缓。
电视剧《毛泽东》中的塞克特,不过弄错了军衔
塞克特第一次来华仅停留两个月后便返回德国,蒋介石极力挽留,后来在蒋介石多次邀请下,塞克特再度来华,担任国军顾问团团长,此时中国大地上国共十年内战尚未结束,塞克特提出的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迅速成为国军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新策略,使得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失败,被迫长征。
塞克特考虑到中国军工行业落后,短期内难以促成国军装备的全面改良,最好的办法是从德国引进新装备,在他的努力下,德国同意了对华全面出口军事武器,著名的几只德械师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组建。
但是塞克特这一次在中国只待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因为身体原因他请辞返回德国,1935年3月正式离开南京,国民政府派王鹗少将为代表为他送别,并赠上蒋介石送的白色杭州丝绸,塞克特临行前表示,自己病好后就会回来,回国后,他向希特勒建议驻华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正式与中国建交,希特勒同意了他的建议。
德械师
但是塞克特终究没能再次来华,1936年12月27日,他病逝于德国。对国民政府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他去世7个月后,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打响。
几年以后,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在国民政府的请求下对国军改革提出建议,他费了不少心思才完成了一份改革国军建议书,但是当他将这份建议书递交给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时,宋美龄随便翻看了一会,告诉史迪威,这是德籍顾问(塞克特)以前所提出过的。史迪威惊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