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BBC公布了一份重量级榜单——
21世纪百大剧集。
这份榜单由全球206位影评人、剧评人、学者和行业从业者共同选出。
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中国的影评人。
所以,这份榜单的权威性还是可以的。
最终榜上有名的。
有无可争议的经典剧《绝命毒师》《迷失》《兄弟连》……
也有近些年的大热剧《权力的游戏》《伦敦生活》《切尔诺贝利》……
不过,登上第一的宝座却不在以上之列。
而是一部在国内名气不大的剧集,《火线》。
想必不少人,都被勾起了好奇心:
这是怎样一部剧,竟然能力压《广告狂人》《绝命毒师》等一众神剧?
今天,就让鱼叔来给大家说说。
「21世纪最伟大剧集」,它到底配不配——
《火线》
《火线》从2002年到2008年间,一共播出了五季。
在国内确实有点冷门。
但在国外的HBO小黄台,却是稳稳的收视头牌。
口碑更是好到爆炸。
无论是在IMDb、烂番茄,还是在豆瓣。
每一季的评分都高得惊人。
美国的很多大学甚至以它为主要内容,开设了相关课程。
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其奉若神明,曾在公开场合多次向大众推荐。
剧中的不少演员,比如《黑豹》中的「金钱豹」迈克尔·B·乔丹也是因本剧而走红。
可惜,如此一部神剧居然在国内遇冷。
原因无它。
相比于《绝命毒师》的爽,《权力的游戏》的炫,《生活大爆炸》的好玩无下限。
排名NO.1的《火线》是一部有些「不好看」的剧。
很多想要入坑的影迷在尝试过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两集弃。
《火线》确实存在节奏偏慢的问题。
它的主线剧情概括起来并不复杂。
讲述的是一个专门处理黑帮犯罪的「大案组」故事。
爱挑事的混蛋警察吉米
他们对抗的,是当地凶残狠辣的贩毒帮派。
伊旺帮老大伊旺
他们惯用的刑侦方法是监听。
这也是剧名的由来。
「火线」代表警察通过电话、手机监听的方式获取关键证据。
剧集对于刚入坑的观众确实不算友好。
首先,剧中不存在太多悬疑推理元素。
不容易在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故事背景是一座以黑人为主的城市巴尔的摩。
所以剧中尽是些扮相差不多的黑人角色,名字也奇葩绕口,台词里还含有不少黑话。
另外,由于经费有限,《火线》还缺乏让人屏气凝神的大场面。
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群人坐在一起絮絮叨叨。
这样一部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剧集,到底能神在哪?
难道只是徒有虚名?是一部纯靠影评人吹起来的装X之作?
别急。
正如豆瓣上的这条短评所说——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的摩西区的绿卡。」
《火线》最让人着迷的,正是它那些异常真实的瞬间。
巴尔的摩作为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它就像是《上帝之城》中的里约热内卢。
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
实在是太适合用来讲述一个有关混沌的故事了。
《上帝之城》
为了突出这一点,主创团队做了很多努力。
制片人大卫·西蒙并非影视科班出身。
他原本是一名记者,专门负责报道犯罪新闻。
为了拍《火线》,他又去找了一大批记者同事、警察好友来参与编剧。
这使得《火线》中的很多角色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人物原型。
甚至不少演员本来就是巴尔的摩当地居民。
既有混过黑帮、有过案底的街头流氓。
也有前官员、退休警察这样有头有脸的人物。
比如,剧中人气极高的奥马尔一角。
他专杀罪犯,是一名专门抢劫黑帮,接济穷人的侠盗。
这个角色确有其人。
演员选得也非常贴切。
看看这张刀疤脸,就知道是个混过社会的超级狠人。
(很不幸,奥马尔的演员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于今年9月去世了,r.i.p)
有了这群生活阅历丰富的主创,连剧中的幽默感都让人觉得异常真实。
比如在一次行动中,主角吉米想要查看一段大街录像。
于是他去找了负责那里的本地治安官。
眼见是个白人,自作聪明的吉米就假定他是个种族主义者。
便开始内涵起黑人,跟他套近乎。
可下一秒,治安官的黑人妻子就走了出来。
空气瞬间凝滞,吉米一脸生无可恋。
这种与文化背景和人设充分结合的笑料,是非常高级的喜剧手法。
没一点生活底子,不可能做到如此自然。
真实的基底有了,接下来就看大厨能做出怎样的菜了。
而《火线》显然是一位顶级大厨。
举个例子。
在第一季中,面对大案组的成果,上级不但不高兴,还表现出很愤怒。
这是为什么?
《火线》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你答案,而是在之后娓娓道来。
在随后的一次监听中,主角们获得了关键信息。
随即锁定了一辆轿车,人赃并获。
可大家还没兴奋一会儿,就发现自己捅了大篓子。
原来被捕的人是一位参议员的副手。
显然,这些钱全是黑帮用来「孝敬」政客的。
为此,警局局长痛斥他们是查出了不该查的东西。
这揭示的是所谓白道的不堪。
至于黑道那边,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被黑帮控制的贫民区,充满了谋杀、枪战、性以及毒品。
这些都在《火线》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
鱼叔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来源于两个为黑帮做事的小孩。
年长的在教年幼的做算术题。
他越教越不难烦。
因为年幼的连如此简单的题,都做不来。
一气之下,他将题目改成了和毒品交易相关的内容。
效果立竿见影,年幼的马上就会做了。
这让年长的非常奇怪,明明只是换了个主语啊!?
年幼的回答道:
因为毒品钱算错了会被打。
仅这一小段,就表现出了底层灰暗地带的残酷。
而游离于黑白两道的,是复杂的个体。
主角自不用说了。
在《火线》中,反派人物,甚至龙套人物都是如此。
比如伊旺帮的二号人物,贝尔。
杀人不眨眼的他平时会去社区大学上课,和手下交谈时满口经济学原理。
甚至于,警察吉米在他家中搜查时还发现了一本《国富论》。
显然,他拼了命的想要逃离自己当前的身份。
这就是命运的作弄:
「事与愿违」四个字总是无情地拍在我们头上。
再比如吉米那戏份不多的顶头上司。
他平时总是喜欢和吉米对着干,一言不合就开喷。
还特别喜欢拿女性开玩笑。
是一个典型的油腻中年人形象。
可是,在第三季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场景中。
摄影机来到了巴尔的摩的一家同性恋酒吧。
顺着镜头,我们居然可以发现平时不可一世的上司正坐在那一个人喝闷酒。
仅仅几秒钟的镜头却包含了极大的信息量。
这又是人性的复杂:
每个现代人都有着自己的面具。
如此这般的桥段,在《火线》中还有很多。
人物、环境以及剧情通力协作,三位一体地撑起了剧作的深度。
伴随着主线的推进于潜移默化中感染观众。
也因此,《火线》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
一方面,它可以出现在影视专业的教科书上。
这靠的是到位的表演、老练的剧作和一丝不苟的运镜。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出现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课堂上。
而这靠的则是对于社会百态的描摹。
由于巴尔的摩是美国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城市之一 ,《火线》中折射了太多的问题。
据HBO旗下流媒体的统计数据显示:
自疫情以来的两年时间中,《火线》系列的观众数量增长了3倍。
在一众经典老剧中,这个增幅相当夸张。
而在电影领域,「翻红」的则是鱼叔曾经介绍过的《传染病》。
《传染病》
究竟为什么是这两部作品被人们重新捡起来看呢?
因为它们都属于「常看常新」型。
这种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传染病》用宏观的视角展示了全世界遭遇前所未见的疫情后的状态。
片中多处细节都对应了新冠疫情发生后的种种情况。
让人细思恐极,不禁要怀疑导演是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而《火线》则是一篇宏大的社会寓言。
不拍狗血,不讲虚构,只摆血淋淋的现实。
从血淋淋的现实中,《火线》做出了自己的预言。
比如在第二季中。
很大一部分篇幅,都是发生在一个将要弃用的码头上。
一批码头工人常年工作于此,收入微薄。
为了工人们的生计,码头工会的财务主管不惜和欧洲犯罪团伙合作走私。
大赚特赚后,他一边不求回报地资助缺钱的人,一边贿赂政客。
只为打通关系让政府通过重建码头的议案。
这样大家的日子才会好起来。
可犯罪终究是条不归路 。
在一次妓女走私中,发生了谋杀案件,一集装箱的妓女死于非命。
码头上的罪恶就这样暴露在了阳光之下。
为了消灭可能的污点证人,欧洲犯罪团伙于是动手杀了财务主管。
他一死,码头重建项目也就没了支持,最终被改为了建造高级公寓。
一切努力到头来换来一场空。
而这还不是这条线的最终章。
在第五季中,主创让财务主管的侄子再次出现。
此前同为码头工人的他突然在人群中狂喷脏话,表达了对于现状的不满。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有发问,有回应。
有洞察,有质疑。
这就是《火线》说故事的方式。
主创团队用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以白人男性为主的蓝领阶级的「美国梦」,彻底幻灭。
所以在第二季中,《火线》用这些失意者做了主角。
而这种情绪带来了什么后果,相信大家都已心知肚明。
在现实中,这些失意者团结在一起,成功地把川普选为了美国总统,上演了一出为期四年的闹剧。
至于更为严重的种族对立问题。
前文提到的吉米面对治安官时的尴尬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火线》整个系列中,还能看到太多类似的笔触。
比如吉米的一名同事在执行一次行动中发生了意外。
他连发三枪,误杀了另一名警察同事。
虽说一切真的只是意外,当事人不是有意而为之。
可问题在于——
开枪的是白人,被打死的是黑人。
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虽然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可为什么你要连开三枪呢?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看到黑人就想到了罪犯?
这是不是代表着你潜意识中觉得黑人不能做警察?
这是不是又有点眼熟?
白人警察「跪杀」非裔中年男子的事件就发生在去年。
这才叫真正的大尺度。
这才叫真正的大胆。
早在十几年前,《火线》就已经敢于讨论美国社会中最为禁忌的话题,将它们用最露骨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很可惜,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事情,还真就如剧中所预示的那样,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也因此,在完结十几年后,它依然能给观众带来足够的思考。
《火线》的翻红,很容易让人想起一部国剧精品——
《大明王朝1566》。
虽然两者国别、题材、时代完全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魅力。
既是正剧,也是群像戏。
名声很大,但真正看过的人却不多。
《大明王朝1566》
穷尽全剧,它们展示出了一个看似稳定,实则充满着变数的体系。
以及在这个体系中人物的命运。
「一切都是游戏,每个人都只能遵循游戏规则。」
这样的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做到完美。
但毫无疑问,野心是巨大的。
《火线》的目的不是为了构筑一个全新的时空,而是为了还原我们正存在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角色于一幕幕对话中彰显感情,于一点一滴中凸显性格,于一个个抉择中迈向最终的结局。
这太像一面镜子,不断投射着关于生存的真理。
我们看完了一部剧,也看到了自己。
能让人观众产生这般的共情。
如此独特性,才是它们有别于其他剧集的关键所在。
这NO.1,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