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系列剧网络评分达到9.0分,由于播出顺序的原因,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这个评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能文能武李延年》挣来的。
这部乍一看名字像是描写黄埔军校的六集电视剧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比如有网友将其称之为中国版《兄弟连》,其原因之一就是真实。
《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战场描写真实,人物刻画真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雷饰演的李延年和346.6高地阻击战,那是真正的指导员和真正的阻击战。
一、什么是真正的指导员
指导员(教导员、政委)是我军的一项创举,高度体现“党指挥枪”的原则,所以指导员在较早的时候叫“党代表”。
指导员这个职务在以往的战争剧中往往会陷入一些创作误区:
1,文书型,有的电视剧把指导员描写成文绉绉的书生,其作用就跟连队里的文书一样,日常工作就是帮战士写封家信,教战士读书认字之类,这显然太片面了。
2,管家婆型,还有的电视剧把指导员描绘成偏反面的管家婆形象,整天对连长唠唠叨叨这不行那不行的,好像指导员反而成了连长最头疼的人。
3,督战队型,更过分的还有,有的影视剧则向西方电影如《兵临城下》学习,把指导员拍得跟督战队一样,不管战场形势如何就只顾呲牙咧嘴逼着战士们往敌人枪口上撞,这中间恐怕就不光是艺术问题了,弄不好还有屁股的问题。
我军历史上的指导员不敢说全部,其实大部分都像李延年那样属于能文能武的类型,因为指导员的工作职责不光是一连的政工工作,他们还要协助连长指挥战斗,同时做好战斗动员,巩固部队和瓦解敌军等各项军事工作。
李延年则是我军能文能武指导员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功勋》中,他处理逃兵,指挥战斗、率队锄奸都属于指导员的日常工作范围,你说指导员这个职务能是书呆子、管家婆和督战队那么简单吗。
《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李延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印象中一定有第一集处理张安东开小差,他化被动为主动,将一个可能在大战之前影响军心的事件转化成了一次出色的战斗动员。
在这件事中,李延年主要有两大思路:
1,说清楚
张安东为什么要开小差?如果简简单单把他当逃兵毙了,那他开小差到底是因为怕死还是因为国民党特务诱降就说不清楚了,因此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不仅能让张安东“死个明白”,更能让战士们心服口服。
张安东开小差的原因说清楚了,一层原因是因为他和张二妞的感情,他不舍张二妞。另一层原因则是马上开打的346.6高地争夺战是一场注定伤亡惨重的战斗,张安东想到自己可能会死,所以开了小差。
2,讲明白
张安东开小差的原因光说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化被动为主动,如何能让战士们从这件事里得到动力才是最大的课题。
李延年在这里发挥了优秀指导员的作用,他从张安东和张二妞的感情开始谈起,引申到家乡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再用朝鲜人民的惨状谈到战争对祖国和亲人的威胁,引发战士们的共鸣,重申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为谁而战,我们为谁牺牲。
相比连长刘家龙的口号“这是我们为国立功的机会”,李延年的讲话无疑更贴近战士的心坎:残酷的是,可能到了和平来临的时刻,我们有许多人已经看不到那个幸福的场景了,不能和亲人们团聚了。但是,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为了祖国和我们的亲人,我们怕死吗!
恶战当前,连队里不会只有张安东一个人因为可能的死亡而胡思乱想,把话说在前面,把牺牲摆在当面,不回避不逃避,把话说明白,让战士们清楚战斗和牺牲的价值,这就是优秀指导员的作用。
在以往的战争剧中,指导员做战斗动员的剧情也有的是,但能像《能文能武李延年》这样把话讲明白讲透的并不多。
对比之下,朝鲜战场上的美军虽然拥有极其强大的火力和上百万的仆从军,但他们的战斗精神却无法和志愿军战士相比,很多美军士兵的回忆录里都提到过相似的一句话:“神啊,我们为什么要到这个鬼地方来”,士兵不知道为谁而战不清楚自己战斗和死亡的意义,自然就会出现“钢多气少”的现象。
所以,优秀的指导员、教导员和政委在我军中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极其巨大的,甚至于可以在朝鲜战场上抹平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
二、真正的阻击战
在某部被捧上天的国产战争电影里有这样两段剧情:
团长向连长下命令,让他率领半个连队去防守原来两个连的阻击阵地,难度很大,为此他请连长吃饭,给连长送烟,其实这个桥段还说得过去,毕竟团长和连长有旧交情。
但是,团长告诉连长:“(那块阵地)谁守到那谁占便宜”则让笔者如鲠在喉,明明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防御战,军事主官对下级不讲清楚难度,却告诉下属那是一个“便宜”,这不是忽悠欺骗下属嘛。
既然团长在下命令时心里就有这个小九九,所以后来全团撤退时不通知下属扔下九连的做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笔者一直认为,像这部电影里的团长这样通过欺骗的手段让部下去打阻击保证全团安全的做法在我军历史上是压根就不存在的,因为在以生命为代价建立信任的战斗部队里,上级一旦用了哪怕一次欺骗手段忽悠下级去送死,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就没了,信任立刻就会垮掉,没人再信任上级,也没人再听从命令,所以欺骗手段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巨大后患的做法,和部队最敏感的背叛行为并无很大差别。
这部电影里的团长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原因是电台被打坏了,接不到撤退的命令只能硬抗,电影似乎是想拿这件事和九连的命运做类比:“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死心眼”。但该片却忽略了一件事,部队接不到撤退的命令和上级没下撤退命令是两码事,电台坏了是单纯的技术原因,而欺骗下属去打阻击压根不属于技术问题。
该片票房和口碑都不错,但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应,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段子:看了XX片,发现组织不可靠。
好在,在《能文能武李延年》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阻击战是怎么打的。
营长和教导员在向李延年七连下命令时着重谈到了几件事:
“八连和九连的伤亡很大”—两个连防守都费劲。
“工事全炸平了”—阵地上无险可守。
“寸土不让,哪怕拼到最后一个人”—全连要有全部牺牲的准备。
换句话说,两个连在有工事依托的情况下伤亡惨重无法坚持,现在让七连一个连去防守两个连都守不住的阵地,而且还没有工事为依托,难度可想而知,全连牺牲的可能性很大。
这就是丑话说在前头,把困难摆在明面上,明明白白告诉下属你们面临的难度有多大,而不是藏着掖着,这才是真正打阻击战的下命令方式。
对此,李延年的回答是:人在阵地在。
巧了,李延年的七连在346.6高地上也遇到了步话机被打坏的情况,无法呼叫炮兵支援,也无法接到撤退的命令。
营部的命令是要求七连坚持到第二天晚上,当阻击战打到第二天,天黑以后,七连战士没有抱怨没有张罗后撤也没有人说“给七连留个种”。
李延年想尽办法阻击敌人,直到全连只剩下十个人真的要全部牺牲时,他依然告诉剩下的战士:“要坚决地服从命令”。
即使到了最后时刻,七连弹尽粮绝不得不用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时,李延年依然没有考虑撤不撤退的问题,他和战士们一起践行了接受任务时“人在阵地在”的诺言。
与此同时,团部和营部也是想尽办法增援七连,最终及时赶到战场,打垮了敌人,达到了战斗目的。
没有欺骗,没有忽悠,上级相信下级能完成任务,下级相信上级不抛弃不放弃自己,这就是上下级相互信任的阻击战,也是发生在我军历史上无数次阻击战的其中一个,这是真正的阻击战。
可以说,《能文能武李延年》不仅高度还原了战场上的各种细节,同时也给国产战争剧和战争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和其他主创们打了一个样儿,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希望广大影视剧主创人员们以后在拍战争题材影视剧时,能向《能文能武李延年》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