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本周日北京最低气温可降至-4℃左右。在寒冷的日子里,你是不是也和小编一样,不想出远门奔波,就想安静的待在家里,泡上一壶茶,翻开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共享悲伤与喜悦......下面推荐一些有趣的书籍,愿漫漫书香能为你带去一丝温暖!
《古画新品录》
《古画新品录》序言里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作者黄小峰说,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并不是装珍珠的盒子、穿珍珠的链子,或是捞珍珠的网,而是珍珠本身。也就是说,普通读者对绘画的流派、风格、技法等专业问题实际上并不感兴趣,而是往往凭借直观地去“看”,看这幅画都画了一些什么。黄小峰想要做的,就是让研究回到绘画本身,看清画作都画了些什么,猜想作者为什么画这些,为什么这样画,寻找古画内涵的信息,破译隐藏的密码。
该书所展现的对过去一千年中35幅古画的35个研究,雏形都是黄小峰应邀在《中华遗产》杂志开设的《读画笔记》专栏,行文平易。“有趣”是黄小峰对写作的一个要求,而“有趣”并不等于浮浅、媚俗,整部作品是相当厚重的,是在扎实基础上的细读与周密剖解。
首先,从大收藏家庞元济的藏画著录《虚斋名画录》引出对《湖山春晓图》的考据,绘画者陈清波为南宋杭州人,为宫廷画师。接着,叙述进入细读环节,描绘画作里的湖山风景,郁郁葱葱的植物,最重要的是,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座粉红的秋千。结合《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风俗生活的笔记,荡秋千是春天的一项活动。秋千的所在地,亭台楼阁,高墙大院,说明是大户人家,院墙外还有一条黑犬,构图颇具生活气息。画面的近处是一条近岸小径,一位骑马的文士,后面跟着两位扛着伞盖、挑着箱子的家仆,正从此经过,文士的坐骑不是当时文人出行常用的毛驴,而是脖子上挂着红缨的高头大马,文人正扭转身子遥望对岸的园林,似乎被吸引了。黄小峰推测,这是一位路过的科举士子,趁着春光顺便游玩,然后,他引入了对南宋科举与春闱,以及科举考试衍生的一些预兆夺魁的艺术品的简要介绍。如此,由一幅画进入整个文化系统。
35幅古画的讲解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跟《湖山春晓图》一样,有一个慢慢剥笋的过程,一片一片剥落,让人们真正触摸到它鲜嫩可口的部位。比如,从赵佶的《祥龙石图》知道枇杷这种在北宋时算得上珍贵的物产以及枇杷在很多画作里作为祥瑞的象征意义;从《百子图》领略皇家婚礼的欢乐场面和礼仪讲究;从《猿图》推导一只猴子在中日两国的“旅行”与佛教文化的传播;从《晓关舟挤图》分析明清时期苏州的繁华景象与清初复杂的社会情感;从《墨兰图》推敲郑思肖所实施的画作批量生产和遗民的经济头脑;从《柳荫群盲图》等画作分析杂剧这类市民文化对文人画的影响……这些论述有趣且有理,证明了图画如历史,可以揭示连历史学家都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本书是郭宝昌几十年来思考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结晶,后经陶庆梅记录、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书。
全书开篇就从“游戏”入手。首先说到戏装,而戏装的装饰之美,恰是“游戏”统摄京剧之美的明证。如果没有戏装的装饰之美、游戏之美,京剧之美怕是要打折扣的。接着说到“场面”,现在习惯叫乐队了,戏班里还是叫“场面”,又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是指京胡、二胡、笛子、唢呐、三弦、月琴等弦乐和管乐;武场是指打击乐,即鼓板、大锣、小锣之类。场面如何游戏?没看书前我还真有点“蒙”,看书之后才明白,他是从“锣鼓经”的命名中看出这里也有游戏精神的,比如“凤点头”“走马锣”“兔行步”“扑灯蛾”“水底鱼”“双飞燕”等形象生动的名字,“这就是舞台上那些大字不识的老艺人们在玩儿呢”!又说到“切末”,也就是道具,他以旗、扇子、把子、毯子、翎子、跷、髯口、马鞭为例,来说明京剧的程式动作,一招一式,载歌载舞,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另类的舞台语言,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则是游戏逻辑,游戏心态。
接下来郭宝昌依次谈到了京剧的时空观,以及旧戏舞台的一些“陋习”,比如检场、饮场、现场抓哏、演出迟到、演出中“出戏”等现象,新派观众固然不能接受舞台的这些乱象,但老派观众似乎并不在意,有时他们还鼓掌叫好呢。他把这些都归结为京剧演员与观众游戏心态的一体化,并专门安排了“叫好”一章来讨论观众的游戏心态。
《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
《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第一辑精选了北京大学从2015年10月到2019年12月期间的八讲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再现广受北大人欢迎的课堂实况。该书切中学子及社会关注的真问题,用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故事讲明白关于中国发展实情的硬道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干部群众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新时期的形势与政策有突出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选取八场讲座,每场各聚焦一个中心主题,回应三到五个中心问题。主题包括“新时代文化何以自信”“故宫如何变得人见人爱”“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如何看待新的经济形势”“如何进行战略抉择”等。主讲者皆为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对相关工作如数家珍,能如实地展现中国进展的“真本领”,能从容自如地回答应该如何应对挑战。例如,长期担任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叶连松同志承认过去京津冀实质上存在协调不足的竞争关系,指出了中央给三地下达的明确定位,阐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后能带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大城市病等益处;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故宫最重要的不是有几个“世界之最”,而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为现实生活做贡献。类似有分量的论断剖析在书中数不胜数。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客家人》;电视剧本《百姓》《波涛汹涌》《军歌嘹亮》《乔家大院》等。
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
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
《丰子恺写梵高》
《丰子恺写梵高》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画家的代表作,图文并茂,对于希望了解梵高艺术的读者而言,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入门之作。
梵高出生在荷兰北部布拉班特省与比利时交界处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中,童年时代就显露出极高的美术天赋。8岁那年,有一天他向一位画家的助手要来一块黏土,随手塑成一只小象,手法精巧,栩栩如生。又有一次,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一棵苹果树,便在纸上勾勒出它活泼的姿态,笔触异常灵动。
成年后的梵高当过美术商店的学徒,也做过教师。在美术商店工作时,他常常批评那些定价虚高的时髦作品,有顾客携带大量现金来购买昂贵的“名作”时,他非但不热情招待,反而冷眼嘲笑,因为他已看出这些墨守成规的作品毫无价值,但他的直言不讳却是商人的致命伤,因而被打发回家。失业之后,梵高在伦敦谋得了一个贫民小学的教师职位,学校非常穷,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带着账簿去贫困的学生家催讨学费。梵高奉校长之命去学生家讨债,第一次勉强有些收获;第二次再去的时候,他目睹贫民窟的惨状,不由悲从中来,于是空手回校,被校长解雇了。
梵高并未受过系统严格的美术训练。他曾投奔海牙的妹妹家,妹夫安东·毛沃是当地有名的画家,他主动将自己的画室借给梵高使用,但梵高受不了妹夫以大画家自居,更受不了他命令自己对着石膏模型进行枯燥的素描练习,终于忍无可忍,有一天一拳将石膏模型打碎,拂袖而去。后来,梵高计划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美术学校学习,却因父亲忽患心脏病,赶回家中探望。父亲不久与世长辞,让梵高肝肠寸断,也无心去安特卫普学习了。因此,梵高的美术技艺完全是自己凭着天赋自学而成的,但正因为没有学院派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梵高的画打破传统,充满了创造的激情与个性的张扬,成为别开生面的一代美术巨匠。
《中国朗诵艺术史话》
朗诵是从古代私塾的课堂教学的“诵”发展而来。背诵、记诵、吟诵文化经典,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种有效的承载渠道和传承方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随着中国文化史上白话文的普及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和教育方法的“诵”,逐渐走出封闭的书斋和学堂,摆脱了低声细语、缺少节奏起伏的诵读方式,在原来记忆、学习、理解、积累这些意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公开的语言传播行为,成为具有表达、抒发、表演、宣传等外化特征的“朗诵”。很明显,朗诵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科技时代,声、光、电技术元素的加入,使得朗诵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范围和艺术感染力达到极致,这种效果是以前只凭借朗诵者自身的声音条件、肢体动作、面目表情的变化所达不到的。也可以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了朗诵艺术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推广了朗诵艺术的普及。
《中国朗诵艺术史话》正式出版了,它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中许多内容都涉及朗诵艺术的表演知识和表演技巧,而对于朗诵艺术在文学艺术百花园里的艺术地位,朗诵和播音、演讲等相近艺术的关系也有所涉及。
《手艺》
《手艺》这本书是一份关于湖南传统手艺人的田野调查,2016年-2018年,两位作者用三年时间先后寻访了长沙、浏阳、湘潭、娄底、岳阳、常德、益阳、邵阳、凤凰、永州等地,采访了50余位匠人,记录了众多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传统手艺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背后,深藏的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手艺》的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长的传承到第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后终身执业者。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他们用匠心和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其余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的打刀人,他们的手艺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书中,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下工业时代里手工艺者的生存状态与手艺传承现状,这对于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手艺,提出了时代之问。
《乔家的儿女》
热播电视剧《乔家的儿女》的同名小说写了乔家几个孩子的半生。1977年,乔家4个孩子失去了母亲,迎来了最小的弟弟乔七七。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与收入寥寥,几张嘴嗷嗷待哺。父亲是甩手掌柜,还是孩子的乔一成不得不用他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新生的小弟弟只好寄养在二姨家。
纵览全书,几十年的岁月中,乔家兄妹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出戏,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作者未夕没有煽情,反而像是冷眼旁观,只是淡淡地直叙。平淡的文字背后却是静水深流的人生况味。
乔一成少年老成,从小就有主见,却因为家世拖累,在爱情和婚姻中总是会不自觉地自卑、后退。乔二强遇事温吞,没有决断,但这样一个什么都可以将就的人,却在师傅面前明白了一生所求。乔三丽小时候对人没有防备,差点吃亏,被大哥拉出了黑暗,等她遇到了对她好的王一丁,她直奔“携子之手,与子终老”而去。乔四美是个异数,在哥哥姐姐的呵护下,活得就像她这个年龄的人,热情奔放、恣意妄为。然而时间会带来改变。爱人们来来去去,一成最终抓紧了项南方的手。二强有了自己的店,他不求回报的真心付出最终换来了继子自愿改姓,并和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三丽的生活有起有伏,她始终没有松开爱人的手。四美则更像是现在的少年,前半生的价值观是“颜值即正义”。她是极端的外貌党,为了好皮囊爱上了丈夫,然后又爱上了他不完美的灵魂。在遭遇了一次一次的失望后,她先是帮他掩盖错误,后来又数次原谅,最终看透人生真相,选择放手。一生被齐唯民保护的乔七七的婚恋,则更是一笔糊涂账。在兄妹们的婚恋中,未夕充分写出了人性中的幽微复杂和不断辗转。就说四美,她并不是在丈夫外遇之后分手,而是看到了丈夫收藏的那些情书。她也知道丈夫不愿意跟她离婚,甚至他决心跟她白头。然而她决心已定。最让人唏嘘是戚成刚被确诊为非典,四美把女儿托付给姐姐,自己孤身一人去照顾他。等到他恢复健康,浪子回头时,她却离开。
未夕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依靠的暖,写出了人生无常的困境,写出了市侩算计,还写出了破局的勇气。几十年宏大历史下个体的境遇,是世事无常而人生安稳,这是生活的主张,是坚信“会越来越好”的人性中乐观坚强的底色。
来源|北京旅游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