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旦,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当中,此时毛主席却远在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谈判。毛主席看着莫斯科人在窗外欢天喜地地庆祝新年,自己却陷入思考之中。
这个跨年的晚上,毛主席一夜无眠,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没完成,西藏、台湾、南海还没解放。
毛主席访问苏联
毛主席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着,不停地在屋子里踱步。突然毛主席突然停住,自言自语地说道:“解放西藏,势在必行!”
解放西藏的任务本来打算交给彭德怀的西北局,刚刚彭德怀发来电报,说西北局的部队进藏很困难。毛主席拿着这份电报,再一次陷入沉思当中。
过了一会,毛主席放下手中的电报,又点燃了一支香烟,说道:“把这个任务交给刘伯承和邓小平西南局,刘邓两人刚刚开始西南地区的剿匪任务,把这个任务给他们,我毛泽东会不会太没人情味了。”
毛主席坐在书桌旁坐了很久,然后摊开一张纸,一气呵成地写道:
中央、德怀同志,转小平、伯承、贺龙同志:
德怀关于西藏情况以及入藏路线已收到,此电报请转交刘邓贺三位同志研究。
西藏虽人口不多,但其地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解放,并改造西藏,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有极大的困难,那这个任务就交给西南局负责。
西南刚刚解放,西南局的同志工作很忙,现在又给入藏任务,但因为任务重要,且有时间性,故作如上建议。这些建议是否可行,请西南局筹划电复为盼。
毛泽东
1月2日上午4时于远方
让“地主”张国华去
1月2日,刘伯承邓小平收到了毛主席的这封电报,刘伯承很同意毛主席的看法,认为西藏是多方势力角逐的一线,万一外部势力介入,在解放就很难了,因此刘伯承对于执行解放西藏的任务很是坚决。
但是西南局的同志中,高级将领中没有过高原作战的经验,因此派谁去西藏,成了一个大问题,刘伯承和邓小平都有点犹豫不决。
刘伯承与邓小平合影
刘伯承把手下的部队排成一列,一个一个地对比,总有一个是合适的。翻来覆去之后,刘伯承认为第10军战斗力最强,当初在二野的时候还是王牌部队,完全可以胜任解放西藏的任务。
但是第10军军长杜义德虽然是一位猛将,从长征时期一路摸爬滚打,但伤病也随之而来,解放后杜义德的身体状况一直都很差,这个任务交给他恐怕不太好。
排除杜义德之后,刘伯承在脑子里又把几十位战将转了个遍,好像真有一个人可以替代杜义德带着第10军去西藏。刘伯承怕自己的想法不准,带着脑子里的那个人名找到邓小平。
此时大西南剿匪行动正在进行,邓小平在灯下批阅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发来的剿匪报告。房门突然被推开,一阵风闯进了房子。邓小平抬头一看,刘伯承气势汹汹地走了进来。
邓小平见此状,放下手中的报告:“你还没睡呀?”
刘伯承坐在邓小平对面的椅子上,随手就从兜里掏出烟和火柴,一边点烟一边说道:“睡不着!”邓小平却来了精神头,打趣起来:“天塌下来了?难得你连觉都睡不着。”
开玩笑归开玩笑,很快话题就进入了正题。刘伯承说道:“主席打的电报你看了没?”
“看了。”邓小平答道。
“你什么意见?”
“你呢?”
刘伯承说道:“我想让杜义德去,但是他身体那个样子,怕是去不了。你觉得谁去合适?”
邓小平短平快地说:“让‘地主’去呗。”
“谁?”刘伯承有些不明所以。
“张国华”邓小平笑眯眯解释道。
听到邓小平说张国华,刘伯承哈哈大笑:“咱们不谋而合。好好好,就让张国华带着第10军去,就这样决定了。”
张国华将军
这一年张国华才36岁,是部队中少见的青年将军。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之后,报经中央同意之后,便把这一决定通知了张国华,此时的张国华正在西南地区任行署主任一职。
虽然张国华有些意外,但丝毫没有犹豫就接受了命令。做好准备工作后,张国华赶赴重庆,在曾家岩见到了刘伯承和邓小平。
张国华考虑再三,向刘伯承和邓小平提出,希望能带18军进西藏。18军的战场表现并没有10军那样耀眼,但刘伯承和邓小平听到张国华的想法之后,是意料之中的。
18军一直是张国华在带,干部素质很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老红军的底子,所以在成分上没得说。在渡江战役时,二野统计的全部随营学校人数时,二野一共有7000多人,光张国华的18军,就有4500多人,这些都是当时军队的高素质人才,在部队中是要发挥骨干作用的。
十八军入藏
所以邓小平给张国华起了一个绰号,就叫“地主”。这个地主不是真正的地主,而是人才“地主”。
18军没有10军强,但是要论单支部队独立作战能力,把18军放在全军也是翘楚,有很强的开辟白区的经验,在这个角度上来说,18军的优势是要高于10军的,因为张国华在西藏将会面临的,就是独立作战。
邓小平对张国华风趣地说:“派你去,是让你去做新时代的班超。”刘伯承则强调:“解放西藏是一个艰巨且重要的任务。”
张国华的回答只有六个字:“坚决完成任务。”
18军入藏
就这样,张国华带着他的18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西藏,从进入西藏的那一刻起,18军的数万官兵就和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那里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成立西藏问题研究室
解放西藏,是西南局也是邓小平戎马生涯中最为特殊的一场战斗。他们要面对的虽不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但面临的恶劣环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在一块贫瘠落后、荒凉广袤的,矛盾尖锐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完成解放任务,继而进行建设,这一点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根本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西南局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邓小平认为西藏地区并不适用,他认为解放西藏最重要的是要搞懂政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好好研究研究藏语和西藏地区的文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甘丹寺
1950年1月15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曾家岩召开18军师以上的干部会议,刘伯承向全体与会人员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刘伯承话音刚落,刘伯承紧接着就说:“西藏地方政府军队有六七千人,如果向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征兵的话,很容易产生反抗情绪,如果向牧民征兵,最多只有三万部队,所以军事上我们是占绝对优势的。”
紧接着邓小平用手指敲了敲桌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其宗教力量很强。不过不要怕,我们会想办法在各个方面战胜它。”
西藏作为单一民族区域,有大概两百万人。从历史上来看,李朝历代对西藏用兵,大多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是靠政治取胜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比如唐朝就是。所以邓小平提出政策的优先性要高于军事行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月17日邓小平找到张国华:“你必须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调查西藏的具体情况。还有动员所有人学几句藏语,方便宣传政策。要沟通就要学藏语,便于接近群众,也便于你们的工作。要是不懂藏语,你一到西藏就聋了耳朵,会吃大亏。”
2月28日,张国华就在成都东胜街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成立了“西藏问题研究室”,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对西藏进行调查,为西藏解放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18军入藏
毛主席提出了与邓小平一样的看法,只不过更体现在西藏人民的利益上。毛主席提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邓小平结合毛主席的八字方针,强调:“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所以在18军的后勤补给问题上,绝大部分是由西南局组织人力物力送上高原的。
在邓小平的严格要求下,18军全体官兵纪律严明,绝不进寺庙,不经同意绝不住民房,即便是断粮也绝对不从地里摘一颗青稞。
由于藏民在宗教问题上有着极高的敏感性,邓小平多次要求进藏部队要保护喇嘛寺庙,尊重藏民和僧人的宗教信仰,就连藏区的野生动物都不能碰一下。
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战士踢了一脚横在路上的老鹰,在部队领导得知之后,该战士因为不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违反纪律被给予了一个警告处分,可见部队对藏民的尊重。
逃兵事件
西藏特殊的气候,导致根本不适合部队行军,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霜得苦,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学狗爬”。一年时间里,西藏只有三个月时间适合走路,其中半年时间是走都没法走的。
西藏气候恶劣
外加高原气候稀薄,对于运动量巨大的军人来说,是一个十足的考验,然而张国华就在考虑这些气候地理难题时,18军内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严重的逃兵现象。
部队中的高级指战员,多数都是从战争中磨练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参加过长征,对于艰苦环境从未提出过异议。
张国华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是个别不想去的,在私下鼓捣,说去西藏有多难,有多坏。刚开始张国华并没有注意到这种苗头,当逃兵成批出现时,严重的一个班只剩下班长和副班长,有的连队的干部晚上都不敢睡觉,轮流把门,团里的干部天天跑到连队问逃兵跑了多少。
张国华就纳闷了,18军打日本人,打国民党,挺进大别山多苦啊,也没有逃兵,现在去西藏,怎么这么多的逃兵?难道队伍真的变了?
张国华怒火中烧,18军还从没出现过这种事情。张国华马上组织成立“抓兵队”,把一些逃兵给揪了回来。但这边刚刚把人抓回来,另一边又出现了“逃兵”,甚至出现了干部逃兵现象。
刘结挺
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写信给张国华,提出身体不好,不想进西藏。张国华拿着这封信,手气得发抖,对着18军政委谭冠三说:“这个刘结挺太坏了,太坏了!他怎么能这么坏!我这辈子不想看到他!”
谭冠三作为政委,表现得很沉稳:“他不去,那也不能便宜他,给我把他捆起来!就算是捆,我也要把他捆到西藏去!我走到哪,就把他捆到哪!”
张国华却受到谭冠三政委的“捆”字启发,心想:“进藏本身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不能让这些人给坏了18军的名声。”于是张国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凡是逃兵一律禁止入藏,就地转业退回地方。
这一政策还真管用,那时候荣誉就是命,每个人都把荣誉高高举在头顶。被退回地方,就会被当做思想有问题的人,到哪里都不受欢迎。
起初那些逃兵就开始急了,生怕被退回地方,那些逃兵开始纷纷写“血书”,干部们反而要给那些转业复员的人做思想工作。
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3月18日,18军的先锋部队在副政委王其梅的带领下,从乐山开拔进藏。临行之前,詹国华一再强调:“部队一定要坚决中央的命令,不吃地方,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要保护好寺庙,不要干扰人家念经。”
放眼整个人类军事史,从来没有一支军队有过这样的行为,但也正是严格的军队纪律,18军的先锋部队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以至于邓小平后来在向毛主席汇报情况的时候都说:“连康区藏族头人下格刀登都说,下大雨,不让进就不进,不让住就不住,你们的政策管得也太宽了。”
毛主席在知道进藏部队的难处后,久久不说话,最后特意批准采购30架高空运输机,专门用于给18军补充物资,保证物资供应。
西康省
1950年7月初,张国华率领18军抵达甘孜,所到之处,严格落实中央的要求,与藏民之间秋毫无犯,这也被格达活佛看在眼里。格达活佛从未见过这样的部队,被震撼到了。于是主动联系到张国华:“我认识西藏政府和三大寺的人,如果张军长需要,我可以去劝和。”
张国华认为劝和可以影响西藏解放的走势,于是向西南局报告,希望格达活佛以西康省副主席的身份赶赴青藏高原,沟通和平解放事宜。
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即向中央请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格达活佛启程前往拉萨。
但却发生了一场意外的变故。在格达活佛路经西昌后,英国特务福特唆使西藏当局,格达活佛遭到软禁,并且在8月22日将其杀害。
英国特务福特
张国华得知消息,震怒道:“我要把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既然和平解放受阻,那就把阻力全部打穿,张国华给中央发去电报:只有拿下昌都,打开进藏大门,才有可能解放西藏。
昌都是入藏的必经之路,中央军委研究后认为:“解放昌都有利于和平解放西藏。”9月初中央下达战斗命令:解放昌都!
18军在张国华的指挥下,于10月7日发起昌都战役。10月24日,昌都宣告解放。昌都战役共歼敌5700余人,其中毙伤敌人180人,俘虏898人,起义投诚4317人,英国特务福特也在昌都战役中被活捉。
昌都解放,西藏大门洞开,西藏和平解放就在面前。刘少奇对这场战役有过评价,他说:“解放昌都就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很显然,这场战役必将是解放西藏浓墨重彩的一笔。
昌都解放
1951年5月,迫于压力,西藏地方政府接受谈判建议,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到北京谈判。与此同时,张国华收到命令,奉命回京参加谈判。
5月23日,张国华、孙志远、张经武三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标志着西藏正式和平解放。
解放当天,毛主席单独接见了张国华,问了对西藏建设的看法。张国华提出,西藏地区修路的很重要,要不然还是与世隔绝的的状态,毛主席点了点头,说道:“修路要与生产并重,部队要进入拉萨,为实现‘十七条协议’努力。”
1955年5月,西藏军区由军级升为大军区级,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张国华升为大军区司令员,1955年大授衔,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因此张国华也被称为“佛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