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的王女士和男友从淘宝上买了一块带有黄色格纹的野餐垫,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前往郊区著名的熏衣草公园野餐。为了能早点出发,他们前一天晚上准备好了三明治、水果和饮料。
从居住地到公园大约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为了防止食物在路途上腐败,他们还特地在保温袋里放了两袋冰块。
上午10点,抵达公园,王女士发现还是来晚了。
五月的太阳比想象中的炙热,公园里可见的树荫都被一座座彩色的“小屋”占满,王女士不由地嘟囔一句:“看来我们还缺一个帐篷。”
过去的这个春天,去户外野餐,突然流行起来。
在社交媒体上,“野餐”成为了热搜关键词,有网红达人列出了这样的清单:野餐垫最好是黄白格子的,因为很上镜;竹编野餐篮必备,是绝对的野餐气氛担当;一套好看的茶具、餐具会提升整个野餐的仪式感;一捧干花束更有复古的味道;饮料和水果颜色可以多一些;还要有气球,因为拍照好看。
小红书上的网红达人教你如何打造一个精致的野餐。 小红书截图
王女士显然也受到了这样的启发,在五月一个三十二摄氏度的艳阳天赶了一波时髦,而“朋友圈”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也让这股“户外风”越吹越热,野餐已经成为城里人越来越爱的一种周末度假方式。那么,野餐是何时开始流行的呢?野餐是西方上流社会的专属消遣吗?中国古代也有野餐的传统吗?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带你探寻野餐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西方前世:狩猎、贵族消遣与乡绅社交
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英语单词“ picnic”源自法语“ pique-nique”。在17世纪中期,外出就餐时自带葡萄酒的人被称为“ pique-nique”。但早在中世纪,这种户外野餐的形式便已经诞生。当时,狩猎活动深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在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些中世纪狩猎盛宴的场面。
1387年,法国菲比斯伯爵(Gaston de Foix)在其所著的《狩猎之书(Livre de chasse)》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法国贵族在野外狩猎就餐的画面:马匹被固定在柳条畜栏里,不受束缚的猎狗们在溪流中饮水。林间空地上摆放着餐桌,贵族围坐在一起用餐,仆人送上糕点、火腿、葡萄酒,有时也会送上烤制好的野味等美食。食客们没有叉子,用手和刀大快朵颐。
1407 年版本的《狩猎之书(Livre de chasse)》中的插图,展现了当时法国贵族在野外狩猎就餐的画面。picnicwit 图
这并不是一场休闲活动,更像是猎人们的工作会议,讨论即将到来的一天狩猎安排,并且会议常常在清晨举行。但随着该书的流行,这种露天的野餐行为成为了欧洲狩猎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贵族喜爱的消遣活动。
卡尔·安德烈·范·卢(Carle Andre Van Loo)1737年创作的《Halte de chasse》中,野餐俨然成为贵族体验乡村情怀的娱乐活动,仆人带着现成的食物供贵族们在田间食用。这幅画曾被安放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枫丹白露的城堡饭厅中。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野餐文化在欧洲真正兴起大概始于18世纪末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担心自身的安全,许多法国贵族逃往了国外。一些人去了奥地利,一些人去了普鲁士甚至美国,但大多数人涌向了英国。他们主要定居在伦敦,生活不如从前,但仍试图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因此野餐文化也被引入了英国,并很快被上流社会接纳。不过在伦敦,野餐活动已不再像从前那么精致、小众,而是变得更加喧闹。
1801年,一群时髦且富裕的伦敦年轻人(当时他们被称作“Francophiles”,也就是“亲法人”,即十分崇尚法国历史、语言、文化、美食等方面的人)创立了“野餐协会(Pic Nic Society)”。他们在托特纳姆街(Tottenham Street)租了间房,定期举行聚会,每个成员都必须带一盘菜(按抽签决定)和六瓶酒。据当时的《泰晤士报》报道,成员间相互攀比,都试图在奢侈程度和费用上超越其他人。晚餐后,大家唱歌、跳舞和赌博,但主要的娱乐活动始终是表演戏剧。“当然,这些作品相当业余。舞台很小,粗制滥造,没有管弦乐队,演员从来都不是专业人士。”“野餐协会”的戏剧活动一度盛行,以至于德鲁里巷剧院(the Drury Lane theatre)的所有者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都难以望其项背。后来随着创始人的逝世,该协会的活动在1850年代销声匿迹。
“野餐协会”的成员汇集了痴迷的赌徒,渴望表演的业余演员和美食家。图中,表演爱好者正在排练。 picnicwit 图
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皇家公园向公民开放,更多的公众可以参与到野餐的活动中。同时,随着中产阶级出现,享乐不再只限于上流社会的贵族阶级。欧洲乡绅也可以在野外打造精致优雅的聚会,野餐成为了年轻男女交友的重要社交活动。
法国著名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创作于1862年至1863年间的油画作品——《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是描绘野餐最著名的画作,现藏于巴黎的奥塞美术馆。画中描绘了一个裸体女性与两个穿着整齐的男子在乡村野餐,草地上散落着面包、水果等物品,大胆的构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从画中男人高谈阔论的举止和神情可以看出:在19世纪,绅士们热衷参与野餐活动谈论时事、交流思想。
爱德华·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现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图
在美国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山水画中,壮观的风景前常常出现一群野餐者。美国最早的野餐图是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创作于1846年的《一次野餐(A Pic-Nic Party)》,现藏于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画中,一名吉他乐手靠在树上正在演唱着歌曲,衣着光鲜的贵族们坐在草坪上一边野餐一边欣赏,有的吃完了美食后前往林中漫步,有的在湖上划船,众人被包围在哈德逊河谷绿意盎然的山水间,显得十分惬意。
托马斯·科尔创作于1846年的《一次野餐》,现藏于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官网 图
另外,在电影《乱世佳人》里,斯佳丽一袭华丽的绿色洋装出席为阿舍利举办的生日烧烤野餐会,也充分体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的社交风貌。
不过直到19世纪,野餐仍然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的社交活动,包括复杂的餐点和精美的饮料,有时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来准备。
1871年,法国画家詹姆斯·天梭(James Tissot)流亡于英国,在伦敦度过了人生大部分的时光。他绘画了大量英国时尚女性的生活。这是于1876年的作品,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郊外下午茶活动。victorianfanguide 图
东方前世:流觞曲水、裙幄宴,文人墨客的雅好
在中国历史上,“野餐”的形式虽然与西方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以说,“流觞曲水,饮酒赏景”是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野餐”形式。
日本画家山本若麟(Yamamoto Jakurin)于1790年创作的《兰亭曲水图》展现了中国古时候流觞曲水的传统活动,该画现存于神户市立博物館
“流觞曲水”最早起源于周代“上巳节”的古老风俗。“上巳”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这一天,周代有“水滨祓禊”之俗,即人们要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洗濯身体的风俗逐渐演化成临水宴客和郊外踏春,而后又有了“临水浮卵”和“临水浮枣”等习俗,再演变成“流觞曲水”。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人们结伴前往郊外,坐在溪水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到了唐朝,宫廷及民间宴饮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同时女子社会地位较高,一种盛行于女子间的“野餐活动”开始出现。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立春”与“雨水”两节气之间,唐朝女子间经常举办“斗花”与“裙幄宴”。该活动多半是官宦子女及富家千金参加,三三两两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游宴。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立春”与“雨水”两节气之间,唐朝女子间经常举办“斗花”与“裙幄宴”。该图为陈洪绶的《斗草图》,创作于1650年(顺治七年),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游宴的步骤分为两步:先是“斗花”,就是比谁佩戴的鲜花更名贵更美丽,许多长安女子为了在斗花中取胜,不惜一掷千金购买名贵花卉。游戏结束后,姑娘们便聚到一处,以草地为席,四周插上竹竿,将裙子连起来挂在竹竿上,搭成临时的帷帐,就地野餐,而这就被称为“裙幄宴”。
唐朝女子喜欢野餐,到了重文轻武的宋代,野外活动更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宋徽宗喜欢蹴鞠,更喜欢设宴款待,以文会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会图》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四周绿草如茵,树木扶疏,老柳古槐下,九名文人围着坐在方桌边一面交谈,一面吃茶、饮酒,桌上果盘酒盏茶杯整齐摆放,另外有童仆在一旁服侍忙碌。整幅作品生动有趣地呈现出宋代文人们在野外品茗雅集的场景。
宋徽宗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文会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这些外,清朝时期,盛行在扬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水中“画舫”也可被视作另类的“水上野餐”,游客坐在行驶的餐船里,不但可以欣赏两岸的风光,还可以听丝竹,品佳肴。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门画舫录》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绘:“画舫在前,酒船在后,篙橹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谓之‘行庖’”。而到了近现代,野餐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青年和赶时髦的时尚女性也喜欢约上两三好友,带上食物去郊外野餐。
古时,江南地区的画舫是装饰华丽的游船,一般用于在水面上荡漾游玩、方便观赏水中及两岸的景观,有时也用来宴饮。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又称《盛世滋生图》),清代画家徐扬绘制于1759年,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今生:网红文化下的“野餐热”
如今,野餐在网红文化带动下再度兴起,并在各种“攻略”“必备清单”“推荐榜单”的簇拥下越炒越热。有人觉得“流于形式,过于做作”,有人觉得“精致生活,美丽时尚”。在淘宝平台上,一家销售“ins风防潮野餐垫”的商家每月销量高达6.4万,销量最高的前五家店铺,平均每月的销量都在2万左右。
其实不仅在中国,日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2018年,日本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叫做“おしゃピク”(日语“おしゃれなピクニック”的简称,在中文直译为“时尚野餐”)的热潮。“おしゃピク(时尚野餐)”的形成和中国的“网红野餐”如出一辙,往往最初是一两个很有号召力的网络红人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野餐”相关的精美照片,在得到大量的关注度以后,跟风者和模仿者开始出现。2018年下半年,“おしゃピク”的话题标签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出现后,立刻收到了10万多份的投稿。投稿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充满了精致的餐具、可爱的蛋糕、田园风格的野餐垫,还有穿着甜美的女孩。随着照片的走红,更多的模仿者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公园掀起了一场“野餐拍照热”。
2018年,日本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叫做“おしゃピク(时尚野餐)”的热潮。 Instagram 截图
日本《东洋经济》市场分析师原田曜平如此形容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在公园玩耍,然而最近,他们不只是玩耍,还在公园赶时髦。”为了调查年轻人沉迷的原因,他采访了参与“时尚野餐”活动的高中女生和女大学生。
被采访者A表示,“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自我满足。”A说,她和同学去学校附近的草坪公园,将买来的彩色糖果、毛绒玩具、快餐食品,还有一块小黑板细心地摆在野餐布上,为了让细节更为生动,她还会把汉堡包装纸拆开,把饮料倒在透明的罐子里。摆弄好造型后,他们拍下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些展示可以传递出如下的讯息“我很时尚”、“我有很多朋友”、“我的高中生活很充实”。
当然,的确也有女孩只是单纯地想要展现自己的时尚品味,甚至是创造力和手工能力。甚至有时尚博主开设专栏,专门介绍今年的野餐流行文化。
小黑板也成为了重要的道具,为了让细节更为生动,要把汉堡包装纸拆开。 推特截图
原田曜平认为“时尚野餐”现象产生的背后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提高外界对所属群体的评价。区别于自拍分享,SNS上的“野餐”照片大多没有人,只有装饰物和食物。通过野餐照片表现“我有很多好朋友”的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另一层含义,即“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很有品味。”换句话说,间接地夸耀了自己所属的整个团队,得到认同感。
另一个因素是日常生活的展示心理。在重大的纪念日或者节日上传美照很难引起他人的关注,因为所有人都会这么做。因此有一群年轻人想在纪念日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 “热点”。“时尚野餐”的话题给了年轻人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日常生活显得十分时尚,因此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原田曜平表示,在未来,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还会在各个方面继续加深。
开启一场什么样的野餐旅行,由你来决定。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居家隔离的人们对户外运动的渴望与日俱增。随着国内旅游逐渐恢复后,野餐、露营、徒步等户外活动得到了更多的推荐,顺势成为了今年的热门选择。王小姐说,之所以去野餐,也是想去大自然透透气,“再不去看一看,花期都要过了。”
有人说,“2020年是中国野餐元年”。但不管怎样,开启一场什么样的野餐旅行,则由你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