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这块牌子,
到了碧江老县城,
看到了知子罗。
墙上挂着一块巴掌大的木牌儿,写着“原县水电局”。
原县农业银行。
原卫生局职工宿舍。
从阳台洋灰质地到样式大小,像50年代的苏式。
当年苏联影响巨大,连偏远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大楼(位于香格里拉),建设时都借鉴了苏联建筑。
耐人寻味的是,没过多少年成了旧址,又在2007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定义为历史建筑新发现点。
日新月异快马加鞭是为了什么呢?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原县公交局。
原县新华书店。
曾几何时,有百货店就有哪怕是小小的新华书店。
原县信用社。
原县邮电局营业室。
过去的日子,谁能离开邮递包裹汇款信函呢?
原县建设银行。
原县工人俱乐部。
原县缝纫社。
当年商店堆的是一匹一匹的布,用布票扯几尺到裁缝铺加工,最后取成衣的时候,上面还会附带一小卷碎布头,那是裁剪下来的边角料,留着日后打个补丁什么的。
买现成的衣服会昂贵的多,裁缝铺是更多百姓的选择。
原县人民银行。
原县百货大楼。
这曾是一个地区的标配,比如坐落在王府井大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
看到这家百货大楼,想起小时候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二层乐器行的月亮门儿,磨砂玻璃上各种乐器的图形,不断传出的高高低低的声响……
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和小时候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小时候,姥姥和妈从八面槽领着我上上下下地去爬楼梯,一级级的水磨石台阶磨得锃光瓦亮。
难怪知子罗叫记忆之城,曾经的各个行当,不单有故人的过往,也触发承载了匆匆过客密实的回忆。
知子罗基督教堂。
墙上没挂小木牌儿,到今天依然是基督徒祷告的教堂。
教堂的钟。
教堂边上的人家,依然用传统的方式生火做饭,
房后的斜坡种着菜,
几根棍子几块板子搭建的平台,凉凉衣裳,一时兴起远眺层峦叠嶂。
主要街道一走,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建筑一呼唤,也就到头了吧?哪儿的话?不过是个开始。
马路当中坐着的,出生于1945年的这位老先生,主动介绍起了自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
老先生指着台阶的两侧说,从这儿上去,是原来的老州府,县政府,还有独立团……7526独立团,当年邓小平裁军100万,独立团就改编成了武警支队,怒江支队。
拾级而上。
原县委、公安局。
这天是除夕,鞭炮碎屑铺了一地,各家各户热热闹闹都在忙着准备过年了。
小伙子第一次来到未来的丈母娘家,乐不可支地跑前跑后。
原武装部。
原州政府办公楼。
院子里,满地青菜。
这里还曾是碧江和平解放谈判地,中共怒江特区工委驻地遗址。
楼内,木楼梯,木地板,随老旧昏暗,但很精致,住满了人家。
这位大姐下楼,把浇菜的水沟清理干净,说现在,这里的房子都不让拆了。
原碧罗完小。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时代的印记清晰的烙在教学楼上。
几户人家像一家人一样聚在一起吃饭,我冒味地问他们是怒族吗?“我们有怒族有傈僳族,左邻右舍一块儿过年……”,一再邀我一起喝酒,一起吃饭。
原政府招待所。
继续爬台阶上山。
这家曾是州新华书店,我尾随着这位大姐,进了她的家门。
大概有七八十平,地上放着一大盆剁好的喂猪喂鸡的菜,火塘上挂着熏肉。
坐在单人床上的儿子说,家人都住在二层。
他和媳妇带着我到屋外,指着更高地方的落地窗新房说,下边儿已经给他家盖了一样的房子了,只是感觉这儿的生活更习惯还没有搬走。
民国前,知子罗是怒江各部落通往内地的重要驿站。
民国元年,云南省军政府第二师师长李根源组建了怒俅殖边队进驻碧江,设“知子罗殖边公署”。
民国五年,改设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
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碧江设置局”,开始推行保甲制度。
1950年改称碧江县人民政府。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知子罗”成为怒江区委区政府驻地,至1974年区政府搬迁至六库前,知子罗一直是怒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