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近日,14岁的铜陵男孩王志玮在医院里陪伴瘫痪在床父亲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可要看到,病床的一旁是一个不足3㎡的阳台,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还有一张小小的书桌。过去的七年,为了陪伴父亲康复,王志玮与母亲就蜗居于此。“爸妈在哪,哪儿就是家。”这个14岁大男孩的话打动了很多人。
王志玮在病房里写作业。
过去七年,他和母亲蜗居医院阳台
今年初二的王志玮,在铜陵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半个月他就会获得五天的假期。从校门出来,他会提着书包直奔医院,到达他临时的“家”。
说是家,其实就是病房旁不足3㎡的阳台。一张木板搭成的床,让这块本就不大的地方显得更加拥挤。床的对面放了一个小柜子,上面放满了各种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在另一个角落,有一张很小的书桌,桌子上堆放着课本和一些学习材料,桌子旁边有个矮凳,这就是王志玮学习的地方。
到医院陪爸爸聊了会天,王志玮会摊开作业开始写,爸爸靠在病房的椅子上,妈妈给他擦拭着胳膊,这是属于一家三口的安静时光。
7年前,王志玮的父亲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脖子以下都不能动了,一家人也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路。丈夫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不时还会感染,不能离开医院。母亲陶月芝就做了个决定,和儿子把家搬到医院里来。
陶大姐说,前几年丈夫住在铜陵市二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康复科,那里人比较多,床位也很紧张。那时儿子还没有到寄宿学校上学,到了晚上,母子俩每天都挤在阳台那个狭小的木板床上,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这两年,随着治疗需要,王志玮又陪着父亲住到了老年科,幸运的是病房里还有一个阳台,而且床位也相对宽松一些。如今儿子放假回来,母子俩总会有一番推让:只要有空床位都让儿子睡,陶大姐自己就继续蜗在阳台木板搭建的小床。
塞得满满当当的阳台,是王志玮待了7年的“家”。
感觉亏欠儿子,希望孩子争气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王大哥的身体会感到不舒服,需要经常帮他翻身、擦拭身体,活动腿脚,端屎端尿……这些大事小事起初基本都是陶大姐来做,久了非常吃力。7年来,个子渐渐长得比妈妈还要高的王志玮,会耐心地帮助妈妈去分担照顾父亲的责任。
因为一直要在医院里照顾丈夫,陶大姐不能出去工作,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低保以及伤残津贴生活,不过她觉得很知足了,每月快六千元的医疗费用,医保可以报销一大部分。
家里是这个情况,生活条件没有那么好,父母也无力辅导孩子学习。“我们这么多年都在医院里,也不能给他一个好的环境。”说到儿子,陶大姐的声音里充满了愧疚,可是生活所迫,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好在儿子还比较争气。
“他很有礼貌的,各方面也都很好,就是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医院里环境比较嘈杂,会有各种各样的噪音,不过这么多年来王志玮已经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了。毕竟还是个孩子,王志玮的内心偶尔也会有波动。陶大姐发现,儿子最近爱玩手机游戏了,成绩下降了一点,这让她感到担忧。在她看来,现阶段儿子的学习还是最重要的事。
王志玮和母亲一起照顾父亲。
一家人在一起,就觉得很幸福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王志玮也将迎来寒假,今年他们依然会在医院里过年。其实在过去的七年里,除了有一年王大哥情况转好,他们回家了一趟,其余六年都是在医院里过的。
“回家一趟太不方便了,孩子他爸要带不少东西,还是在医院里过年吧。”简单炒几个菜,端到一起一家人过个年。陶大姐觉得生活虽然艰难,心里还是要有奔头。
“现在我已经不太想原来的家了,在哪里都一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就是家。”在王志玮的心里,现在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就觉得很幸福。
“以前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孩子也上初中了,你的身体也慢慢好转了。你只要好好活着,我们一家人就永远都在一起。”面对丈夫,陶大姐也会认真地安慰,她谈及未来的打算,说:“以后还是像现在这样,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见习记者 黄雨杉 记者 陈牧(图片由铜陵日报融媒体中心 詹俊提供)
来源: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