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会重新构建对于自己独特文化的自信。
而这一点,在韩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韩国的历史书里,他们曾经统治中国上千年,曾经殖民过全世界)
2018年9月,韩国电影《安市城》重磅上线。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与高句丽之间的安市城之战。
这部电影耗资耗资150亿韩元(约合9147万人民币),在宣发阶段,一直在强调,该片“媲美赤壁之战”。
(安市城剧照)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安市城》自比“赤壁之战”,既是把高句丽与唐朝相提并论,更是对这场战役的极高赞誉。
整部影片场面恢弘,波澜壮阔,观赏性极高。
但是好看的场面,仍然无法掩饰各种硬伤。比如唐朝军队用的是清军的武器,高句丽军队里出现了史书上从来都没有记载的“学员兵”。
(不存在的“学员兵”,造型凹得倒挺好看)
还有就是导演对排兵布阵完全不讲究,高句丽的骑兵面对紧密的唐军步兵,就是简单粗暴地横冲直撞。
但是相比之下,这些硬伤都不算什么。全片最大的硬伤,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眼睛被射瞎了。
在《安市城》的剧情里,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6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20万将士,在安市城与高句丽军队激战。
安市城的具体位置,到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其中的几种说法:
辽宁营口大石桥市汤池镇、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营城村、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凤凰山山城、
朝鲜半岛的龙岗县鸟石山高句丽山城。
(以凤城地图举例说明,蓝色区域是凤城)
具体是哪里先不考究,没有争议的是,安市城在战国时期就属于燕国的辽东郡,汉朝设置了安市县。一直到了南北朝的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占领。
唐太宗为什么要出兵打安市城呢?
在唐太宗之前,隋朝先后四次发动了规模浩大的远征。隋文帝发兵30万,最终因为瘟疫流行、粮草不继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还没交战,就折损了十之八九的士兵。
到了隋炀帝杨广,更是三次亲征高句丽,可惜内忧外患,天时地利人和一条都不占,隋朝还因此国力耗尽,由盛而衰。
隋炀帝带去的士兵,每次都号称百万以上,三次全都铩羽而归。高句丽得意洋洋,用百万隋朝的士兵尸骸修建了“京观”。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前方高能预警)
这是白人射杀北美野牛的历史照片,想象一下,如果这样一座尸山全是人类……
科普一下“京观”。绝高为京,高台为观,特指用敌人的尸骸修建的类似金字塔的高台。这是古人炫耀自己武功的一种极为血腥残忍的方式,也是对敌人的一种震慑。
项羽、王莽都曾经修筑过“京观”。春秋时期,楚庄王打赢了强大的晋军,取得了空前的大胜利,曾有臣子建议修筑“京观”,被楚庄王拒绝了。
楚庄王说,
所谓武功,就是禁除残暴、消灭战争、保障发展、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丰富财物。因此让子孙不要忘记祖先的丰功伟业。
现在我让两士兵暴尸荒野,这是残暴;
炫耀武力威胁诸侯,战争便没有停止;
既残暴而又没有消除战争,怎么能保有天下?
晋国还仍然存在,怎么能够巩固功业?
违背百姓愿望的事情还很多,百姓怎么能安定?
没有德行而仅凭强大的武力争霸诸侯,又怎么能使各国友好相处?
乘人之危而为自己谋利,以别国的动乱求得自己的安定,并以此为荣,怎么能丰富财物?
武功有七种德行,我们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
基于以上理由,楚庄王最终也没用晋军尸骸修筑京观。再后来,楚庄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他对于“武功”的一番见解,即使今天再看,仍然振聋发聩,触动人心。
说回高句丽。
高句丽、新罗、百济,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册封。不过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矛盾重重,经常爆发战争。
从隋文帝时代起,高句丽开始不安分了,“驱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辽西,南征新罗和百济。
隋文帝一看,再让你蹦跶,你这就要打到长安了啊!那还有什么可聊的,直接开战吧。没想到时运不济,隋朝两代皇帝远征,随后耗尽国力。
高句丽四次打败中原大军,得意忘形之下,就用隋军尸骸修筑了京观。
617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624年,李渊册封了高句丽、新罗、百济。这时候的高句丽还算是安稳,奉唐正朔,在国内也颁行唐朝历法。
短暂的安稳只是为了迷惑大唐。
唐太宗即位之前,高句丽已经频频阻挠新罗和百济对唐的朝贡,还经常出兵新罗百济。唐太宗即位之初,不想打仗,就派使臣对这三个国家调解。
高句丽表面谢罪,同意和解,暗地里一直在积极备战。终于到了贞观5年,公元631年,高句丽在边境线上修筑了一条一千余里的长城,东起扶余,西至渤海的入海口。
扶余,在中国历史上有12座对应的城市,高句丽的长城起点,对应的是辽宁铁岭西丰城子山。
“城子山山城”,现在是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蓄水池、黄酒馆、点将台、跑马道……各种保存完好的高句丽山城遗址,令人叹为观止。
李雪琴说“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这一观点被施展老师进行了纵深推论,最后得出另一个观点:得铁岭者得天下,说的就是铁岭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和关键。
铁岭西丰城子山
高句丽这么玩儿两面三刀,就把太宗给气到了。太宗灭了东突厥,又派人把高句丽炫耀武功的“京观”毁了,埋葬了隋朝的士兵。
高句丽也不装了,开始阻挠新罗到长安朝贡,明目张胆地挑衅唐朝。
然而李世民并没有立即出兵。他忍了,而且一忍就是10年。
642年,高句丽内乱。高句丽的王高成想除掉宰相渊盖苏文,没想到被反杀,而且还被分尸了。不仅高成一个人,朝中100多名大臣全都祭了刀。
渊盖苏文掌权后,高句丽开始大举攻打新罗,新罗的位置,就是现在的韩国。
新罗大败,向大唐求救。李世民派使者去高句丽调解,遭到了渊盖苏文的拒绝。
拒绝和解,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李世民一看,吞并了新罗,再打赢百济,接下来这是想举兵打大唐了吗?肯定不会给这个机会啊。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当时李世民已经46岁,已经20年没上过战场,他亲率6万大军,穿越了1500里的高山,跨过了200里的草地,在半年的时间里,夺下了10座城池,打退了20多万敌军,斩杀了4万敌首,迁徙了7万百姓。
这几个数字,拿出哪一个,都是相当不容易的。
高句丽有一道天然防线,就是南北一千里、东西二百里的大辽泽,这里原本是一片湖,经历干旱后,变成了一片沼泽。
可以参考现在哈尔滨附近、辽河上游的湿地风光:
这一片大辽泽,李世民命令将作大匠阎立德,就是大画家阎立本的哥哥,日夜不停地搞土木工程,遇泽垫土,遇水搭桥,只用了短短5天,数万大军就渡过了200里沼泽地。
除了一片大辽泽,高句丽还有一道防线,就是千里长城。这是高句丽耗费巨资、特别自信得意的杰作,没想到被唐大将李绩声东击西,轻易就攻破了。
从攻破长城开始,唐军一路连续攻下了多座城池。高句丽紧急派4万多步骑兵,支援辽东。
“多座城池”包括:玄菟城、新城、盖牟城、卑沙城、辽东城、白岩城、丸都城、五女山城、丸子城、大城山城,这几座城没有一座好打的。(有熟悉这几个地方的读者朋友,欢迎在留言区放图,给大家开开眼界。)
其中卑沙城四面悬绝,只有西门一条上山路。这么难,也被唐军大将张亮拿下了。
(高句丽人修筑的卑沙城的长城)
在李世民率军抵达辽东城之前,李绩和李道宗已经把这4万援军打得龟缩在了辽东城里。
李世民到了之后,亲自带领数十名精锐,趁着夜色爬上了辽东城,一把火点燃了辽东城西南角的角楼。风沙大作,火从角楼烧到了整个辽东城,李世民趁机对辽东城发起了猛攻。
几个时辰后,隋炀帝百万大军都没能攻下的辽东城,就这么被唐军攻下来了。李世民把辽东城改成了辽州。
唐军一鼓作气,又攻下了白岩城。然后就向着辽东最后一座坚城安市城杀了过去。
公元645年6月20日,唐军到达安市城下,对安市城发起了猛攻。
这时高句丽的高延寿已经带着15万大军前来支援。而唐军只有5万人,其他都留守在已经攻下的城池里了。
敌众我寡,李世民就玩儿了个计策。
他派使者向高延寿求和,表示只要高句丽同意,唐军马上撤兵,而且会归还所有城池。为了让这场戏更加逼真,使者还面露难色,在高延寿的追问下,“不小心”透露了唐军已经粮草不济。
高延寿简直狂喜。自己就要名垂高句丽的青史了啊!
李世民一看高延寿上当,放下了所有戒备,马上在6月22日发起了总攻。关键是,总攻只用了3万人,另外的2万人留守大营,防备敌军偷袭。3万人分了三路:
李世民带了4000,指挥战斗,同时侧面袭击;
长孙无忌带了11000精锐,迂回包抄,绕到了高句丽军的背后;
李绩带着15000步骑兵,正面布阵迎战。
三路军马以战鼓为令,同时出兵,三面夹击。
高延寿还没来得及排兵布阵,15万人就这样被打乱了套。
正在慌神的时候,雷电交加,高军更加惊恐,以为唐军使了妖术。这时薛仁贵又穿着奇装异服,单枪匹马抡着大刀冲进了高军之中。
这一仗,唐军打得酣畅淋漓,以3万兵力,砍杀了高军2万多人,俘获5万匹马,5万头牛,1万领铁甲,1万件器械,大获全胜。
高句丽士兵四散而逃,高延寿只剩下3万多残兵败将,准备固守。又被李世民的3万士兵包围,拆掉了所有桥梁,断了高军的退路。
高延寿没见过这场面,第二天就跪在了李世民面前,磕头谢罪。
15万援军,就这样被李世民打残了。
安市城没了援军,按说应该很快就能打下来,但是安市城守军凭借坚城固守,竟然十分顽强。
唐军一看没办法,就在城东南垒筑土山,在土山上架投石车。
高军一看也没办法,你筑土山我只能加高城墙了。于是也跟着垒土石加高城墙防守,用木栅堵上被投石车砸烂的城墙缺口。
双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垒土石,一垒就是几个月。
唐军的土山终于高过了城墙,唐军终于可以居高临下,占据优势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唐军的土山太高了,崩塌了。
不过塌得特别合适,压倒了安市城的城墙。土山上的唐军大喜过望,这是天赐的捷径啊,只要冲进去,这城门一开,这座城就拿下了啊。
没想到在这最紧要的关头,驻守土山的守将傅伏爱,不见了!
高句丽的士兵一看,唐军竟然错过了这转瞬即逝的大好战机,他们立刻从缺口处冲出来几百人,把唐军赶下了土山,夺取了唐军残存的土山高地,拼死死守不退。
李世民气得简直要抓狂,几个月的努力,功亏一篑。他就是把傅伏爱砍一百次头也难解心头之恨!
傅伏爱斩首示众了,唐军想再攻上土山,已经非常困难,打了三天三夜,双方士兵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土山。安市城的守军竟然给死死防住了。
时间不等人,眼看着10月的天就要降到0度,开始结冰了。
穿着单薄夏装的唐军,此刻面临着残酷的二选一:要么硬扛,等着被冻死;要么撤军,放弃安市城。
就在安市城战事胶着的时候,漠北又传来战报,河套地区被薛延陀不断骚扰,大战一触即发。
李世民极其不情愿地选择了撤军。这时候已经到了农历的9月18号,如果按照2021年的日期换算,已经是阳历的10月23日。
唐军撤得非常及时,刚刚到达辽河下游的渤错水,天降暴雪,冻死了数百人。如果再晚几天,恐怕就不是数百人的问题了。
至此,安市城之战结束。这就是安市城之战的整个经过。
终于到了韩剧最热爱的YY情节。
这里必须说两个人,一个叫渊盖苏文,一个叫杨万春。
渊盖苏文,出生权贵世家,子承父业,老爹也是宰相。在多部历史剧中,此人都是“民族英雄”。而他最光荣的事迹,就是打得李世民求饶。
2006年,韩国播出了100集电视剧《渊盖苏文》,就差没把这人吹成神。在剧中,隋炀帝端坐龙椅之上,身后的屏风赫然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科幻电视喜剧《渊盖苏文》)
第一集的末尾,渊盖苏文夜袭唐军,一支冷箭射瞎了唐太宗的左眼,唐太宗血流满面,狼狈不已。
就是这样雷人的神剧,竟然还获得了韩国最优秀表演大奖。
2006年的另一部韩剧《大祚荣》,134集,同样歪曲、杜撰、篡改历史。在这部剧中,唐太宗不是被渊盖苏文射瞎的,而是被折断的旗杆扎瞎了眼睛。
这部雷人神剧,同样获得了2007年度演技大奖。
可能韩剧对“射瞎唐太宗”这个情节上了瘾,在2017年的另一部韩剧《帝国的早晨》中,导演不仅安排“杨万春”射瞎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左眼,还安排李世民给渊盖苏文下跪求饶。
不仅下跪求饶,还不得不割让大唐的领土给他们……
(剧中的渊盖苏文)
(剧中的唐太宗)
紧接着,2018年的年度大戏《安市城》上映,唐太宗又又又被射瞎了。
唐太宗被射瞎,这是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各种恢弘大气的配乐,各种闪回的镜头,气氛铺垫得差不多了,小说人物“杨万春”登场。只见他用朱蒙王的专用神弓,隔着千军万马,仰天一射,在茫茫人海中,一箭射向了唐太宗。
唐太宗这边也是非常离谱,所有人都像被点了穴一样傻等着,唐太宗张皇失措地抬头看向那支箭,就这么等着,终于等到箭头插入了他的左眼。全程极度配合,没有丝毫反抗和闪躲。
这样的大片,毫无意外,一度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以后如果还有谁说,“连电影都不敢这么拍”,可以给他看看韩国大片《安市城》。
那么渊盖苏文到底有没有在安市城呢?并没有。
渊盖苏文发动政变之后,高句丽各地守将和城主都被迫屈服,唯独安市城城主拒不承认渊盖苏文新政权。渊曾经数度发兵攻打,但是安市城城主英勇善战且指挥有方,渊屡攻不下,只好放弃。
就这样,安市城变成了没有归属的独立区。
唐军进攻安市城的时候,渊盖苏文深知,这里是高句丽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他城池在唐军面前不堪一击,只有安市城还有硬刚的希望,一旦安市城失守,唐军就要跨过鸭绿江,直捣平壤了。
安市城一战,事关高句丽的生死存亡。
渊盖苏文把高句丽国还能聚集起来的15万兵力,全都投在了安市城。
这就是前面说的,高延寿带领的15万大军,最后被唐军打得只剩3万多。
安市城再次成为孤城,誓死固守,竟然还真的守住了。但是守城,跟渊盖苏文没有任何关系。
杨万春又是谁呢?
正史中并没有留下安市城城主的名字。不管是唐朝这边,还是高句丽方面,都确认“史失其姓名”。
一直到了明代,福建人熊大木(熊钟谷)写了一部章回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唐书演义》,发表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
这部小说刻画了唐太宗的生平,当然少不了东正高句丽。安市城之战,就成了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章节。小说里总不能一直用“安市城城主”这样的称谓,于是熊大木就给他起了个很汉化的名字:梁万春。
梁万春,杨万春,在韩语里都是一个写法,于是安市城城主杨万春,这个事情,到今天就几乎成了定论。
安市城城主到底有没有射瞎了唐太宗呢?
并没有。
唐军撤退的时候,井然有序。李世民下令将所占城池的居民迁往大唐境内,然后在安市城下摆下了一个盛大的军容,各军结成整齐方队,缓缓而退。
想象一下那个场面。
跟自己浴血奋战了三个月的对手,互相踩着对方的尸骨冲锋陷阵,临别时,看着几万人排成方队,人马整齐,衣袍灿映,这场面,谁看了都要震撼。
安市城城主就被深深震撼了。
他带着守城的将士登城观望,眼前这一幕,众人心中都在暗自喝彩。这时一面龙凤日月旗开道,旗下硕大的黄罗伞,原来是李世民銮驾过城门。
安市城城主带着众人跪下,齐声拜辞圣驾。李世民知道后也颇为感动,他何尝不敬重这一群誓死守城的将士呢,只可惜不能为我大唐所用。于是李世民下令取绢缣一百匹,特别嘉赏城主及守将们事君之忠,守城志坚。
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结束之后,敌我双方却能以罕见的真诚,向对方表达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敬意。
如果李世民的眼睛真的被射瞎了,不管是杨万春梁万春还是赵钱孙李万春,唐军撤退的时候,还可能出现这么和谐的场面吗?完全不可能。
韩剧把史实和杜撰混杂在一起,就像一个人把真话和假话掺着说,时间久了,连韩国人自己都信了。
1998年9月30日,韩国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三号舰下水,2000年6月29日正式服役。三号舰被命名为“杨万春号”。
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对“杨万春射瞎唐太宗左眼”这个杜撰的虚构历史深信不疑。
李世民班师回朝后,深度复盘这场东征,为什么以势如破竹的胜利开场,却以相持不下的失败告终。最终他找到了症结:忽视了海军在运输补给和迂回机动方面,应该发挥的巨大作用。
他和隋炀帝杨广犯了一样的错误,过于倚重陆上运输线,在重大战术决策时,总是顾虑陆地补给线被切断。
于是他决定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最终,这支强大的海军,为唐高宗李治东征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唐在高宗之世平定了高丽和百济,进而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的局势。
但是这些都被韩剧篡改了。
他们保留了唐太宗东征回朝三年后驾崩的史实,YY了这样一段话:
回国三年后,唐皇李世民因伤而死,他嘱咐手下永远别再入侵高句丽。
韩剧的自信还不止于此,他们坚信,韩国的历史,是“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