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语人
周父和孙子周聪下棋,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他被周秉昆和他的一群兄弟,用板车拉到医院,他知道自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日无多,要求出院回家。
忙于公务的大儿子,和兼职在蔡晓光执导的影视剧里拍戏的女儿,一前一后都回来了。
晚上,一家五口又像孩子们小时候那样,并排睡在土炕上,周父像给儿女们讲睡前故事那样,开始了自己临终嘱托,孩子们以为父亲身体无大碍了,在和他们家长里短,只有周母知道,老伴是和他们一一告别。
周父是一个典型的东北的糙老爷们,可他的临终遗言,温和细腻又层次分明,一字一句都浸满了父亲的深情和厚爱。
三个孩子里,女儿周蓉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小到大,他都像在伺弄一株名贵花草一样,对她精心呵护,可她还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个叫冯化成的男人连盆端走,让他心疼不已,她为之不顾一切的爱情,最后的结局还是被始乱终弃,女儿是最让他操心的一个,他的嘱托是先从周蓉开始的:
蓉儿,爸可没有批评你的意思,你看咱们家这三个孩子,你在外面不容易,爸和妈都知道,但是你弟弟,你哥哥这也不容易,你弟弟一心想要把咱们这个家搞好,现在做得多好啊。哥哥一心要做好组织上交给他的工作,现在做得也不错。
周父很粗糙,但对于儿女们的情感却很细腻,他知道女儿自尊心强,不能直接开说,那样会让她脸上挂不住,他先说了女儿的不易,但没有肯定她做得好,又拿两儿子做铺垫,肯定了他们一个为家庭的付出,一个为组织的尽心,话说到一半,让周蓉自己体会。
周父说这番话事出有因,得知自己生病,周蓉匆匆赶回来,进门就劈头盖脸指责周秉昆,埋怨他没把父亲照顾好,说父亲有什么三长两短和他没完。
为家庭出力的孩子不落好,不付出的孩子却指手画脚,周父在为小儿子委婉的抱不平,讨公道。
这时,周秉义接过了话茬,做了自我反省,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父亲这么高的评价:“爸,我做得不好。”
周秉义说这句话,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他确实知道自己还没达到父亲的期望,就像父亲说的那样,当官要为民造福,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问题,那就不是好官,基于这点,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周父鼓励周秉义再接再厉,砥砺奋进。
和大哥同样毕业于北大,也学有所成,教书育人的周蓉,看到大哥倍受父亲赞赏,赶紧问父亲:“爸,我呢?”
毋庸置疑,周蓉作为女儿养口体不合格,但她为父母养心智这方面,无可挑剔,从这个层面上,周父做了肯定:
我闺女是最好的了,大知识分子,大教授,给爸爸这个老脸争大光了,爸爸谢谢你!你和秉昆做事,不管对错那都是咱们自己家的事,但是你哥哥就不同了,他做得对,老百姓拥护他,做得不对,老百姓骂的还是咱们老周家。
一句话肯定了周蓉,周父话锋一转,又说到了周秉义身上,由此可见,周父对大儿子寄予厚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周秉义身为干部,他要向百姓交一份答卷,他的荣辱代表的是整个周家,周秉义让他骄傲,也让他最挂心,他的好坏不是家庭的事。
就好像小时候,孩子们都围着父母邀功请赏一样,周秉昆看父亲都对哥姐都褒奖有加,他看似漫不经心,却是鼓起勇气,问出了他心里一直以来最想问的话:
“ 爸,问你个事,你说在你心里,咱们姊妹仨谁最好?”
周父笑了,说:“你们仨在爸爸心里,都是顶呱呱最好的 。”
显然,面对父亲谁都不得罪的话,并不是周秉昆想要的答案,他不准备放过父亲,调皮地继续刨根问底:“ 你就说谁最好?”
说真话,这确实是周秉昆想知道,也渴望知道的。
“老奸巨猾”的周父说小儿子这是在给他高考啊,可他的回答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那我就说实话了,你哥你姐不在家的时候,爸爸一定告诉你,秉昆,你是最好的。等你跟你姐姐不在家的时候,爸爸就对秉义说,秉义啊,你是三个当中最好最好的。等你和哥哥都不在家的时候,爸爸就对你姐说,你是最好的。
周父一句话,儿女们笑作一团,气氛和谐又融洽,周蓉做了个恰当的比喻,说父亲就是个老狐狸。
爸爸是老狐狸,那你们还不就是小狐狸啊,你妈就是养狐狸的。
一句话,把气氛又推向了高潮,让人悲伤的告别,变得温馨又有趣,虽然周秉昆没有听到他想听的答案,可他也身为人父,他理解父亲,虽然手指有长有短,但十指都连心。
周秉昆的疑问,也是多子女家庭大多数人的疑问
那个年代,很少有独生子女,大多数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们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子女们却经常感受到了父母的厚此薄彼,一碗水没端平。
包括周秉昆在内,虽然他是家里的老疙瘩,但因为哥姐从小到大过于优秀,吸引了父母关注的目光,自己活在他们的光环下,相形见绌。
他觉得自己爹不疼妈不爱,姐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大哥是母亲的心头肉,只有自己倍受冷落,被父母认可成了他从小到大的心愿。
那年临近春节,在物质紧缺,买东西凭票的情况下,周秉昆通过蔡晓光透漏给他的消息,告诉了其他五个工友,不凭肉票,每人驮了一大扇猪肉回了家,不但六人从此结下了“六小君子”的友谊,过年哥姐们如果回家,还能敞开了吃肉,他问母亲觉得自己小儿子咋样?
周母笑容满面地说:“我小儿子吧,能干,机灵,老厉害了!”
周秉昆听了喜笑颜开地说:“那等我爸他们回来,你也这么说哦!”
由此可见,父母的认可,就是对周秉昆最大的褒奖,比吃肉还香,还渴望。
对家庭无怨无悔付出多年,他真的打心眼想知道,自己在父母心里,是否也是个优秀的儿子?
可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像枚小石子,激起千层浪,让父母的心不再平静,撕开父母埋藏一生的隐痛。
周父的痛:他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到周秉昆的自尊,导致父子心生嫌隙
八级瓦工周志刚,他只希望子女平安长大,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就凭自己普通的家世,他从没想过鲤鱼跳龙门,鸡窝飞出金凤凰的事,能发生在自己家里,而且儿子还做了省长的女婿,女儿嫁了个著名诗人,这样的荣耀不仅光字片,全国都实属罕见,他简直睡觉都能笑醒,出门也扬眉吐气,身板挺得直直的。
趁着过年全家团聚的机会,他领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出门了,就像过年了,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的孩子一样,走东家串西家的显摆炫耀,在左邻右舍的艳羡和称赞里,周父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可他忽略了最普通平凡的那个儿子,书没读出名堂,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娶了个带着拖油瓶的老婆,细数起来,好像一无是处,又不可或缺,他没注意,小儿子脸上一会红一会白,无地自容,局促不安,所有的目光和赞美,都给了哥姐,相比之下,他黯然失色,倍受冷落。
几天后,压制不住内心不满的周秉昆和父亲,终于在送别父亲的火车站,爆发了一场争吵,这一次,大家长作风的周父明知道自己考虑不周,伤了周秉昆的自尊,可他不愿意低头认错,周秉昆也倔强的憋着一口气,想让父亲对自己另眼相看,父子俩一下子僵持到周父退休回家,这几年家书由郑娟代写,父子谁都不愿意让步。
退休回家的周父,回到老房子却物是人非,原来小儿子凭着一己之力买了大房子,拖家带口搬了新居,他内心是安慰的,同时,一股巨大的失落也席卷心头,自己作为一家之长,搬家这么大的事,儿子却没告诉他,自己再不对,也是爹啊,他也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
晚上,父子俩躺在一张床上,周父还是先开口打破了尴尬,没说几句,心里都有怨气的父子俩又掰了,周父情绪激动,跳到周秉昆面前,声色俱厉:
你说我势利?是,我这个人毛病不少,但是敢说我势利的,你是头一份!…我问你,你那些朋友,你那些在光字片长大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自己要是不在光字片长大就好了,自己要是能有个当官的爹那就更好了?
周秉昆的眼泪,扑簌簌落下:
我从没嫌弃过我生在光字片,我也没嫌弃过我爹妈,没嫌弃这个家。
周志刚压低声音喝道:
我更没有。每一个当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光光新鲜的,就像你们所有的孩子,希望自己生在那个富贵人家家里,也能给自己的前途,带来便利一样,这就是势利吗?你知道什么叫势利吗?见风使舵,攀高踩低,这才叫势利,但是你爹我永远都不是这种人!是的,你哥你姐考上北大了,我这脸上有光啊,自己的孩子出息了,努力啦,当爹的不表示无所谓,这就好了?那是木头啊,本来我想着趁过年,带着他们出去显摆显摆,没有顾及到你的感受,要说错,这是爸唯一错的地方啊!就这点错,就值得你这么多年不跟你爸说话,不写信,不理你爹了呗?
周父觉得,就像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投生在好条件的人家,不用累死累活的奋斗,无需为未来发愁一样,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本事,给自己争光,对优秀的子女给予肯定是人之常情,没有顾及到小儿子的感受,是自己考虑不周,怎么就上升到势利上了呢?就为这儿子记恨自己那么多年,片言只语都没有,这太让他这个当爹的伤心了。
周秉昆也不想遮遮掩掩了,他也一吐为快:
话都让你说了,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考虑过吗?你小儿子,干啥啊?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都是一个爹一个妈养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干啥啊,我这辈子我最大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你不安慰我不说,你就撒盐,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哪疼你抠哪儿,从小到大,就是你哥你姐学习好,你呢?都是班级最后一名,倒数!
周秉昆倾其一生,都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孝顺,正直,顾家,学业上他不如哥姐,生活中,他却代替哥姐尽孝,照顾脑出血的母亲,养育姐姐的孩子,让他们心无旁骛的打拼自己的事业,他做到了问心无愧。
可是,父亲带着一家人去拜年,左邻右舍对自己的忽略,他可以不计较,车站上,父亲临行前口不择言的话,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让他难以释怀。
最后,周秉昆还是跟父亲道了歉,父亲也终于说出了对他的肯定:
秉昆哪,你是我们家三个孩子里,最让我满意的,你就是太犟了,你看看,你哥哥也是男孩子,挨揍就少,你呢?就为了这个犟,挨了多少揍啊!娟啊,秉昆是我们家出力最多的,就因为这个脾气啊,也是挨揍最多的。”
周父抬头对站在门口的郑娟说,听到公公对丈夫的认可,她喜极而泣。
周秉昆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他发自内心地说:
“都当爸了,还有爸揍,这就是幸福!
父子情深,冰释前嫌,一个爱儿子,却倚老卖老,错了也不肯低头,一个倔强得像头牛,父子俩僵持不下,他们的隔阂和误解因为没得到及时的沟通,才让父子心生嫌隙,关系剑拔弩张。
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矛盾,改善关系,提升家庭凝聚力。
周母的痛:她拖累小儿子夫妻太久了,她的殉情,既是对丈夫的深情,又是对小儿子的解脱
周母因女儿周蓉出了意外,急火攻心脑出血昏睡了两年多后,她浑身没长一块褥疮,肌肉也没萎缩,不但苏醒了,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还能下地活动,她能创造医学奇迹,郑娟功不可没,她擦屎接尿,翻身按摩,正是因为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周母才大病痊愈。
醒来后的周母,得了老年痴呆,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她不知郑娟就在眼前,把她当成儿子雇的保姆,想起那个勾引自己儿子的小寡妇郑娟,就破口大骂,郑娟把委屈咽下,也附和着她一起骂。
有郑娟这样的儿媳妇,是周母之幸,也是周家之幸,但同时,周家有李素华这样的女主人,周秉义哥仨有这样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幸运,周志刚是这个家庭的骨架,而李素华就是家里的灵魂。
其实,那年小儿子买回来猪肉问她自己咋样?她说的都是心里话,在她心里,小儿子确实是最棒的,她作为大字不识一个的家庭妇女,丈夫是她的天,儿女是她的全部,大儿子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女儿置身教育,培养人才,这些带给她的仅仅是荣耀,只有小儿子给予她实实在在的奉养和孝道。
小儿子小儿媳的孝心,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是其他两个子女都没法比的,自己拖累他们夫妻这么多年,随着自己的病情越来越重,不知道还要拖累多久?
小儿子问老伴他们哥仨谁最好?老伴巧舌如簧,回答得滴水不漏,周母心里隐隐作痛,她流着泪,静静地听着没吭声,但在她心里,已经回答了小儿子:虽然三个孩子都很出色,但从父母的角度说,你是最优秀的,无可替代!
丈夫当晚和子女一一告别,第二天,当发现父亲离世,儿女们悲痛欲绝,周母异常平静,安慰孩子们:
不哭,看你爸的脸多舒展啊。知道为啥吗?有你们这些好孩子,他放心,妈也放心。
“他放心,妈也放心。”这就是周母的告别,不过哥仨都没听懂。
周母儿孙满堂,周秉义虽然忠孝不能两全,周蓉虽然是事业型女性,也不能不离左右,但周秉昆和郑娟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她老有所养,善始善终,她为何选择追随老伴而去?
正是因为小儿子夫妻的孝顺,让她觉得太亏欠他们了,她是三个子女的妈,其中一个是为国家培养的,一个是为教育事业培养的,而尽孝赡养的责任,都扛在小儿子肩上,小儿子每天早出晚归挣钱养家,做的是最底层的工作,挣得是最微薄的收入,而儿媳妇每天围着自己转,端茶倒水,热汤热饭,没时间出去挣钱,随着自己病情加重,无论经济上还是体力上,都会让他们身心俱疲,而其他两个有能力又优秀的儿女,一没时间二没精力照顾自己,自己不能再自私下去了,活着就是对小儿子夫妻最大的拖累。
所以,她做了追随丈夫的决定,没有悲伤,因为她知道,很快他们夫妻就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永远不再分离。她践行了夫妻生死相随的承诺,也成全了自己的一腔舐犊情深,她觉得这是自己最正确的选择。
可是,她认为这是为儿女好,却不知会成为儿女一生无法愈合的痛,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孩子们回家,再叫妈也没人应了…
就像父母永远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一样,儿女也不会厌烦自己的父母,正所谓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不管多大,有个妈都是最大的幸福。
三个子女,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周秉昆夫妻守在父母身边,有机会尽心尽力,而周秉义和周蓉,忙于事业,心有余力不足,就像父母一样,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子女,周母认为自己离开,才是对小儿子夫妻的解脱,殊不知,她这么做,带给子女的,却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周秉昆也不要去纠结谁是父母的心头好,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成为父母的骄傲,又在不知不觉中,活成父母的样子,却丢失了自己。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毕竟周秉义和周蓉是理想,而周秉昆才是人间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