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功夫形象,已经深深刻在任何一个知道他的人的脑海。即便是九零后的我,也时不时在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接触到关于李小龙的消息,然而,他早已经在1973年7月20日,于中国香港逝世。
如此大的影响力,取决他在世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头衔——他是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UFC开创者、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华人演员。
然而,时隔五六十年,回顾李小龙的一生,却有一些隐秘或者谜团未能解开,包括他的死亡之谜。以至于后人提及他的英年早逝,只能感叹和“意难平”。
有血有肉的李小龙一生,值得一窥
幸好,在这本《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传记中,马修·波利耗时七年,以大量记实、视频、图片、相关当事人的采访为基础,参考已有的传记资料,去粗取精,核对谬误,还原出一个真实、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李小龙。
关键是,为了完成这本书,作者马修·波利除了查阅各种资料以外,还在香港、洛杉矶、西雅图等地多方奔走,采访了上百位与李小龙有关的人士,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中多位重要人士如今已经过世,后人再无机会追问与李小龙有关的话题。所以,这本书在信息收集的全面性、权威性以及珍贵性方面,远超其他关于李小龙的传记。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关于李小龙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解惑。要知道,时隔五六十年,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就算是现在的信息互联网时代,能够搜索到的也只能是零零碎碎的。
当我发现这本《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不仅将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还以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透视李小龙的成长、蜕变,以及如何成就不凡与伟大的艰辛历程,便如获珍宝,终于可以一窥真实的截拳道格斗理念和李小龙死亡之谜。
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向对手发起攻击有三种机会:在他攻击之前、在他攻击过程中或是他攻击之后。截拳道的意思是在他攻击之前进行拦截——拦截他的动作、他的思想,或是他的动机。”
当截拳道这个名字出来之后,资深弟子丹·伊鲁山度问及含义时,李小龙是这么回答的。
事实上,我能接触到李小龙的格斗理论,是来自于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当然,碍于娱乐和消遣的需要,导演总不能将枯燥的理论一五一十地搬上电视荧幕,所以,整部电视剧看完,除了对李小龙的形象崇拜不已,其他的,便是一层迷雾笼罩着,神秘无比。
而在《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书中,关于截拳道的缘由和理念,有了更为详实的阐述。
比如,截拳道的技术来自于武术,而理念,更多的是来自于击剑,这可能是绝大多数知道李小龙的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毕竟在我们看来,李小龙的功夫,受到咏春的影响更大。
事实上,李小龙的私人藏书中有68本是关于击剑的,而且在他的笔记中,形容截拳道是”不持剑的击剑“。
不过,在李小龙看来,一开始的截拳道更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格斗技巧,这跟他原先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他借助哲学,将截拳道演变成一种可以应用于武术甚至是生活的哲学方法——吸收有用的,放弃无用的,加上自己特有的,继续进化。
“截拳道的最终目标是走向自我的解放,它为个人的自由和成长指明了方向。”
读到这句话,我才明白,李小龙的名气之大,不止是他在武术格斗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哲学或者心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
因为在李小龙的思想里,拳脚是人类天生的身体武器,既可以用来对付现实中面临的敌人,也可以在精神层面对抗一己的自我、贪婪和愤怒——这意味它既可以用于自我防卫,也可以用来自我教化。
自此,在我的脑海中,截拳道不再是一种厉害的格斗技巧,或者是某个门派的核心功法,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态度。可以说,了解之后,它不再神秘,却可以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
李小龙的死亡之谜——中暑?
对于李小龙的死亡之谜,总是伴随着人们的质疑,如此健壮的体质,怎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倒下。所以,阴谋论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中,包括对在当时抢救李小龙的过程中,接触到李小龙的所有人。
然而,在本书对于相关人员的采访和阐述中,从科学上排除了李小龙因遭遇暴力致死的可能性,而且在尸检血液报告中,也证明了其并非毒杀致死,包括所谓的大麻或者阿司匹林过敏致死论也被推翻。
而研讨之后最合理的科学解释——李小龙是死于中暑。
理由是,在李小龙死亡的10周前,曾在闷热的房间内工作时晕倒,同时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多种症状,体温也升高到很危险的程度。再加上不久前做了腋下汗腺切除手术,这都增加了他罹患高温症的风险。
直到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依旧是因为在封闭环境下劳累过度,开始感到头晕头疼,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不幸——一代功夫巨星陨落。
说实话,即便书中对于李小龙中暑的死亡原因,有着缜密的阐述和推论,但我依旧不敢相信,李小龙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不过,如果是中暑,那么起码李小龙是在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时去世的。
写在最后
正如本书的译者序言所说,传记本身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取悦传主,而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如实呈现人物的风采。或许本书作者仍有偏见存在,可是,他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读者对李小龙的真实认知。
李小龙自己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吗?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