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结识了好莱坞制作人、钢琴家迈克,得知他是在上海生活的犹太人——父亲是美国电话公司高层,妈妈经营一家服装店。麦克讲述了他们一家勤劳勇敢漂泊异乡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想要写这本书,描写他们的这段经历。这段历史,对每一位犹太人、每一位上海人都很有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上海是一座开放、自由、海纳百川的城市。”作家贝拉说。
上海曾是犹太民族的“诺亚方舟”。当年,数万名为逃离纳粹屠杀和迫害的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此地,上海这座城市以其包容和博爱向一个深处苦难的民族张开了温暖的怀抱。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展现了二战期间来上海避难的欧洲犹太难民的生命画卷:无论命运如何艰难,他们在困苦之中依然绽放着爱情、梦想和信仰之花。
《幸存者之歌》根据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父母大卫与朵拉在上海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而创作。迈克·麦德沃的名字在好莱坞几乎无人不晓,他曾凭借《飞越疯人院》《与狼共舞》《西雅图不眠夜》《沉默的羔羊》《黑天鹅》等影片获得八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担任译者,他也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对莫言获得诺奖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上世纪30年代,欧洲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是惨绝人寰的事件。当时有将近2万欧洲犹太人来到上海,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帮助下,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段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上海人对他们的帮助,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大家都知道有一部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但上海这座城市为犹太人所做的却尚未在国际上家喻户晓。希望贝拉这部小说,可以成就一段国际传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认为,《幸存者之歌》的出版是作家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回到小说本身,除了曲折的情节,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可考的。”
“读完贝拉的小说后,我与西方犹太小说做了对比。贝拉的小说不仅讲述了犹太人的情感,而且写出了上海对战争幸存者的包容,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胸怀。”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犹太文学所所长乔国强说。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肯定了葛浩文的译笔,“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葛浩文的译本是可读、可信、有趣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包容的城市对受难犹太人的帮助。”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表示,外教社的宗旨是培养、提升学习者的外语能力,进而推动科技发展、文化传播,《幸存者之歌》所构建的文学话语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幸存者之歌》中文版去年问世,今年推出的英文版希望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海派文化和犹太民族的历史。”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