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灿星河,老乐斗胆鼓唇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历史演义小说著作中,四大名著一直是这些文化遗产中最闪亮的,其实在四大名著这个概念产生以前,明代的四大奇书更是个中翘楚,只不过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金”书变成了《红楼梦》。然而无论怎么归类,有一部书的地位很尴尬,那就是《隋唐演义》。隋唐演义的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戏曲舞台上,隋唐题材的作品,不亚于三国戏,否则也不会有“关公战秦琼”亦或是“罗成戏貂蝉”这类相声段子的出现了。但《隋唐演义》小说的地位和影响力,比起《三国演义》,却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可读过这部书以后,又不能说小说质量不够,毕竟如果没有《隋唐演义》作底本,后世的隋唐故事,也不可能那么精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隋唐演义》变得如此“特殊”呢?
在老乐看来,单纯从小说成文上,《隋唐演义》的严谨和认真程度,就实在不太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部书基本可以从明代四大奇书的任何一部作品中,找到一些影子,甚至是原文照抄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到这部书自身的水准,更注定了《隋唐演义》无法跻身顶尖名著的行列。对此,老乐打了一个比方,《三国演义》是《隋唐演义》的“父亲”,《西游记》是《隋唐演义》的“母亲”,《水浒》和“金”完全就是《隋唐演义》的“兄嫂”了(因为《红楼梦》成熟时间比隋唐更晚,所以也没有什么承接关系)。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老乐的这个比喻,接下来,我就用更直观的内容,来证明这个观点。
首先说《隋唐演义》的整体风格,明显是向着三国的努力的,不单是“演义”二字,整部书的结构和叙事手法,也很像三国。第一,时间跨度很长,三国是从汉末黄巾开始,一直到三分归晋;隋唐则是从隋末到安史之乱结束。第二,七分史实,三分虚构都是这两部书的特点,三国不用多说,而隋唐也是尊重了隋末历史,特别是瓦岗军这段重头戏,基本按照真实的历史脉络讲述的。根本不像后世隋唐小说那样,有什么贾柳楼数十位好友结义,程咬金三斧子定瓦岗,最后才让位李密等等纯虚构的故事。《隋唐演义》中,最大的虚构就是秦琼在早期被逼上瓦岗,并不是像史书中记录的那样,因为张须陀兵败,裴仁基归顺才成为李密手下大将的,但整体脉络相差不是很大。所以,整体来看,《三国演义》就像《隋唐演义》的父亲一样,为后者植入了基因,树立了榜样。
那么,为什么说《西游记》是《隋唐演义》的母体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隋唐演义》原文照搬了《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府的情节,但却弄巧成拙,把唐太宗李世民的寿命,彻底写得不伦不类。关于这点,老乐以前介绍过不少了,这里不再赘述(参见:《隋唐演义》三大说不明白:贾柳店、罗家将、一位顶级古人的寿命)。可见,隋唐就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毫无顾忌地吸取母体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加速。更何况,从“隋炀帝和朱贵儿”一直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两世姻缘,是《隋唐演义》的副线,其中还有张果老这样的神仙登场,处处都在显露着,小说的神话和荒诞色彩。
最后,再说说所谓的“兄嫂”问题,毕竟说《水浒》和“金”有如传统小说中的两口子关系,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吧?那么,它们跟隋唐又是怎么承接的呢?很简单,隋唐中介绍的秦琼和单雄信上瓦岗,多少都有些被逼无奈的意思,跟“逼上梁山”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另外,像程咬金、齐国远等人占据的其他山头,最终也都并入瓦岗,更是以“三山聚义”为模板的,特别是少华山、桃花山这些名称,完全就是“大哥”给的。至于跟“金”书相似的地方,就是隋炀帝在小说中的种种荒唐行为了,虽然没有“金”那么露骨,但多少也有些过度渲染的意味吧?
经过老乐这样一番肤浅地整理,如果还说《隋唐演义》没有借鉴明代四大奇书,估计很少有人会相信了。当然,老乐见识浅薄,举出的一些例证实在少得可怜,甚至可以说,《隋唐演义》还“借鉴”了很多其他的,宝贵传统文化遗产,比如将花木兰的故事,移花接木在书中——总之,老乐这是名副其实的挂一漏万。但不管怎么说,本人绝无对《隋唐演义》这部前人智慧成果不敬之意,只是想通过这只言片语,尽量向更多的隋唐迷建议,如果我们只看如今的隋唐英雄故事,那就对隋唐系列的认知,过于片面了,有空的话,翻阅《隋唐演义》原著,会体味到更多的不一样的精彩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