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明信魏征在唐朝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取得的榜样。
唐太宗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创造贞观之治的盛世,与魏征的尽心辅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后世的各种小说和文化产品中,都将魏征作为极为重要的角色,表现了其忠臣良相的风范。然而在各种以隋末农民起义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和评话作品中,魏征却都不是主要的角色。无论在瓦岗寨的情节中,还是在后期李世民统一中原的战争中,魏征都只能以酱油龙套的角色出场。这与魏征在整个唐朝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也受到很多读者的诟病。在隋唐演义一类的作品中,魏征的人设还是比较高的。他是瓦岗寨四十六友的老大,也是瓦岗寨的军师兼丞相,按道理应该是智慧担当一类的角色。而且他与小说主角秦琼的关系不错,秦琼生病时还在魏征的小庙中养病,两个角色有着很多的良性互动。然而在很多剧情中魏征却成为了龙套酱油党,既没有成为瓦岗寨的智力担当,也没有成为秦琼的良师益友。在整个故事中魏征的戏份并不大,很多时候成为了徐懋功的捧哏角色,除了哼哈之外没有更多的台词。这种情节的设置让魏征变得可有可无,成为了画蛇添足的角色。
深究这里面的原因,我觉得这可能与魏征在隋末农民战争中的经历有关。与小说里不同,魏征并非道士出身,而是隋朝官员出身,在武阳郡丞元宝藏下为官。他加入到瓦岗军也不是故事中的贾柳楼结义,而是随着上司元宝藏响应了李密的瓦岗军行动。然而魏征在瓦岗军并未受到李密的重用,虽然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地位,但他提出的十条壮大瓦岗军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在李密与王世充的战争中,魏征提出了不少取胜的计谋战策,但都没有被李密采用。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只能随着李密投靠了李唐。
投靠李唐后魏征奉命向带领瓦岗残部的徐懋功劝降,在徐懋功投降后便随军押运粮草加入了李神通的部队。当时李神通是所属李唐最大的势力,负责面对反王窦建德作战,魏征和徐懋功都作为援兵前往。然而李神通作战不利,被窦建德的军队击败,魏征、徐懋功和李神通都被俘。窦建德对魏征非常看重,任命他为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增援洛阳的王世充,被李世民的军队击败,魏征才重回李唐之下。这次入唐后魏征地位更高,被太子李建成任命为太子洗马,礼遇很厚。于是魏征建议李建成出兵山东征剿刘黑闼,最终李建成大胜,刘黑闼被灭。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的很多属官被杀。魏征作为李建成的谋士则受到李世民看重,派人将其带来问话。李世民对于魏征向李建成出主意是很不满意的,认为魏征在离间他们兄弟。而魏征对此则不以为然,声称若是李建成用了他的主意,就不会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失败者。李世民看重魏征的才能,任命其为尚书左丞,成为了他创造贞观之治的左膀右臂之一。因此在后来的治国理政中,李世民很重视魏征的意见,甚至面对魏征的种种诘难,他都能欣然接受。于是这君臣两人都成为后世贤君名臣的典范,受到后世的推崇。
从唐太宗时期治国的文献看,魏征的建议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在规劝和严格要求李世民的个人行为上,更多的是在国策上建议。李世民曾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因此在李世民表彰贞观功臣的凌烟阁二十四名臣序列中,魏征的排位也相当高。他以郑国公的爵位排名第四,在梁国公房玄龄之上,而程咬金、秦琼、李靖、徐懋功等小说中的名臣名将都在更后面的位置。考虑到魏征在李建成麾下任职的经历,这个排名不但表现了李世民的大度,也说明了魏征无可辩驳的功绩。
通过上述的历史资料我们看到,魏征在贞观之前表现的机会并不多,绝大多数功绩是在贞观之治中立下的。在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麾下的时候,魏征都以才智之名而著称,可是他的建议却没有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大部分建议都没被采纳。最终这些忽视了魏征建议的领导者,也在和李世民的竞争中失败,成为历史的尘埃。而李世民这"忍辱负重"的接受了魏征的建议,不折不扣的采纳,最终有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由于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是以隋末农民战争和李世民即位前的故事为背景的,那段时间的魏征难有作为,也只能打打酱油。
站在隋唐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看,作者明显是以捧李世民为主旋律的,那反李世民阵营便会在小说中受到打压。这虽然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但也与清朝康麻子是李世民脑残粉的背景密不可分。在这种环境下魏征所在的阵营都是属于反派,从李密、窦建德,再到李建成,都是被黑和打压的对象。作为反派阵营的首席谋士,魏征自然不会被正面描写,在小说中得到出场的机会很有限,只能当个酱油党龙套角色。然而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掩盖,贞观之治的光辉让魏征得以名闻天下,魏征的能力、道德、功勋和故事都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