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胜利到达陕北与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会合,并一起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这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共中央在12月中旬至下旬,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日战争。
为这个目的,党的军事策略也转变为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力量,扩大红军”,并以“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到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等省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把红一方面军和原在陕北的红军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并于2月20日至21日,分两路强渡黄河,开始了著名的东征战役。为防止红军东渡黄河,当时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以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的名义,将其所部作两线部署:以4个旅又1个团的兵力,沿罗峪口至禹门口地段筑堡守备,以1个师又3个旅守卫太原,以2个旅据守临汾、襄陵地区。同时,为阻止红军向西安或向晋西发展,蒋介石将杨虎城的西北军主力用来据守宜川、韩城、郃阳、澄城、白水地区;将张学良的东北军用来据守延安、甘泉、鄜县、洛川、中阳等地区。第86师从榆林、安边等地向南靠拢,企图占领瓦窑堡、安塞;第84师据守绥德、米脂、清润地区,另有晋军4个旅布防于吴堡地区。
毛泽东对红军主力渡河作了周密的部署,开始想从冰上渡河,但由于这年当地回暖较早,黄河提前化冰,遂又决定改为船渡。为统大队人马渡河时间,19 日毛泽东向部队发布命令:“渡河时间不可参差,一律20号20时开始,以聂荣臻之表为准。”20日夜20时。红军先遣队敌前偷渡开始,不巧,很快被敌人发现,偷渡立即变为强度。红军各路突击部队犹如锐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河东防线。至21日清晨,红一军团从陕西关堡以南的沟口强渡成功,并迅速占领山西中阳留誉镇;第15军团从陕西清涧河口强渡,成功后速占山西义牒等地。至23日,红一方面军已控制黄河东岸南北 50余公里、东西35公里的地区,站稳了脚跟。河东群众纷纷传说:“红军飞过黄河来了。”
阎锡山为了挽回败局,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急调兵力加强对红军的防堵和反击。为此,毛泽东决定将红一方 面军推进到柳林、离石、中阳、孝义、隰县、永和这一弧线以内,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石楼,调动敌人援兵,然后集中兵力打援,消灭援敌一至二路,为在这个地区建立作战根据地创造条件。由红28军乘入陕晋军东调之际,恢复陕北根据地被占地区,以配合红军主力在黄河东岸的行动。命红15军团在石楼以南歼敌一部后,进占水头镇。
26日,阎锡山重组兵力向红军反击,我红1军团主动东进迎敌,并在关上村截住了敌独立第2旅。当天下午将其第4团就地全歼。15军团也打退了敌人向石楼地区的进攻。焦头烂额的阎锡山一面请求蒋介石赶快增援,一面把自己14个旅的机动部队编为4个纵队集中向我反击。我红一方面军先以一 部兵力钳制敌第一、第四纵队,待机分割敌人。主力于3月10日清是向集结在兑久峪地区的敌两个纵队发动猛攻,毙伤敌人约2个团。但此战我军也遇到了自中央苏区第五次反“用期”以来最强大的火力轰击,后探明,敌人此次投入的兵力大大超过了我原先估计的四五个团,共有3个步兵师、1个炮兵旅,共14个团的兵力。这时我军过河还不久,特别是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地形又不利,要一下子消灭这么多敌人是办不到的。于是,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撤出战斗。
从3月上旬起,蒋介石的增援部队陆续进入山西,编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一路军,下辖9个师,由陈诚任总指挥。为抢在蒋军进入山西之前,向南向北扩大战果,毛泽东命令红15军团从灵石前伸至文水、交城县境,向太原方向佯攻。3月下旬,15 军团前锋一面逼近离太原只有五六公里的晋祠,以掩护第一军团的南下行动,接着,毛泽东将部队重又分为三路: 15军团为左路军,从太原岔口向西北进发,引诱阎锡山的追击部队到达晋西北的苛岚、岚县。28军和30军为中路军,在毛泽东带领下,活动在石楼、中阳、孝义、永和、隰县等广大地区,牵制敌人。1军团和15军团的81师为右路军,乘阎锡山疲于奔命之际,向汾河流域前进。他们在20多天时间里,先后突破了敌人的汾河堡垒线,沿着同蒲路东侧南下,先后围困霍县、赵城、洪洞、临汾、浮山,并攻克了襄陵和候马镇。这时,阎锡山才知中了红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但为时已晚。红军在汾河流域一带 发动群众打土豪、没收汉奸财产,筹了不少款项,并且扩大了红军队伍,建立了抗日游击
队、地方党组织和政权机构。
随着蒋介石的军队逐步深入山西,敌情发生了变化。敌人在控制了离石至石楼以西的渡口后,以11个团的兵力,从兴县、岚县、方山等地向红军左路军发动了进攻,并以15个旅的兵力,分别由隰县、介休、霍县、运城等地向红军右路军进攻。驻守黄河以西陕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也沿黄河北上封锁渡口,妄图包抄红军后路。敌想以此态势迫红军背水应战,聚歼红军于晋西的隰县、石楼地区。
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红军决定左右两路分别向中路军靠拢,南北收缩。右路军一路经汾城、古城、吉县进到大宁、蒲县、隰县地区,并扫除了平渡关至清水关黄河沿岸的敌军堡垒;
左路军经白文镇、圪洞镇、金罗镇,尔后进至孝义大麦郊休整。红28军也在攻克三交镇后,到康城附近同红一方 面军总部会合。
红军收缩兵力后,敌人以25个旅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扑向红军,妄图寻我主力决战。考虑到红军东征已震撼了阎锡山在山西的反动统治基础,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且迫使阎锡山把伸入陕北绥德、米脂的4个旅调回山西,减轻了对陕北根据地的压力,基本达到了东征目的。为避免与优势的敌人作战,保存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将部队撤回陕北。从5月2日晚开始,毛泽东在河东指挥红军按方面军直属队、两军团直属队、第15军团主力、第28军、第1军团主力、第8师、警戒掩护部队的顺序,分批经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至5月5日,全部返回到陕北的延长、延川、永平地区。与此同时,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全国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揭露国民党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径,申明抗日先锋军虽能打破反动军队的阻挠,继续挺进,但为了避免大规模内战和损耗国防力量,红军撤回河西。中共中央敦促南京政府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幡然悔悟,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如执迷不悟、甘为汉奸卖国贼,则必为全国人民所唾弃。
红军的东征和回师,使全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诚意和决心,在政治上大大孤立了蒋介石集团,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红军东征共击溃阎锡山31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约7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官4000余人,扩大红军700余人。在晋中、晋南、晋西北30余县发动了群众,宣传了我党抗日主张,不少地方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区乡等地方革命政权。此外还建立了地方游击队30余支。这一切都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为后来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征战役结束后,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两个月后,中共中央又努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军命成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